LoveeHome » 最近关于苹果的平板电脑的传言越来越多

当然了,结合当年iPhone发布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目前所有的传言的可信度都偏低——苹果一如既往对新发布的产品会做充分的保密工作
目前基本上{wy}可以确信的只有1月26号苹果会召开一个发布会,但这个甚至连这个发布会的具体内容苹果都没有说明,因此可以说连这个发布会上是否真的会有传说中的平板电脑发布都仍然是未知数
嘛,从某种角度来说个人还是认为不要抱太大的期望比较好——俗话说了,期望越大,希望越大,至少个人认为iPhone的成功即使对于苹果来说恐怕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没人能够保证苹果如果真的发布平板电脑,她能像iPhone一样成功,别忘了即使是乔布斯归来之后,Apple TV都仍然只是一个半红不紫的产品(尽管乔布斯说那只是苹果的一个爱好)

于是让偶们来看看苹果的哲学——对于苹果来说(或者从更根本上来说是对于乔布斯来说),比起任何xx的硬件配置,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才是真正最为重要的东西,基本上所有东西都仅仅是围绕着UI转的

先让我们来看看将苹果从倒闭的边缘拯救过来的iPod系列——说到iPod,就不得不说的是她的Click-Wheel(点击式触控盘),这个实际上并不是初代iPod就有的,而是从iPod Mini上最早开始配置的,{dy}代和第二代iPod都是采用的普通的机械式圆盘按键设计(并且设计上不一样,因此用户实际上可以很简单的区分出{dy}代和第二代iPod),但说这个设计才是真正造就了iPod也毫不为过
其实Click-Wheel的原理非常简单,就和笔记本键盘上的触控板一模一样,手指通过在上面滑动来对其进行操作,然后按下上下左右的部分或者中间的按钮(只不过中间不是触摸操作的部分而已)就能对其操作,事实上偶{dy}次接触到朋友的一台iPod的时候就深深被这种操作所吸引(当时偶已经购买了iBook G4,8过iPod却还从来没用过),然后向父母央求购买了偶人生的{dy}台iPod——iPod Nano 2
如果说是Sony的Walkman(其实偶用的并非Sony的产品,而是松下的)磁带随身听带偶走进了便携式音乐播放的世界,那么说是iPod将偶带进了走到哪儿音乐就跟到哪儿的世界也毫不为过——在iPod之前,偶用过不少MP3播放器,自己的、朋友的,从日韩到国产几乎各种风格的MP3播放器都体验过,但没有一台能让偶用过之后大吼——就是这个!的,除开iPod
是的,相比于一些专业的音频播放设备来说,iPod的音质的确不能算好,而且要比功能的话,iPod更是可以用“啥都没有”来形容(当然已经进化成PDA了的iPod Touch除外),但除开iPod,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台真正为听音乐而设计的只用一只大拇指就能在短短两秒钟之内从任何操作转到自己想要听的播放列表,或者xx,或者专辑里面的音乐的MP3

当然说到iPod,或者应该说在天朝说到iPod,不少人会将其跟魅族进行对比,但是当然作为偶来说丝毫不可能为魅族说任何好话(本着本博客言论自由的原则,你有权对此表示反对——当然同样的偶也有权对你的发言表示无视),应该说魅族对苹果的模仿仅仅只是东施效颦,虽然仿到了面子,却xx没仿到里子
魅族的mini player偶也用过——那台应该是魅族的{dy}台使用了类似于Click-Wheel技术的播放器?嘛,这一点虽然偶不能肯定,8过{wy}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于iPod来说,mini player的操作体验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糟糕
不只是xx性的问题——毕竟苹果做了这么多年的iPod,苹果已经深谙应该如何微调Click-Wheel的xx性,魅族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学到这一点,8过偶想说的并不是她的xx性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苹果做了这么多年的iPod都始终没有改变Click-Wheel是圆形的而非其他形状的设计
mini player的触控操作板是十字形的(准确来说应该是一字型的,因为上下长左右短而且事实上左右滑动并不会有任何效果),用户在滑动选择的操作的时候只能从上往下滑或者从下网上滑——而不管是如何滑动,都是有一个界限的,那就是操作条的界限,当你已经从上往下滑到{zd2}端却还没滑到你要要的东西的时候,你只能把手指移回到上方再次往下滑动,如此反复;而相比之下,Click-Wheel虽然同样只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两种选择,但是由于是圆形因此没有“界限”这种东西,用户可以轻松地转动很多圈而不需要抬起手指到初始地点再次重新滑动
并且iPod的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也可以说xx就是为Click-Wheel打造的,所有操作都只有上下而没有左右(除开照片浏览——关于这一点稍后补充说明),因此Click-Wheel很容易就能够胜任
当然只有上下没有左右的一大缺点就是如果项目过多的话怎么办——比如照片,因此苹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再次回到Click-Wheel为什么是圆形的问题上——正是因为用户可以轻松在圆形的Click-Wheel转很多圈,因此才可以保证转圈时的速度问题而不会由于抬起手指到初始地点而打破这个速度,所以在Click-Wheel上,转的速度和选择的速度也是成正比的,转的越快,选择的同样也就越快,手指移动同样的距离,移动的越快跳过的项目也就越多,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个移动速度和选择的速度的微调自然也是苹果做了这么多年的Click-Wheel才能深谙其中的道理的,不是任何一个厂商想做就能做成功的

