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二中必修二自我检测题(岳麓版)

     

图片无法显示,需要的可联系本人

阳信二中必修二自我检测题(岳麓版)

吴子胜

一选择题,每次1分,总分50分。

1.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它是指(      )

A.土地高度集中                         B.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C.纺织技术发达                         D.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解析:唱词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情形。

答案:D

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是(      )

A.采集经济      B.小农经济       C.种植经济        D.商品经济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答案:B

3.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B.贮粮窖穴            C.稻谷遗存              D.炭化谷粒

解析: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所以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的特点是稻谷遗存。

答案:C

4.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字耕。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解析: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才出现,所以不可能高度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答案:B

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读懂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6.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解析:图一用的是人力,图二则是唐朝时期出现的筒车,它利用的水力,解放了人力。

答案:C

7.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

A、江南水乡         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东北黑土地       D、新疆吐鲁番一带

解析:从图片可以得知这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域的坎儿井,在今天的

新疆地区。

答案:D

 

8.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

   Y                      Y                        Y                         Y

                                               

 

 


X             X                       X                        X

         A                    B                     C                         D

解析: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答案:B

9.读图1此庙是为纪念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所建,它尊称李冰父子为“王”,主要是由于李冰父子主持 (  )                             

A、都江堰工程       B、郑国渠工程

C、井渠的创造       D、黄河的治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都江堰

答案:A

10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dy},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

解析:A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出不开发。B项出现在唐朝,南方逐渐超过北方。D项出现在元明时期。C项反映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

答案:C

11.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成熟时期,你应该回答(    )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时期。

答案:B

12.“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解析:从材料所提供的地点可以推知答案。

答案:A

13.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      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   )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解析:可用排除法。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时期,商周时期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所以不可能广泛应用在农具上。

14.“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从材料“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可以看出整齐划一的坊市界限已不复存在,而唐朝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答案:A

15、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

A、夜市    B、草市    C、 都会     D、会馆

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草市是定期举行的集市。

答案:B

16.下面是某同学所编剧本中的一段文字:“一位外国商人慕名来到北宋都城汴京,发现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每月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他情不自禁地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你认为这段文字中应该修改之处是  (  )

A、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       B、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

C、每月有定时一聚的庙会             D、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

解析:宋代城市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不可能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

答案:A

17.《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早市,而早市现象普遍存在则开始两宋时期。

答案:C

18.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dy}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xx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资本大量投入到土木工程中,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B

1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主要指出现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选项中C体现了一种雇佣劳动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20.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我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

A.欧洲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回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解析:玉米是美洲土生土长的作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传遍了世界各地。

答案:D

21.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解析: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答案:B

22.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香料                 C玉米               D茶叶

解析:新海路开辟后,{zj1}时代特色的应是从美洲运来的商品。

答案:C

23.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血管往往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被切开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脉被控制和左右,结合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D。

答案:D

24.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 A选项不符合“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B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C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 、“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 、“ 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答案:D

25.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解析:工业革命促使农民走向城市,农村依附于城市,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答案:D

26.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性时间——19世纪中期,那时欧洲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

答案:A

27. 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重要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图中2和4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答案:C

28.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

    A.冶金       B.钢铁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造船业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技术革新,比如英国和德国发明了多种新的炼钢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答案:B

29.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A.xx战争后中国市场被打开                    

B.xx走私泛滥,抽走大量资金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xx作用          

D.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解析:xx战争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争相对华倾销商品,但由于自然经济的xx作用,从1846年起,输入总额开始下降,以后10年间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答案:C

30.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列强的入侵,逐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答案:C

31.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dy}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dy}支近代海军

C.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dy}个常设外交机构

解析:“根本依据”应从生产力角度考虑,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答案:C

32.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自然经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洋务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的通商口岸,并一直存在于近代的中国。

答案:A

33.下图为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酒公司的亲笔题赠“品重醴泉”。张裕葡萄酒是中国的xxxx。1892年由华侨实业家创办了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又借鉴了西方技术,酿制成色味纯正的葡萄酒。这一企业的创办说明了(    )

A.张裕葡萄酒公司是山东xx的民族工业

B.“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山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D.山东的封建小农经济结构已xx解体

解析: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的创办是1892年。B项应该是辛亥革命后;C项应为戊戌变法后,且创办张裕公司是经济行为,不能说“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34.从下列一组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当时中国已经摆脱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潮流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的是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故②项排除;由于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外来经济控制,故③项排除。

答案:B

35、右图是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剧照。该剧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解析: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答案:C

36.设想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下列行业中,你最有可能投资于ww w.ks 5u.co m

A.采矿业            B.冶金业            C.机器制造业         D.棉纺织业

解析:首先考虑的是轻工业,因为重工业基本被外国资本操纵,第二考虑行业的历史基础,如原料怎么样。综合可以推知是D

答案:D

37.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    )

解析:由时期判断,推知是《民报》

答案:D

38、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答案:B

39.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答案:C

40. 以下服装图,哪一款反映了近代中国近代女子{zj1}代表性的服饰的是(    )

解析:旗袍是在“西风东渐”过程中出现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近代女子{zj1}代表性的服饰。

答案:C

4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

答案:A

4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农民无偿获得{yj}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新经济政策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没有免去农民的赋税。农民在纳税后才能处理农产品。

答案:B

43、右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 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1921年到1925年苏俄(联)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主要因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B

44、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     

A.xx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解析:右图是“蓝鹰标记”,是美国政府为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而颁发的。

答案:C

45、罗斯福新政最能体现的经济学思想是            (    )

    A.“发展经济的{zj0}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wy}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

    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的境况更趋恶化。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ABD三项反对国家干预,只有C项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46.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一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 经济破坏十分严重                   B.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 引起了政治危机                     D. 人民要求政府调整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C

47.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relief、reform,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recovery、relief、reform分别指的是复兴、救济和改革。在选项中属于救济内容的是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48.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
A.提高农业产量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根据罗斯福新政农业方面的措施来推断。

答案:C

49.下图中欧美国家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         )

    

美国航天飞机          法国核电站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计划

C利用政府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答案:A

50.时代周刊讲赫鲁晓夫作为封面人物,标题为《苏联的新方向》。其中的新包括(     )

①开始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                      

②把农业放在xx

③突破了斯大林体制,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

④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xxxxx的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A

二,非选择题,三题,总分50分。

51.(20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xx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dy}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1)生活方式:小农经济(1分)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1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2分)

(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1分)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4分)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5)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zd0}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52、(10分)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图五: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回答:

(1)  图一、图二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  图三、图四反映了人类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1分)它们代表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在哪些方面的应用?(2分)图四的发明是由哪一发明直接引发的?(1分)

(3)  图五反映了从1801年至1951年的50年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⑴蒸汽机的改良,推动机器的普及,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车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条件,密切了世界的地区的联系。(3分)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电力工业、汽车制造(或交通运输)。(2分)

内燃机的发明。(1分)

⑶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1分)

{dy}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工业化迅猛发展。(2分)

 

53、(25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xx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zg}工时和{zd1}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xx什么社会问题?(4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zg}工  

时;规定{zd1}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dy}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  

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郑重声明:资讯 【阳信二中必修二自我检测题(岳麓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