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渐成政策“弃儿”油菜籽承载厚望-华夏时报
国产大豆渐成政策“弃儿”油菜籽承载厚望-华夏时报 [转贴 2010-05-10 08:21:29]   
  “政策在原地踏步。”5月6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五一假期前的4月30日,国储大豆的补贴政策戛然而止,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样顺延。而假期刚过,没有了政策庇护,黑龙江地区的大豆价格连挫数日,油脂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半。一切仿佛回到了2009年的3、4月间,甚至是最惨淡的2005年。

  2009年12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创下478万吨的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再创新高,而机构预计二季度又要破一个“新纪录”。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蜂拥而入,这都归因于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等规定。

  而在4月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中,唯独不见大豆产业政策的影子。在国产大豆的守望者“悲情放弃”之时,甚至有官员称“大豆的问题不是很大”。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官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水稻等其他主粮上。在食用油加工领域,油菜籽也正在取代大豆的地位。大豆产业正在成为政策的“弃儿”。

  刘登高表示,放弃大豆产业,就是放弃主产区的农民就业、产业安全和企业自主,这种对大豆产业认识的疏漏,正好成为垄断粮商进攻的缺口。

  “过量进口严重妨碍了国产大豆的销售,已经对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刘登高说,“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的生计,上百万加工企业职工的就业,2000多个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威胁。”补贴不顺延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宣布给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每吨160元的补贴,以拉平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根据这个政策,油脂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每吨3740元的价格收购国产大豆。

  不过,政策的利好似乎并未被业界认可。黑龙江省粮油系统的一位人士向本报透露,当地的加工企业仅从农民手里收购了50万吨大豆,而去年全省的大豆产量在650万吨以上,补贴的效果微乎其微。哈尔滨工大油厂就是一个典型,在补贴政策还没到期的4月初,这家油厂就已经停产了。

  一位油脂企业的老板向本报记者吐露苦衷:从去年11月开始,进口大豆从每吨3900元-4000元下滑到现在的3400元-3500元,{zd1}的时候达到了3200元-3300元。市场变化这么大,大豆补贴政策仍然维持在每吨160元。

  五一假期过后,也就是在失去政策屏障的几日内,黑龙江地区大豆的价格每斤下挫了3到5分钱,但即便如此,已经停产了1个月的工大油厂仍不愿开工。

  “按现在的收购价格生产,每吨至少要亏损200元,再降一毛多,每斤1.70元才能考虑复工,但前提是豆油和豆粕的价格千万别落下。”工大油厂副总经理刘宝林对本报记者说。

  但刘宝林的愿望似乎又要落空了,中华油脂网提供的报告显示,沿海地区三级豆油价格要比黑龙江地区每吨低250元-300元,豆粕价格低100元左右,未来两个月豆粕的价格下行压力还很大。

  而且,受沿海地区油厂豆粕需求低迷牵制,压榨利润开始走低,购买意愿明显谨慎。再加上近一段时间国内进口大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需方采购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内港口大豆库存仍然接近500万吨。

  本报记者从粮油系统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半,一些企业停产,复产的企业均属阶段性开工,按照省内81家规模以上企业上报的1000万吨产能来算,实际产能应该在500万吨以上,而现在仅加工了不到200万吨的大豆。

  企业“基本放弃”

  一切仿佛回到了2009年的3、4月份,那时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不及两成。甚至在更迟些的时候,也就是今年春节前后,一位油脂企业老板给记者打来电话焦虑地说:“全行业都停了。”就像2005年刚出现大豆危机一样惨。

  那一年,在我国的整个大豆产业中,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大豆逐渐失去了定价权,只能被动地跟着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暴涨暴跌,整个国产大豆产业就没有摆脱过动荡与危局。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后来颁布《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国家临时收储方案,出台补贴政策,但仍改变不了国产大豆受制于人的命运。今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唯独不见大豆的影子。

  同样是在4月的一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的一位官员甚至说过“大豆的问题不是很大”这样一句话。这位官员还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应对进口大豆的挑战,就应该着力发展油菜、花生等,如恢复菜籽油消费xx的地位。

  “我们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表示。而刘登高是极力反对放弃国产大豆的,他批判地说,这种放弃实质上是在放弃主产区的农民就业、产业安全和企业自主。这种放弃,正好会成为垄断粮商进攻中国大豆产业的缺口。

  不过,让这位国产大豆的捍卫者疑惑不解的是,问题向有关部门提过了,建议也提了,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进口仍肆虐

  国产大豆屡陷危局,刘登高说,其根源在于“外患”。大豆是我国加入WTO后受冲击{zd0}的农产品,3%的低关税、不设过渡期、没有进口数量限制等规定,使得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鱼贯而入。

  刘登高注意到,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量高达4255万吨,比2008年净增加500万吨。去年12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创下478万吨的历史纪录,今年1月的进口量同比增长34.5%,3月环比增加36%,整个一季度合计进口大豆1104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015万吨,以及去年四季度的1019万吨。这使得主产区大豆收购又一次陷入瘫痪。

  恰逢此时,中阿豆油贸易战打响,商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从4月1日开始,将阿根廷豆油进口许可证的发放工作统一收归商务部,同时质检部门要求确保所有进口大豆毛油货船的溶剂残留水平不得超过100毫克/公斤,否则不准在港口卸载。

  据悉,阿根廷是全球大豆第三大出口国,也是中国{zd0}的豆油供应商,去年中国进口了239万吨豆油,其中184万吨来自阿根廷,比例达到77%。对于此举,业内人士曾非常乐观,说“是一种试探性政策,有保护国内大豆的考虑”。

  豆油之后,下一个限制的是否会是进口大豆?正当一切沉浸在美景当中的时候,业界传来的消息:我国进口豆油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进口商正转而从巴西和美国购买豆油。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进口大豆在未来几个月仍将汹涌而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日前表示,我国6月份料将进口500万吨大豆,5月份预计进口大豆500万-550万吨,5月和6月的大豆进口量将远高于4月的400万-430万吨。

  “过量进口严重妨碍了国产大豆的销售,已经对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刘登高说,“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的生计,上百万加工企业职工就业,2000多个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威胁。”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国产大豆渐成政策“弃儿”油菜籽承载厚望-华夏时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