苹果对于UI的诠释是不仅要好看(好看才能在视觉上吸引人),而更重要的是要好用,除开iPod的Click-Wheel,Mac OS X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明,说好看已经不需要有更多的文字说明了,看看多少Windows用户拼命将自己的界面弄成Mac OS X的样子就知道(当然Windows始终是Windows,不论你弄得多像,都无法改变老手一眼就能看出那是Windows的局面),因此这里只是和Click-Wheel一样说说Mac OS X的好用的地方
Windows用户知道,自从Vista开始微软引入Aero,Aero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就是3D窗口排列——尝试过的人一定知道,恐怕很多用户都会觉得——3D窗口排列好炫啊!毛玻璃样式好漂亮啊!
8过做着同样的事的Mac OS X的Exposé,也就是Mac上的窗口排列,却没有设计成3D的方式,而是使用的2D,也就是纯平面的排列方式——相比起Windows来说在炫耀性上可以说是大打折扣
可是在实用性上,却不得不说恐怕还是Exposé的2D方式更为实用——3D的排列方式,最为可惜的一点就是前面的窗口会将后面的窗口挡住一部分,而排列到{zh1}面的窗口本来就已经由于除了炫耀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毛玻璃效果造成看不清是啥内容了,再加上前面的窗口一遮挡——完了,根本不知道那个是啥了

Finder是另一个例子——作为Mac上的资源管理器,Finder提供了一个Windows直到7都仍然没有跟进的一个Column(分栏)式窗口设计(Windows从Vista上开始仅仅在地址栏上提供了类似的设计,8过当然便利性上比起Column来说要差很远),这种设计的基本特典就是文件夹的层层递进用分栏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zh1}选到文件的时候再在右边显示其预览,让用户不仅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文件的所在位置,而且还能很清楚地掌握其路径上分别还有什么内容——事实上尽管Mac OS X从Leopard开始提供了Cover Flow界面,但是Column界面仍然是偶的{sx}界面,Cover Flow界面仅仅在偶需要使用更大的预览来查看更多的文件时才会使用(因为如果仅仅是需要更大的预览而文件不多时,QuickLook很容易就能胜任)

