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通教寺_香薰草_新浪博客

              奇怪的事网络上对通教寺的文字报道各不相近。但照片却始终都是这通教寺的张山门

截取网络上的版本:

通教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东直门内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1年时,由尼僧印和为住持。这时庙已破败,殿宇倾圮,佛像残毁。1942年,开慧胜雨接管后,四处募化,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近300多平方米),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重修后的通教寺,山门3间,寺院西端为太雄宝愉,南北二楼两层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间。南北配殿中有伽蓝殿、五观堂、念佛堂、祖师殿等。
  寺内的宗教活动,因以修持戒律为本,以净土为宗,念佛为归。以学经论为辅,所以清规戒律比别的庙严格,宗教活动也多。例如:规定每年从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全寺尼众“结夏安居”,专修“戒、定、慧”三学。也就是在这三个月内,除为僧众办事和父母师长病丧等事外,90天不许出山门。
  在“结夏安居”期间内,并不是舒舒服服度过的,其任务比平时更重。除完成日常功课外,还规定有“私功课”。这是据个人情况而定,有人规定在这期间读完一遍80卷的《华严经》;有人剌血写经;有人念佛或燃香、燃灯等。总之,必须定出项目,天天检查成绩。越接近圆满,功课越紧。到七月十四日晚,要“通宵忏礼”:像风把草刮倒那样伏地拜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拜过一个多钟头,就坐下略事休息,然后再拜。

  乘车路线:地铁东直门站下车,或413、815路公交车

 

截取网络上版本:

通教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针线胡同中,是北京市xx的尼众寺院。195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主国重点寺院。

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後,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果树、花木,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雅致、清净。

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於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持修行。

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锡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辛,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dy}座尼众丛林。八敬学苑先後毕业了三十多名僧尼,她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造座名不贝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

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祗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於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五十多人。

1949年後,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後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作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十多名年轻尼众经过学习,也留寺修行,为静寂的寺庙增添了活力。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截取网络上版本:

 在北京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有一座北京市xx尼众寺庙,它就是通教寺。1983年,通教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成为北京市尼众学修及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通教寺山门外是一片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可看见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殿中的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

果树、花木,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雅致、清净。

 

  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度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寺修行。

  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赐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苦,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dy}座尼众丛林。原在八敬学宛毕业了30多人,他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

  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于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5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后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做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l0多名年轻尼众经过学习,也留寺修行,为静寂的寺庙增添了活力。

 

截取网络上版本:

 京华通教寺已经整修一新,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重题了匾额,而且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这使笔者忆起昔日通教寺的兴衰来。

  通教寺是北京颇负胜名比丘尼寺,位于东直门内的北小街。犹记院内有民国37年2月在观音大士圣诞日由当时主持胜雨立的一座碑,上方篆书“弘法无疆”,碑文题目《中兴道教寺碑记》,文载“本寺创建于明,重兴于清,及至清末民初,殿宇倾圮,佛像毁坏更不堪言,久绝修道之,可谓不堪设想”,因此“民国31年,进寺化费净材,迁移住户,改造大殿,兴建念佛堂、讲堂、方丈斋堂、大寮等处,复设立八敬学苑,培育僧才,继而悬挂钟板并呈文备案,永作十方常住”。由此观之,衰败之后的重新兴盛是自1942年开始。

  日本投降后,有个尼僧的姐姐去世后在此超度,笔者有幸往观,故对寺内重建格局及严格寺规略知一二。其中{zd0}的殿是大雄宝殿,据说原殿不大,扩建后能容五百人左右,正中高坐在莲花上者为释迦牟尼塑像,足有三米多高;两侧塑像略小,左年轻者为阿难,右稍老者为迦叶。墙壁上刻有三百四十八条戒律。每做法事和超度时都在这里举行。另有五观堂,内供奉古方三圣:观音、文殊和普贤,这里是比丘尼吃饭的地方。笔者尝问法名能本的“知客僧”,何谓五观?答曰:一记功多少,量比来处;二存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功,贪得为宗;四因是良药,为了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而且说,每次吃饭,必想此五条,才能做到“食存五观,金易化”,否则“三心不了,水难消”。

  当时因有“八敬学苑”,故有来自各地的尼僧达七十人左右。寺内等级分工严格,职{zg}者称方丈(亦称和尚),能代方丈者称首座,接待客人者称知客,管殿堂唱唸者称维诺,管纪委者称纠察,管仓库伙食者称仓库使等等。但不管干什么的,对于三百四十八条戒律是必须牢记心头的,因为她们主张“身交常住,命交龙天”。每日的行动坐卧都有固定时间,绝不许大声说笑,甚至吃饭时都只能以手势代说话,如伸食指,要主食;平掌横扫,要稀粥;沿碗内壁画圈大小以示食量,不管要多或少,都必须吃完。如有亲朋来会,必去二人接待,还只限五分钟。

  笔者也曾问及尼僧出家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有受家庭影响而自愿,有家庭信佛而主动送女儿,有家贫无以为生谋生计,有因家庭婚事苦恼而想摆脱,亦有因久病缠身而寻精神寄托。犹记当时有一通愿法师,乃某省长之女,且是女师大的高材生,就在此出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认识通教寺_香薰草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