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2}“猛兽”(下)——美国航母崛起之路

    

    当某地出现危机后,美国总统的{dy}句话是:“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而当某地发生战争时,美国总统的{dy}句话变成了:“我们有几艘航母在战区?”凭借数量最多、技术{zxj}的航母,美国巡航全球,充当着世界xx的角色。那么,美国航母究竟是如何从二战中与日本的殊死搏杀中成长起来的?又如何在伊拉克战争中,以强大的航母战斗群摧毁萨达姆政权?我们不妨跟随中国{dy}位登上美军“小鹰”号航母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新华社记者胡晓明、中国重量级军事理论家张召忠的讲述,来深入探索美国航母崛起之路。

xx中国记者探秘美军航母
我的航母战地日记

    与美国政府签完“生死状”后,我以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身份,成为{dy}位跟随美军“小鹰”号航母进入前线采访伊拉克战争的中国内地记者。从此,我在航母上度过了35天的战地生活,在担惊受怕中逐渐洞悉航母的真面目,感受战争中人性与现实的强烈撞击……

    跟随美国航母去海湾报道伊拉克战争?我连做梦也没想过,但现在可能变成了现实,我有幸成为中国新闻史上{dy}位被美国邀请、跟随美军“小鹰”号航母进入前线采访的中国内地记者。 
    在接种天花、炭疽疫苗,与美国政府签订“生死状”,并配备战地采访所需设备,包括卫星电话、数码相机、钢盔、防弹背心及生活必需品之后,我被编入美军的第五舰队。
    背起沉重的行囊,带上儿子的照片,2003年3月10日,我乘坐美国海军的C-2A“快轮”运输机,从巴林的海军xx机场出发,在海上飞行了40多分钟后,顺利降落在游弋波斯湾的“小鹰”号航母甲板上。



每天只能侧滚翻爬上狭窄的床铺

 

2003年3月10日,上舰第1天,“小鹰”号出海第46天。
【把家安在“小鹰”号航母上】
    甲板上,各种战机排列得密密麻麻,错落有致。还没缓过神来,我们便被美国大兵团团围住,他们穿着军服,戴着头盔、耳罩、眼罩——那感觉就像置身于一部美国大片中,一时间竟分不清这是梦境还是现实。
    “小鹰”号是“小鹰”级航母的首舰,属常规动力。它是美国惟一部署在海外基地的航母,其母港是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隶属美国第七舰队,常在太平洋耀武扬威,因此中国人对它并不陌生。伊拉克战争时,它被编入美国第五舰队。
    迎候在那里的海军上尉、公关部的布鲁克·德瓦尔特带我们穿过甲板,沿着楼梯一级级向下艰难爬行。由于我们带的行李多,加上航母上的楼梯又陡又窄,必须腾出一只手来抓住边上的铁链才能走稳。航母的通道也很狭窄,两人对面走过还得侧身让道,每走几米就有一道门槛阻路。航母的通道是由无数个拱门连接起来的,如果发生漏水、生化武器袭击,这些门一旦关上就可以互相隔绝。
    我们被带到“小鹰”号的电视室里,携带的行李受到严格检查。一位安全官员把我们所有箱子翻了个底儿朝天,看我们是否带了酒精饮料、xx和刀子之类舰上不允许的东西。下午,又来了一位工程师对我们的所有电器设备进行检测,确认对军舰是否安全。
    检查结束后,海军中尉尼可尔·克莱策带我们去餐厅。她说,航母上有邮局、商店、健身房、理发店。记者的伙食费按军官的待遇,{yt}交10美元,在两个军官餐厅就餐。理发、洗衣则免费。
    航母就像一个大迷宫。我每次出去都分不清东西南北,只是在楼梯上爬上爬下,从这个通道穿到那个通道。没人带着准保迷路。航母的舱室分布如同蛛网,全舰共有1500多个房间,各类大小舰舱密布。由于住舱太多,尽管各处都有“牛眼”标示设施位置的示意图,但舰员迷路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一位上舰一年的水兵说:“我们好象走进迷宫的老鼠,{zh0}的办法就是记住经常要去的地方的路。”
    舰上新闻官员带我们到军官{dy}餐厅和第二餐厅吃了中饭和晚饭。其中第二军官餐厅的中午食谱如下:土豆蔬菜汤、猪肉块、炸大虾、春卷、米饭、炒柿子椒、圆白菜和面条等。除了菜和主食外,还有饮料、甜食等。航母上{yt}开四餐,早、中、晚和夜宵,连晚上11点到次日5点也有饭吃。
    但住宿、工作和生活环境就不敢恭维了。我们这些记者挤在一个有21张上下通铺的房间里,宽窄刚容一人躺下不说,上下床铺之间的间隔也就半米左右。房间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和洗澡都必须到公共卫生间去,肥皂得自己带。


