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从战略驱动模式看吉利并购沃尔沃- 管理学家- 管理学家- 和讯博客
【焦点】从战略驱动模式看吉利并购沃尔沃 [原创 2010-05-13 10:55:45]   
每个企业背后都有一种主流的战略驱动模式。战略驱动模式不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的结果也xx不同。要正确评估吉利和沃尔沃并购案的前景,必须分析其背后的战略驱动模式。
  
何为战略驱动模式?
战略的基本驱动模式有三种:资源能力导向型、环境机会适应型和目标理念驱动型。
资源能力导向型指的是,量体裁衣,企业有多大的资源能力,就干多大的事业,稳扎稳打,绝不超越企业的资源能力范围去制定难以实现的战略,不能有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按照不同的资源能力可分为产品驱动、技术驱动、生产能力驱动、自然资源驱动、配送方法驱动、组织能力驱动等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通信市场的前期发展历程—GSM、小灵通、宽带等等,几乎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会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和一大批企业的命运,UT斯达康、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浮沉悲喜剧正印证了这一点。
环境机会适应型指的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敢于抓住市场环境中每一个发展机会完成跨越式发展,强调的是对市场机会的快速把握和积极跟进。按照不同的环境机会可分为用户驱动、市场驱动、销售(营销)驱动等等。大家熟知的民营企业中,通过把握市场机会完成原始积累的不在少数,万科早期曾xx饲料就是一例。
目标理念驱动型指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提出一个奋斗目标或者企业愿景,鼓动全体员工朝着目标奋斗。按照不同的目标理念可分为规模或增长驱动、回报或利润驱动、战略意图或理念驱动。
每个企业的主导战略驱动模式往往只有一种。制定的战略是否符合其一贯的战略驱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实施的成败。
  
吉利的战略驱动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吉利就是李书福,李书福就是吉利。因此,要分析吉利的战略驱动模式,要先从李书福说起。
有一篇报道把李书福称为“汽车狂人”。其实,“汽车”不重要,“狂人”却恰恰准确地描述了李书福的性格特征。怎么个狂法?不妨一起去翻翻李狂人的奋斗史。
1982年,不到20岁,拿着向父亲要来的120块钱买了照相机到街上为路人拍照赚钱。半年后发现照相这一行很挣钱,就自己租了个店面,开起了照相馆。
1984年,看到冰箱零部件销路很好,跟别人合伙创办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自任厂长。翌年生产电冰箱。1989年,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1993年,摩托车风行沿海地区。在深圳大学进修的李书福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花钱“买”了一张摩托车生产许可证,造出了中国{dy}辆踏板摩托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启动拉动内需战略,汽车与房地产成为新消费热点。没有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后,立刻与其合资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这就是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2001年11月,吉利成为中国xx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
从李狂人的奋斗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形象:敢于抓住机会,善于抓住机会。映射到吉利的战略驱动模式,这是一家环境机会适应型的企业。
  
这是{zh0}的时代?并购的环境与机会
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美国汽车业哀鸿遍野,通用、福特焦头烂额。
2009年,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双双突破千万大关。
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而言,这是{zh0}的时代吗?一个并购案的成立,需要有人愿意卖,有人愿意买,环境、机会,缺一不可。
  
环境:福特为什么要低价卖掉沃尔沃?
1999年,福特以64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而卖给吉利时价格仅为18亿美元。很多人都说,这次是白菜价贱卖。但是,深谙并购的福特显然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dy},沃尔沃在福特的品牌体系中定位很尴尬。从1987年到2000年,福特先后收购了阿斯顿·马丁、捷豹、沃尔沃和路虎,加上本身拥有的林肯、水星,福特在豪华车的阵容可谓豪华。为了避免定位重叠带来的内部竞争,沃尔沃的定位只好偏移,主打豪华SUV和旅行车市场,沦落为边缘化的二线xx品牌。事实上,低调奢华的沃尔沃品牌并不适合美国高调、张扬的主流xx品牌诉求。
第二,沃尔沃不再具备利用价值。沃尔沃{zd0}的卖点其实不是品牌,而是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福特收购沃尔沃后,投入的研发不少,从沃尔沃技术平台榨取的收益却更大。现在,沃尔沃的平台已经和福特的平台xx融合在一起,对福特而言,沃尔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没必要再保留。
第三,福特的高运营成本难以支撑沃尔沃并不那么xx的售价。
  