不仅作为输出设备的GUI,作为人机交互的最基础的输入设备,和iPod的Click-Wheel一样,Mac的键盘也有着和普通为Windows设计的键盘有着一个本质的区别——Ctrl键的位置区别(Mac上也有Ctrl键,8过更多时候和Windows上Ctrl键功能相对应的是Mac独有的cmd键,这里说Mac时指的是后者)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必要费唇舌讨论苹果“偷来”的鼠标的伟大了(苹果事实上并非鼠标的发明者,但是将其xx商业化应用在的电脑上的,苹果是{dy}个没错),事实上在转到Mac之前,偶甚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鼠标党——除开过于常用的复制剪切粘贴和Windows的关机操作(当然还有默认的打字)以外,其余xx靠鼠标完成,你甚至可以说微软看到了苹果的鼠标之后将其应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转到Mac之后才知道,或许是微软过分看重鼠标了从而忽略的对键盘的优化
当然不是说ABCDE这些字母键的排列多么不适合快速打字(事实上现在键盘上的字母排列顺序本来就不是为了快速打字,而是为了降低打字速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QWERTY”的相关资料),Mac和Windows在默认的键盘字母排列上是一样的,问题出在了最为常用的Ctrl键(也就是Mac上的cmd键,下同)的位置上——由于这个键的目的是为了和其他字母数字键等组合来产生对系统的控制,因此基本可以断言说单独的一个Ctrl键没有任何作用(当然偶尔也有不信邪的程序员开发单独一个Ctrl的快捷键的程序),必须要和其他的字母数字键等组合使用,而Windows上此键的位置在最左或最右端,也就是说不论你是用左手还是右手,{zss}的按法都是用小指来按下Ctrl键之后其他手指按别的键;而Mac则不同,他将cmd键分别放在了空格键的左右(JIS等其他规格的键盘的放置位置不同,这一点Windows也一样),也就是说{zss}的按法是用大拇指按下cmd之后其他手指按其他按键
至于哪个方法更舒适,看看现在的偶就知道——原来根本没有想过要用快捷键的操作,从隐藏退出程序到Finder的显示方式Exposé的窗口排列几乎统统都用快捷键来操作(当然Windows也好Mac也好都可以更改快捷键的使用,比如可以在Windows上设置使用明明键位更为合理的Alt键来取代Ctrl键的作用——但有谁做了呢?)

苹果如此执著于好用的一个好处之一就是——基本不需要说明书,不说iPod Nano或者Classic这样的纯播放器,哪怕是已经进化成PDA的iPod Touch,或者已经在智能手机里面占有一席之地的iPhone也同样操作非常简单(虽然从很多角度上来说都无法改变iPhone在日本仍然暂时只适合当二奶而不适合当正室的处境)——事实上,iPod Touch的说明书仅有短短的16页,而且还基本全是彩图,没有什么过多的文字;而iPhone和iPod是基本相同的包装,因此留给说明书的空间和iPod Touch实际上差不多,所以虽然手上没有iPhone却仍然可以推断iPhone的说明书也不会太厚,而且肯定和Touch一样基本全是彩图
而相比之下,恐怕市面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款手机敢使用和iPhone一样薄的说明书了——本来想晒晒偶现在的手机N-02A的说明书的,8过算了,大家xx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手机说明书翻出来,看看它有多厚多大,而且上面有多少文字多少插图——以至于偶常常感叹啥时候是不是厂商印刷说明书的时候应该顺便同时印刷一份说明书的说明书才对——偶对于电子产品好歹也算是比较有感觉的了,也会常常出现看不懂手机的说明书的情况等等

当然,其实不xx是因为操作简单,苹果也正是由于知道广大用户恐怕根本看都懒得看一眼太厚的说明书(反正看也看不懂)才特意想方设法将说明书做薄——事实上iPod的说明书,除开真正最常用的操作以外,其他东西都是基本没有的——好处是用户也知道了最日常的操作应该怎么操作,同时偶尔玩一下说不定还能玩出新功能了(当然苹果本来就做了,只是没写进说明书而已)

当然,偶的iPod Nano的说明书更小,只有短短8页并且和Touch一样更多的是插图而非文字,只可惜说明书偶放在家里了所以不可能晒出来了

如果你要问Mac的说明书的话——虽然不可能做到和iPod一样小,8过MacBook Pro的说明书恐怕还是能让很多电脑相形见绌——她的说明书也只有一本小小的册子而已,并且和iPod一样,图片占了很大的比重

苹果对UI的另一个诠释是——前端和后台永远是分开的,是的,用户平时只能看见或许帅气或许好用的前端GUI,但是后台的系统确实绝大多数用户恐怕一辈子都不一定碰得到的(当然,iPhone要越狱啥的等这种“非法”的情况要除开)
或许你可能会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是的,本来这个应该是理所当然的,8过恐怕真正做到了的并不多,比如iPhone,除开越狱的用户以外,有几个用户真正知道iPhone系统里面是如何配置的?恐怕连知道iPhone系统里面文件名是区分大小写的的人都很少吧(其实偶也是最近才知道的),因为苹果认为用户根本不需要接触到后台,他们只需要接触到好用而直观的前台GUI就足够了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iPhone问世后这么久,有不少厂商打着“iPhone杀手”的旗号做出了硬件上xx超越iPhone而价格还更低的手机(将这一点做到{jz}的或许是天朝的山寨机),但是结果却是连偶自己都非常看好的Palm Pre都xx没有撼动iPhone的地位——他们缺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而是UI,或者更直白地说是用户体验

