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下的寺庙-孤舟蓑笠翁-搜狐博客

     

岩石下的寺庙

    皖南,徽州。有一个绿水青山中的富庶古老的小镇,小镇的南面是一片丘陵,北面一条源自黄山的河,河的北岸就是一片开阔平坦的田园。小镇背靠青山,面对绿水,隔岸的良田随着季节变化出五颜六色的各种庄稼,朝北远眺,可见黄山云雾缭绕的高峰。小镇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的,非常适宜居住。

    小镇其实还是不小的,曾经是个典型的徽商聚集的集镇,有很多经商或官宦的大户士绅人家,小镇周边有许多小村,大多是这个镇中士绅或说成“地主老财”的佃农。当然居住在鎮上的大多数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小镇的房屋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一律的粉墙黛瓦,一律的青石铺就的路面,这里没有草屋泥屋,高高的马头墙栉次鳞比,错落有序。也有走不完的小巷,小巷两边要么是很高的墙要么是很高的大户人家花园的围墙,小巷七弯八拐,大多是青石板铺成的小道,时时看到小巷墙头上有从花园中爬出的凌霄花等爬藤花木来,墙头上也有很多叫“薜荔”的长绿的青藤,生一种象无花果一样的果子,这种果子夏天成熟时可以摘下做凉粉。xxx有句诗“千村薜荔人遗矢”,其中的“薜荔”就是指的这种植物,这句诗的后一句是“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两句诗让人对这种植物有了排弃感,其实这种果子是一种很好的清热解暑的xx,春天开的花还有清香。当一个人走在这种两边高墙的小巷中时,{dy}感就是宁静,一种带着淡淡的愁绪的阴凉的宁静,再有的就是一种岁月苍桑的感觉,那没有窗子的高墙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产生一种淡淡的苍桑岁月人生老去的哀伤吧。这个小镇上也有一个开了很多窗子很西式的房子,徽派建筑大部分除朝南外其他三面都是没有窗子的,只在楼上的楼梯口开一个小小的通风口,所以开有很多窗的房屋在这个镇上就是另类了。这个很多窗子的房子是一个西医诊所,这个诊所只有一个但很出名的罗姓西医师,他的诊所中挂着一付戴着硕士帽的照片,后来才知道他是留学日本的医学硕士,听说还为当年的新四军治过病,至于医学硕士怎么没留在大城市而回到家乡来行医就不得而知了。古时的小镇文风鼎胜,历朝历代都有学子入朝为官,清代曾出过一个金姓的状元,还有个“金状元不如假按院(按院,清代官名,相当与钦差)”的故事,说的是金状元还在读蒙童馆的时候,每晚起夜,总有一个年长书生为他打灯笼,并服侍的无微不至,金童生认为是蒙馆里对住宿生晚上的照顾,也不当一回事儿。每次起夜完毕,这个书生会说一句“半夜二更半”。日子长了,金童生对个书生总要说一句“半夜二更半”百思不得其解,{yt}起夜完回到宿舍,对同宿的吴(具体是不是姓吴名谁我也记不清了)童生说起了这回事,这位童生很是诧异,说是晚上上东厕从没有过老同学为我打灯笼照明的啊,不过明天要是这人还说“半夜二更半”的,你就回他“中秋八月中。第二天,金童生晚上照常起夜,书生服侍完毕,恭恭敬敬站着说了一句:“半夜二更半”,这金童生仰首挺胸回答一句“中秋八月中”,这书生呵呵一笑道:“金状元不如假按院”。书生消失不见,从此金童生再也享受不到半夜起床有人给打灯笼的待遇了。敢情这个年长书生还是一鬼怪,因这五字对联对不上下联而不得投生xx,这鬼怪还不是一般鬼怪,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知道多少年后此童生会中个状元。小镇的方言,“金”与“真”同音,这鬼怪的意思说真的状元还不如假按院的。故事到此还没结束,话说这金姓童生中秀才中举人,一直两榜进士,到殿试被皇上点了状元。据说这金状元官运亨通,后外放做了驻欧使节,在将出任时,带走了京城名妓赛金花一同赴任,倒也是成就了赛金花,使她后来成为津京的一代名妓。而这姓吴的生员却是娄试不中,满肚才学不能售于官家,又某年,母舅家与邻家发生纠纷,邻家势大,其舅被冤枉入狱,这天听说皇家钦派的按院大人不日到徽州府,便灵机一动,假扮按院到歙县知府将自已舅舅的官司翻了个案,然后不等真按院到来,和舅舅带着家人不知所终。这就是金(真)状元不如假按院的故事。