美国大兵在舰上举行卡拉ok和冰淇淋晚会

 

3月11日,上舰第2天,“小鹰”号出海第47天。
【在甲板上看飞行训练】
    尽管我住的三层铺大舱距飞行甲板还有三层,但战机起降的轰鸣声和在甲板上的撞击滑动声仍清晰可闻。一整天,美军战机的飞行训练一直没停。
    上午,我穿戴好救生衣和防护钢盔,跟随美军官员登上航母的飞行甲板上,观看了舰载机起飞、投弹和返航的过程。
    透过防风眼镜望去,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的飞行甲板上,停放着各种各样的战机,其中包括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和E-2“鹰眼”预警机等。
    执行飞行任务的“大黄蜂”战斗机在甲板上依次排开,穿着各色服装的机场工作人员忙个不停。一架战机就位后,后侧的坡型挡板随即翘起。飞机突然提速后,在蒸汽弹射装置的帮助下,像子弹一样飞出,并在甲板上“哧拉”划出一道火线,两边喷气口的火红光柱清晰可见。飞机离开甲板后一侧身,优美地画一道弧线,直插云天。
    我站的地方离跑道不远,能明显感受到飞机起飞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加上甲板上的大风,差点把我吹倒在地。
    10多架战机陆续起飞后,我爬上了装满天线和雷达的舰岛。这些“大黄蜂”战机或单或双,绕着游弋在海湾水面上的“小鹰”号进行投弹演习。xx扔进湛蓝的海中,听不见爆炸声,但能看见水面上有白色的烟柱升起。
    结束飞行任务后战机陆续返航。降落时,战机像小鸟一样,先是追逐着“小鹰”号在海面上犁出的水波,但刚一贴上航母就被拦阻索勾住,在降落区戛然而止。
    一位航母塔台工作人员说,这种战前飞行训练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在进行。自3月1日开始,“小鹰”号航母战机加入了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空中巡逻。



舰上的华裔水兵万伟良(左)和袁林(右)

 

3月17日,上舰第8天,“小鹰”号出海第53天。
【爱看《康熙王朝》的上海籍下士】
    在航母上,我碰到了一名来自中国的水兵,他叫袁林,今年25岁,是上海卢湾区人,20岁时移民来美国,定居纽约。
    袁林指着身后的F-14、F-18战斗机和预警机的发动机说,平常他{yt}工作12小时,就是帮助维修这些引擎。说起来也不是真正的修理,只是把它们从飞机上拆卸下来,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我问他喜不喜欢舰上的生活,他说:没有人喜欢这种生活的。舰上的生活太苦,饭菜很难吃,噪音大,住得又差。他是海军下士,90个人住一个舰舱。舰上还有200个人住一个舰舱的。飞行员是2人住一间,也有6人住一间。
    他说,“小鹰”号比较破旧,住在这一层还算好的,要是在上一层,噪音会更大。刚上舰时很想家,生活习惯和行为处事都与美国人格格不入。他不知道何时能回去,当年攻打阿富汗时他随航母整整漂在海上85天没有休息。
    袁林的父母和外公外婆都在纽约,家里只有他一个独生子,平常待他像宝贝似的,经常给他寄些饼干之类的零食。他已婚,妻子还在上海。舰上电话机太少,电话费又特别贵,他平时与家人联系主要靠电子邮件,一年有三四天探亲假。
    3年前,他在家闲着没事,美国海军招兵站的人打来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参军,他就填表报名了。他目前仍持中国护照,希望能早点加入美国籍。在xx服役能帮助他更快拿到公民身份,而且退役后更容易在政府部门找到工作。
    舰上水兵来自许多国家,有菲律宾、越南、中国、斯里兰卡人。有的想通过当兵早点入籍,有的是想得到政府资助完成大学学业,还有的想乘舰访问世界各地。退役后,美国政府每月会发给他们800美元的补助,连续给3年。如果作为预备役人员,每月还有二三百美元的补贴。
    袁林说,舰上有大约30名中国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表弟赵林和9岁时从广州移民来美的万伟良。
    舰上生活很枯燥无聊,袁林没事干时看看电视、写写电子邮件。他还带了电脑,可以打游戏,看中国带来的VCD光盘,尤其喜欢看《康熙王朝》之类的中国古装片。以前驻扎在日本横须贺基地时,他们一群中国人还常聚在一起玩xx、打xx。



  “林肯”号航母上的工作人员正在维修蒸汽弹射器。弹射器可将战机在45米内加速到
250千米/小时。通常航母最多装设4个弹射器。


“斯坦尼斯”号航母的航空燃料调度室


“杜鲁门”号航母的甲板上正在进行消防演习。“杜鲁门”号是“尼米兹”级航母的8号舰,
1998年服役。


“杜鲁门”号航母的机库大扫除可是个脏累活


舰员们正在“肯尼迪”号航母高大宽敞的机库里观看橄榄球比赛实况转播。对于长时间飘荡在海面上的船员来说,放松精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飞行甲板上的S-3"北欧海盗“反潜机和激光制导弹机