机会:吉利为什么要购买沃尔沃?
吉利看上沃尔沃是战略转型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xxx、xxx、最节能的好车”,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在3月10日北京召开的并购沃尔沃轿车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指出:“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一语道破吉利垂涎沃尔沃技术的天机。目前,吉利旗下有三大品牌,其中全球鹰品牌代表个性、时尚、年轻、梦想;帝豪品牌主打大众化车型,旗下产品将以中xx公商务用车和家用轿车为主;英伦则向经典、豪华发展,主要是xx汽车。吉利还缺乏一锤定音的{dj0}豪华品牌,沃尔沃正好可以完善品牌体系。
娶得起当然是因为报价。借助经济危机的契机和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吉利只出了18亿美元就如愿抱得豪门美人归。考虑到沃尔沃的资产净值达到了15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合适的报价,吉利的风险并不大。而之前大家一直担心的35亿美元的沃尔沃债务,根据{zx1}消息,由福特汽车负担,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吉利的风险。
  
吉利的奋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作为环境机会适应型的企业,吉利的奋斗风格就是:只要环境和机会出现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此,纵观整个并购案的战略实施,说好听点,是资源整合;说不好听点,是空手套白狼。
吉利为并购案做的事情不多,简单来说,是三件。
{dy},团队。以李书福为首,包括顾问公司的团队,吉利为并购案组织了200多人的全职运作团队,骨干人员中不乏业界巨擘:原华泰汽车总裁,曾主持过JEEP大切诺基、三菱欧兰德、帕杰罗、奔驰E级和C级豪华轿车等七款车型的引进和国产化工作的童志远;原世界500强三甲之一英国BP的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张    ;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总裁沈晖;国际并购专家,长期在英国BP伦敦总部负责重大并购项目的袁小林。
第二,并购经验。在沃尔沃之前,吉利已经成功操作了两起跨国并购案:2006年10月控股英国锰铜,2009年3月全资收购全球第二大的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这两起并购案里面不乏供应商体系、技术知识产权的谈判和对吉利在资本运作、文化冲突方面的考量,为吉利提供了宝贵的并购经验。尤其是资本运作手法堪称经典:“这两个项目并购都是直接用海外资金,用并购的资产做抵押向海外银行xx,或者在海外资本市场发债、发股”(李书福语)。这次和福特的博弈,吉利获得了沃尔沃9个系列产品,3个{zx1}车型平台,2000多个全球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斩获颇丰,而付出的代价却不大,之前的国际并购经验功不可没。
第三,政府的支持。为这次并购案建立的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1亿元人民币中,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41亿元、30亿元、10亿元人民币,股比分别为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政府背景的资金支持达到一半,再加上政府的高调支持论调和国内诸银行的xx安排,并购案获得了政府的巨大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沃尔沃低调奢华的品牌形象很适合公务用车,而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
假如吉利是一个资源能力导向型的企业,那么这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吉利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去实施了。正因为吉利的战略驱动模式是环境机会适应型,才有这样的魄力去想这件事情,也才有可能整合各方面资源去实施这件事。对吉利来说,这是惟一可能的运作模式,也是多年来赖以成功的、最熟悉最习惯的运作模式。
当然,企业的发展不能违背行业的规律,碰巧,暗合吉利并购案的,是汽车行业品牌发展的两个普适规律。
{dy}个规律是多子品牌发展。福特,丰田和大众等,都是多子品牌战略的典范。不同的子品牌很好地实现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因此,只要彼此之间实现定位差异化,子品牌与子品牌的矛盾并不多见。相反,xx子品牌还往往对低端子品牌有提振作用。
第二个规律是品牌从低端往xx走。典型的案例是1988年雷克萨斯的推出。在此之前,丰田在美国是小车、低档车的代名词,雷克萨斯的横空出世扭转了局势,丰田如愿进入xx豪华车市场。而在汽车业,通过并购运作xx品牌的实例也不少见,兰博基尼就是大众收购来的超级豪华跑车品牌。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焦点】从战略驱动模式看吉利并购沃尔沃- 管理学家- 管理学家-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