    小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分上街中街和下街,还有前街和后街,青石铺就的街道和门脸宽大的店铺说明了小镇夕日的繁华和古老,据老人说,这个小镇在民国以前是很繁华的,称为繁华十里长街,是被“长毛”即太平军给烧掉了,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战场,而且是多次交战(拉锯战)的战场。镇子周边的土地上,会发现土地中的有很多残砖碎瓦,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老人的传说。现在的街长,如果从上街头到下街尾至少也有五里。小镇最热闹的就是中街,两边有很多的店铺,有很多店经营的品种现在已经绝迹了,比如旱烟店,丝线店,铜匠店等一些手工艺的店铺现在都没有了。记得一家铁匠铺在xx前期还在,铁匠们打着赤膊,小铁匠抡着大锤,老铁匠拿小锤,对着一块火红的铁使劲的敲打,儿童们是很喜欢看打铁的,喜欢铁匠们赤膊打铁酣畅淋漓的样子,喜欢风箱拉出的红的发白的炉火。铁匠铺的隔壁是棕绳店,再往上还有一家理发店,店里有人工的风扇,一个小剃头匠在边上,边打着磕睡边拉着一根绳子,悬挂着的几幅布就左右晃动生出风来,这样的风扇也只有理发店里有。小镇并不仅仅是这些街名,还有一些居民区如三阳(取三阳开泰之意)巷,以巷为地名,严家井以井为名,荫山街,南山下,牛市坦,红桥下等等不一而足。

    一条源自黄山的河,叫丰乐河,清亮的河水沿着小镇缓缓流过,几座石桥点缀其上,河边还有一个很大水磨坊,当地人叫水碓,小周边的水碓不止一个但这个是{zd0}的,一条很长的水渠从上游把水引过来,冲击的一个大大的木转轮,好象不止一个转轮,记不太清,总之是一个很大的水磨坊,沿河有两排房子都是由转轮又带动着各种木制的加工粮食的机械。在以前没有电力的时候小镇中很多家都是靠这个水磨坊加工粮食的,据说水磨坊或人工加工<石碾>的米面杂粮口感比现在机械加工也的好多了,我肯定吃过这样的米面,但和现在我吃的米面相比,我也回忆不出当时的口感了。又有一条河汊将小镇一分为二,河汊上又有石桥数座,还有一座叫红桥的廊桥,桥上的木结构廊厅被漆的红艳艳的,皖南山区在春夏之交时经常有洪水,沿这条河汊两边就有很高的堤,堤上是很有特色的民房,有些民房沿河堤上修了一排美人靠,有的人家只斜斜的修了一排如楼梯窄窄的阶梯,以便于下河洗刷。霉雨季涨水时,黄山里就有人用木排载了木柴从丰乐河撑进河汊到小镇来卖,小镇上的人叫黄山人为山里人。山里人主要以生产经营茶和木材为生,生活可能相对小镇上的人来说比较清苦,依稀记的小时的一个童谣就是反映山里人清苦生活的:“月亮大大,开门依呀,哪个来?姨夫来,来做么?来把我家妹妹做个媒,嫁到哪?嫁到黄山苦竹培……,三月不见生人面,只见猢狲树上爬,听不见公鸡叫天光,只有野鸡啼…”,知青上山下乡时我曾在黄山脚下插队,那时黄山生产林茶等经济作物比起生产粮食作物的平原丘陵农村要富裕的多。可也没有听说过有个叫苦竹培的地方,倒是一个叫猢狲党(党字有土字旁)的小村子,村民们都很富裕,黄山的猴子很多的,当年插队上山干活里,经常看到成群的猴子,当地人叫猴子为猢狲,猴子的称谓是官话。

    走出小镇的下街,一条长条青石板铺成通往徽州府城的青石铺成的大道,一座座青石的牌坊树立在大道上,再行一二里就是小镇的水口了。几十株参天古木,一座七级砖塔,一个由红岩石砌成的高近十米,面积近五十米见方的平台,丰乐河汩汩从旁流过,一座近三百米的石桥横跨其上,这些都是明代建筑,小镇人称塔为水口塔,其实此塔名“文峰塔”。天下塔何其多,但此塔不同与其他的是,此塔{dy}层起到第七层上下粗细一样,远观塔是园形,近看又是六边形,三边开门,一边在塔内塑有佛像,可以从一层一直登上第七层,塔顶是一青铜铸成的葫芦状物,那葫芦状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天被大风暴给刮下来了,也不知哪年哪月给送进了溶炉。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的塔,有木制的如六和塔,有砖制的如延安的宝塔,比这文峰塔高的大的也都有,但上下一样粗细的塔好象也只有这一座。听别人说塔三面开门也只有这一座,我虽去玩过一些有名的塔,只注意塔的年代典故和大小,从没注意这些塔是开的几扇门,据说这塔原也是有四门,只是因小下街出了一个“烂肚宝”,才不得不封门。徽州方言,说一个人“烂肚”或说“浊堪烂肚”就是说此人很坏,会出许多歪点子,就是会被人取“烂肚宝”这么个绰号,肚子里有许多坏注意把肚子都烂了之意吧。这烂肚宝就是这么一个人,这烂肚宝之真实姓名已不可考,本是镇上一游手好闲的一闲汉,小镇上传流着这人许多“浊堪烂肚”的故事,这些故事品位不高,大多不雅,还有许多黄色下流的,所以不登大雅之堂,也没人为他树碑立传,方园几十里都知道这个小镇出过这么一个人,口口相传这些个故事。略举一例。