 

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第1天,上舰第11天,“小鹰”号出海第56天。
【空袭开始】
    我从未在晚上上过飞行甲板。战争爆发当晚,我决定上去看看。晚6时半,海湾的夜幕已经降临。几名随军记者穿戴好防护设备,在甲板安全员尼克的带领下来到甲板。
    今晚海湾的风特别大,站在飞行甲板上仿佛会把人刮跑。甲板上没有什么灯光,透过防护眼镜看去,到处黑漆漆的,工作人员举着闪光信号棒在夜色中指挥。我们上去时,一架架战机正在陆续起飞,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喷气口热浪灼人。航母上空也有一些飞机在盘旋,分不清哪是飞机的灯光,哪是满天星星。我注意到,战机上已经装满了导弹和xx,一名飞行员还拿着手电在检查导弹是否安装妥当。
    从甲板下来后,新闻官安排我们采访了刚从伊拉克执行飞行任务回来的“大黄蜂”战斗机飞行员肖曼上校和西威尔中尉。在飞行员准备室接受采访时,他们看上去有些疲惫。
    肖曼说,这次飞行主要是为了寻找未来袭击目标。在飞行中,他们俩作为一组,飞了两个半小时,去了几个不同地方,察看了一些袭击目标。当天,有的飞行员飞了7小时。
    他们隶属27飞行中队,肖曼上校是中队长。肖曼已经有19年的飞行经验,今年41岁,来自威斯康星州;西威尔今年26岁,来自肯塔基州。肖曼说,飞行中最困难的还是如何在黑夜中顺利降落航母甲板。
    他们俩各驾驶一架“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携带了重500镑的激光制导导弹,但并没有找到投弹机会。当天,其他一些飞机向伊拉克的军事目标投掷了xx。
    肖曼说,他们是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执行任务的。有记者问,你知道伊拉克战争爆发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不过,记者们心照不宣,美军战机肯定早就超越了南部禁飞区,只是不便说而已。其实,一旦战争打响,联合国设置的南部禁飞区就不复存在了。
    当晚,来自阿拉伯半岛军事基地、印度洋和航母上的美英战机对伊拉克南部军事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其中包括从“小鹰”号航母起飞的战机。


心理医生杰妮弗·约翰逊

 

3月29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第10天,上舰第20天,“小鹰”号出海第65天。
【漂亮的随军心理医生】
    处于战争之中、工作时间延长、长期与家人分离,都会在无形中给美国海军官兵增加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在与一些水兵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普遍流露出想家情绪,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回家。在男厕所的墙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涂鸦:“在所有丢失的东西中,我最想拾回的是我的思想——欧齐”。
    舰上配备有随军心理医生和牧师,就是专门为官兵缓解心理压力和调适精神状态的。这位穿着军装和军靴的女医生,胸前挂着牌子:“杰妮弗·约翰逊——随舰心理医生”。约翰逊长得漂亮,也很健谈,舰上人有的按军衔叫她中尉,有的随职业叫她医生。
    约翰逊去年6月才来到舰上工作。她说,自她上舰后,有几十人向她流露过想从舰上跳下去的念头,但真正这样做的只有一人。这人跳下大海后,舰上并没有让他达到目的——按他希望的那样送他回家,而是让其继续在舰上服役。
    约翰逊说,舰上的生活特殊,要求水兵做出一些牺牲。比如居住空间有限,有的水兵200多人住在一个舰舱,三四年下来,产生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都是正常的。
    对舰上人员来说,缓解精神紧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比如安排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与朋友交谈,或者看一部电影,写写电子邮件,听听音乐,看看书。那些每天给自己安排许多事情做的水兵就不容易产生精神紧张。
    约翰逊的办公室对舰上所有人开放。如果病人向她透露藏有烈酒、xx或是武器,她有责任向上报告。她说,如果病人有影响工作的心理疾患或xx等问题,她不会掩饰,因为这些水兵平常接触的是性命攸关的工作,包括组装xx、为战机服务、处理几百万吨的燃油等。
    舰上也经常为水兵安排一些娱乐活动,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上xx,“航母”组织在士兵餐厅举行“卡拉OK”演唱会,获奖人员还可以获得一部数码相机。每周六晚上,军官餐厅会播放电影,并有冰淇淋和爆米花。这里平常禁止喝酒,但每过45天,每名水兵可以得到两罐啤酒。舰上还配有随军牧师,士兵们可以去找牧师谈谈心事。这里的娱乐中心还有录像带出租。
    据一位名叫莫顿的水兵介绍,一般执行任务结束后,“小鹰”号航母就会到香港、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停泊,让水兵们彻底放松。这是水兵们{zg}兴的时候,他们可以去酒吧找女人。莫顿说,他在香港有位女朋友,还给他做饭吃,让人难忘。我问他,你不怕得病吗?他说,他一般会采取保护措施,舰上每6个月也会给他们做一次体检。