另一个例子是Mac OS X——或许你会说不是随便任何一个人都能接触到System、Library之类的这样的系统底层文件夹么?
是的,的确随便你都能接触到,但是你真的经常进去么?或者换句话问,你一个月进去一次么?里面的.plist等配置文件你手动打开编辑过超过十次么?相比之下,Windows的确C盘下的Windows文件夹或者win32文件夹之类的或许进去的人同样也是少数,8过类似于注册表这样的东西,恐怕接触的人就多了,特别是对于有着手动杀毒的嗜好的用户来说(虽然这种人属于极少数)
说到C盘——为什么Windows不是用A盘而是用C盘来表示{dy}硬盘分区(绝大部分情况也代表着Windows分区)呢?这是因为A盘和B盘是留给软盘的保留盘符,所以硬盘只能从C开始——不过说到底,为什么一定要用ABCDE这样的盘符呢?在Mac下,区别各个分区的{wy}ID用户一般是看不到的(所以不用担心分区名称相同的问题——他们的{wy}ID是不同的,而且选取的时候一般使用图形界面选择而不是打字所以也不会出现不知道怎么选的问题)——这里不是讨论那种更好,只是借此说明苹果是如何做到前端和后台的分离的

此外用过Mac的同学都知道,Mac下的软件基本都是.app的一个文件(当然什么Java之类的跨平台程序除外),不像Windows下一个文件夹里面好多文件,如果不是在桌面或者开始菜单里面创建了快捷方式的话都不知道怎么打开软件了——事实上Mac下程序也是文件夹,.app本来就是文件夹(当然这点常识Mac的老手都是知道的),右键点击一个.app程序选择“显示包内容”之后就能看到.app文件包里面的内容了——和Windows将程序的所有内容暴露给你不同,Mac上也只是将程序封装在.app包里面,用户平时基本看不到
而且Mac上将文件的界面和底层是xx分开了的(如果xx遵照苹果推荐的Cocoa架构编写的话),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界面语言也是xx分开而丝毫不和软件底层有挂钩,因此Mac上很轻松就能封装多个语言进去,一个Mac OS X共有20多种语言界面,所有语言包加起来才不到1个G——注意这是整个系统所有的语言包的容量之和,相比之下Windows从Vista开始Enterprise和Ultimate支持多语言界面,但由于语言界面和系统并非分离的,所以切换语言包的同时就代表着一部相对更底层的内容也必须替换,所以仅仅Vista仅仅一个日语界面包就高达1G以上

当然这种做法做到{jz}之后有时候也有不小的不便——比如iWeb,这个苹果官方出品的Mac上的网站搭建软件,iWebxx不允许用户接触底层代码,用户只能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网站——虽然对于小白来说iWeb是{zh0}的即使对于HTML语言啥的xx一窍不通也能做出漂亮的而且符合W3C标准的网站的{zh0}选择,8过对于哪怕有一点HTML功底的人来说,iWeb都是那么的不便

由此,偶们基本可以断定——假如苹果真的如大家所YY的推出了平板电脑,那么肯定,价格不会太便宜,配置也不会太好,但它很有可能会带来全新的不同于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款平板电脑的UI,但是至于它是否能合乎你的胃口,那就只有等到苹果发布的那{yt}才知道了


本作品采用进行许可。

この作品は、の下でライセンスされています。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


  1. 嘛,都一样,总之就是在日本没有另外一台日系机作为主用的话,只有一台iPhone会非常不方便 tuzji18


    截图不就在照片里面么=w=


    说啥为设计而生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自从好多大型软件开始开发Windows版之后本来Mac作为设计来说的优势就小了,现在苹果自己从Carbon转向Cocoa架构,老软件在新平台上的执行效率也是问题,要说的话恐怕{wy}还剩下的优势就是Mac对色彩的管理了吧 寒っ


  2. 天朝用iPhone倒是没啥问题,日本要用iPhone还是只能当二奶啊 寒っ 于是没钱养二奶,所以放弃iPhone


    xx?传文件么?


    8过太贵了也有问题就是了——肯定卖不出去的 tuzji18

  1. No trackbacks yet.
郑重声明:资讯 【LoveeHome » 最近关于苹果的平板电脑的传言越来越多】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