    某年某月某日正是秋老虎时候,天高日烈,一帮闲汉正在树阴下,有的摇着蒲扇有的喝着凉水,有一处没一搭的闲聊着千古不变的黄色笑话,这正在聊某尼每天来的镇上买菜的小尼皮肤油光水滑有多美多水嫩,这帮YY们正心中意淫不止时,那烂肚宝敞胸露背,趿着双破鞋施施然走了过来,听他们这帮闲汉眼中闪着淫邪的光,嘴里说着这些无聊的话,有些嘴角还滴着哈拉了,便说道,“你们这帮子人真是没个胆量,只会满嘴喷米田共,没一点真本事。”这帮闲汉听这烂肚宝这帮一说,倒也不服气,这个说,“你有什么本事你放出来啊”那个说“人家是出家人,你还真能打她的注意?”烂肚宝听得他们一通乱叫嚷,便说道,“我有本事叫她给我提裤子,你们相信不相信?”闲汉们一听,谁也不相信一个出家人会给这个赖聊闲汉提裤子,纷纷嚷道“不相信呀,不可能啊”“呵呵,你们不相信啊,不过没点彩头,我也犯不着让你们相信!”一个闲汉跳将出来嚷道,“我说,如果你烂肚兄弟能让我们弟兄们看看那小尼当众把你提裤子,我们大家愿搭份子做东,上镇上日月酒楼摆上一席请你,我们大家做倍,大家愿意吗??”那帮闲汉一起嚷嚷“好好,就这么说定了!”这烂肚宝果真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让这小尼给自己提了裤子,具体的文字因为有辱斯文,用省略号略去,有YY兴趣的自己去体会好了。

这烂肚宝的行为为小镇民众所不齿,给小镇居民带来不雅的名声,小镇人总以民风淳朴,文风鼎胜而自豪,出了个烂肚宝,那是给小镇人丢脸,天怨人怨,但又不敢得罪这一瘟神。不知怎么人们就怪到小镇水口上的宝塔上去,说是自从有了这座宝塔,下街就要出烂肚宝。好象是个魔咒一样困绕在镇民们的心中,使镇民们的心理久久不能平衡,那时也没有心理医生这门耍嘴皮子的职业,但虽没心理分析师,但有风水阴阳师或称地理先生,终于有{yt},镇中的地理先xx现只要把文峰塔的北边的门给封了,这个烂肚宝就不会再出了,与是人们就封了这塔的北门,并塑了一尊佛,从此镇中再也没了出烂肚宝的担忧。

    文峰塔远远看去如一支笔一般耸立,而那桥就是横在笔边上的一块墨,那近十米高的平台就象是一方砚台。那方平台便是古代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的地方。古时的三月初三,是小镇少男少女们的节日,大士绅官宦人家的少爷小姐终于走了压抑他们的高深大院,充分享受初春三月的阳光,人们总是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啊!他们走出手持青枝,成群结队来登文峰塔,登高望远,或吟诗作画,或畅怀叙情,这一古风到民国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小镇的每年正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庙会,人称“商九”,主要是以交易农具家畜和竹木器具,当年商九的主要目的是为小镇四周农家的农耕而设的,每个商品的交易都有专门的地方,如交易牛的地方叫牛市坦,这个地名现今还在。如今这个庙会还存在,不过已不叫商九,而是叫上九,商品交易的品种除了国家禁止的没有外,倒是应有尽有。变成了全国各地流动商贩的超市,也是各种囤集滞销商品的集散地了。