 
飞行甲板上停着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4月4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第16天,上舰第26天,“小鹰”号出海第71天。
【漂浮在海上的封闭城市】
    在舰上第二军官餐厅当厨师的华人叶德荣告诉我,他每天晚上要做600个面包。“你知道军舰在海上摇晃时怎样烤面包吗?你知道摇晃时怎样理发吗?那还真的有点功夫。”叶德荣颇为自豪地说。军官每月需要交伙食费,而水兵们吃饭是免费的。为了让不同班次的水兵能吃上饭,士兵餐厅24小时开门。
    为了了解舰上的后勤服务,我专程拜访了军需官夏帕上校。他穿一身迷彩军服,看上去更像一位舰上的安全人员。他负责航母上的后勤供给,从吃喝拉撒睡到飞机维修所需的零配件等,都需要他操心。
    “小鹰”号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美国城市所有的设施这里几乎都有,包括有自己邮政编码的邮局、电台、电视台、报纸、消防站、图书馆、医院、商店、理发店甚至监狱。
    舰上每天出版舰报,小教堂则是舰员做xx、随舰牧师布道的场所,配有4名牧师和3名律师。舰上还有5个健身房,两台自动取款机。海水淡化设备每天能生产38万加仑淡水。
    而舰上武器弹药的补给则由武器部负责,舰上燃油的补给由工程部门负责,飞机燃油的供应则由飞行部门负责。据夏帕介绍,巴林有一个后勤补给司令部。“小鹰”号航母需要什么物品就向它订购,由它通过部署在海湾的补给舰送货。
    上星期天,看到舰上的官兵餐厅供应大龙虾,以为是打仗时候犒劳官兵的。而夏帕说,舰上每星期天的伙食都比平时好,有时是龙虾,有时是螃蟹,有时是牛排,让官兵吃得高兴,心情愉快,工作卖力。舰上的菜谱每21天循环一次,供应部订购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在冷柜里,供厨师早作准备。
    夏帕说,一般不会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万一发生这种情况也不用担心,因为舰上准备了奶粉、冻鸡蛋、罐头等耐藏的食品。由于发生战争,武器和飞机燃油的供应比平时显然要明显增加了许多。
    其实,舰上的居住和工作条件远比我想象得要差得多。我们记者居住的舰舱叫“SEAL BERTHING”,据说是美国海军的特种xx“海豹突击队”上舰时居住的地方。在大约20平方米的舰舱里,有21张三层通铺和一些铁柜子,最多时这里住满了21名记者。在床上,个子高一点的伸不直身子,块头大一点的翻不了身。
    舰舱是密封的,四周都是钢板,也没有窗户,空气靠循环系统送进来。不仅如此,舰舱的噪音很大,耳边不停地响着战机的轰鸣声和各种机器发出的隆隆声。
    不过,没有随军记者为这里的生活条件抱怨,毕竟这是在舰上。与长年累月生活在舰上的官兵不同,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种难得的临时体验。与在这里服役的士兵相比,我们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因为士兵们连抽烟都要排队10多分种……


女兵迪格斯左臂文着自己的名字和心型图案


星期五,xx堂孤独的祷告人


随军天主教牧师关亚在主持宗教仪式


亚当斯的追悼会在“小鹰”号航母机库举行,这是亚当斯的生前照片和使用过的物品。2003年3月22日,两架英国直升机在海湾上空相撞,造成7人死亡,来自“小鹰”号航母的雷达操作员亚当斯是其中之一。他成为战争以来“小鹰”号航母死于战争中的{dy}人。


亚当斯追悼会上鸣礼枪21响,这是“小鹰”号的仪仗队


远航归来的航母水兵与家人团聚。对常年海上漂泊的水兵来说,陆地上的家才是他们永远期待停靠的温馨港湾。

 

    4月13日,我结束了在“小鹰”号航母上35天的军旅生活。
    我知道,天天祈祷战争结束、盼着回家的老兵贝克,可以看到新出生的女儿了。而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汤姆,再过几个月就要从海军退役。他退役后的生活目标非常简单:在迈阿密买一栋房子,找一位妻子,然后在院子里种点花草,与植物对对话。他还告诉我,退役后不希望有人提起他在军舰上的生活,以免勾起他不堪回首的记忆。
    而让我最难忘的是,凌晨2点在军官餐厅吃的那顿早餐,华人厨师叶德荣给我准备了地道的中国炒面和炒饭。这是我在航母上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
 

郑重声明:资讯 【{zj2}“猛兽”(下)——美国航母崛起之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