    小镇也有一段红色的历史,当年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南方七省游击队组建新四军,小镇成了组建新四军的{dy}站,是七省游击队的集结地,一些老年人对当年的叶,陈毅等人还有模糊记忆,尤其是对叶夫人印象最深,穿旗袍,烫头发很美的形象。当时延安还派xxx到过小镇来视察,叶陪同一起上了黄山,留下{wy}一组建国前革命家在黄山的照片。现在的红桥头的两厢房是新四军的机要电报房和荫山街金家祖屋是叶将军的卧室和军部驻地。这些都成为当年新四军的遗址,供后人瞻仰。xx前,陈毅当外交部长,陪外国使节来黄山时,曾到小镇凭吊当年战友,还想品尝当年小挑上油煎毛豆腐。听当时看到陈老总的人说,陈老总在大桥上停车走在桥上,对着河两岸和清清的河水沉思良久,当年陈老总在红军长征时被留在南方主持红军游击队,国共和作后组建新四军,他是{dy}批到达这个小镇的,小镇面貌也没有了当年游击队员们集结的一丝痕迹。不知这位开国元帅面对当年新四军的集结地,当年的那么多战友,这时的所思所想。北上抗日,也带走了一批小镇上的有为青年,但出发没多久,就在离小镇不过二百华里的泾县茂林遭遇了皖南事变,很多战士还未和日本鬼子拼一拼就此在国家的内哄中丧生,不过也有几个原籍本镇的新四军战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的幸存者,解放后都做了大大小小的官。

    小镇也经受过两次重大的灾难,一次是太平军火烧十里长街,基本上是毁了这个千年古镇,这是镇上的一些老人口口相传的,历史是否有记载,无从考证。另一次重大灾难是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的血吸虫病,当地人叫大肚子病,当年我还很小,但已经对当年那种残害农民性命的病的状况记得很清楚,只要是在水田劳作的农家十有八九都有家庭成员得这种病,而且是正当年的青壮年。对于这种病国家花了很大精力,一直到60年代中期才得到xx和控制,到60年代的后期已经看不到这种病的症状了,xxx的词“送瘟神”中的词句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清楚表达了这种病的可怕,当可以xx和防治的消息传到国家的{zg}领导xxx那里时,这位建立了新中国的伟人也“浮想联篇,夜不能寐”。最终血吸虫病在国家的大力防治下彻底得到了医治,真正解除了平民百姓的疾病灾难。

    小镇往南三五里有一个名叫“小岩”的小山村,山村前的山上有一突兀的大岩石,小岩村就是以这个岩石命名,岩石下有一个岩洞,传说这个岩洞曾经是一个寺庙,有老和尚小和尚数人,也不知是修的是那一宗,参的是什么禅,由于地处山中,香客稀少,香火不旺,可能也没有什么庙产,几个和尚衣食难以为继,长日下来,和尚们参禅有些意冷,向佛之心有点动摇,眼看这寺庙香火一日少一日,也不知到哪{yt}菩萨面前的香炉就会没了香烟。有{yt}一个僧衣褴褛,老态龙钟的不知何方来也不知何方去的游方和尚前来挂单,寺内几个和尚却没有因自己衣食无着而冷落嫌弃他,粗茶淡饭的也管这老僧一两碗的。数日一过,老和尚见这个小庙虽是破败,几个和尚向佛之心倒还虔诚,虽然缺衣少食也没忘了送给挂单老僧一碗斋饭,便从包袱中抽出那把的破雨,在岩壁上插了两个洞,也不知是念了两句什么偈语,便飘然而去。却也是奇怪,这两个洞中便是一个漏出米来,一个漏出油来,从此寺内和尚不愁饭食难继。看来这年老的游方和尚不是佛祖显圣就是菩萨化身,不忍自己的信徒挨饿,来接济他们的。又隔了若干年,一个贪心的和尚总嫌每天漏出的太少,拿出把菜刀来想把洞挖大点儿,谁知这样反而一点米油都不漏了。这个寺庙终究难以为继,{zh1}还是散了伙了。几十年前,听人说过这个典故,我去那岩石洞中凭吊了一番,却是找不到一点儿寺庙的影子,几条耕牛卧在稻草中慢条斯理的在反趋的寺庙已是生产队里的牛棚了,岩洞中依稀倒有许多小洞洞,也不知当时能流也米和油来的是两个洞洞。和尚不知何处去,空留两洞笑人贪,但这个寺名“岩寺”就以地名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到明朝时就已经是个富甲一方的大镇了。

   上面所说的这个古镇,就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两个富庶的古镇中歙县辖下叫“岩寺”的镇。另一个有名的古镇就是休宁县辖的屯溪镇,现在发展成了黄山市市府所在地。成立地级黄山市后,设立徽州区,岩寺镇是县级区政府驻地,其辖岩寺镇及周边的几个乡,现在周边的乡都改为镇了,岩寺这个地名也要渐渐被人淡忘了。上面的文字不是今天的徽州区,而是五十年前的印象中的岩寺镇。

 

郑重声明:资讯 【岩石下的寺庙-孤舟蓑笠翁-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