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oogle今年年初发布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之后,似乎屡遭不顺,先是周销量不足2万,伴随着售后服务的问题,接着就是xx重量级的合作伙伴Verizon宣布解除与Google在Nexus One上的合作,仅仅一个月后,近日,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也宣布不会为Nexus One提供服务,并将把关注重点转向另一款Android手机。种种的迹象表明,Google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的确遭受了比较大的挫折,对此,国外有博客称,谷歌尝试直接面向用户销售Android智能手机Nexus One,然而这样的试验已经失败,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单从Google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的可怜的销量和合作伙伴的放弃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回溯当初Google发布Nexus One的初衷并将其放到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话,笔者认为Google的Nexus One看似失败的表现倒是Google整个Android智能手机战略的成功。
尽管当初Google发布自有品牌Nexus One手机的时候,外界将其视为苹果iPhone的对手,并以此来评价Google的智能手机战略。为此笔者当时撰写了数篇文章来分析Google发布Nexus One的初衷和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简单的结论是:Google发布的不仅仅是一款手机,而是其提振和加速Android系统普及的战略,这种普及的最终体现就是合作伙伴的增多和Android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增大。这使得衡量Google Nexus One成败的标准已经不是这款手机本身,而是其发布后对于整个Android系统的市场表现及合作伙伴的恶影响。那么今天的事实是怎样的呢?
自Nexus One手机发布之后,据NPD Group{zx1}的统计显示,使用Google 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约占美国一季度智能手机销量的28%,仅次于占有市场36%份额的RIM黑莓手机。而苹果的iPhone{dy}季度销量降到第三位;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份额保持在21%,与上季度相同。而之前,移动广告服务提供商AdMob{zx1}的报告也显示,去年9月份,仅有两款(HTC Dream and HTC Magic )基于Google Android OS的设备就占据了96%的流量,到了今年的3月份,同样的流量,却来自于11款基于Android OS的设备。而在3月份的Android OS的流量中,摩托罗拉的Droid就独占了32%。这也让来自Google Android OS的流量在3月份的美国市场中首次以46%的超越了iPhone OS的39%。而从全球市场看,基于Google Android OS的流量从去年9月的19%上升到了今年3月份的25%,相比之下的苹果iPhone OS的流量则有所下降,仍旧维持在37%左右的份额。
从上述Google Android的市场表现看,也许正是由于Google对于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高调发布,低调推广的策略,例如不在电视等媒体上投放广告、运营中自己没有为Nexus One提供补贴等,让Google的战略合作摩托罗拉基于Android OS的Droid手机一路飙升,当然这自然也意味着Google自己的Android OS的普及速度的加快,同时,业内之前一直担心的Google推Nexus One会影响合作伙伴的热情和利益,但结果证明恰恰相反,Android OS的合作伙伴不降反升,而且是大幅度的攀升。笔者由此认为,不管是Google刻意还是无意为之的今天的Google Nexus One的不佳表现,反到成就了Google Android 生态系统的扩大,尤其是对于战略合作伙伴更是从中受益(Google也是),这难道不是Google发布Nexus One的最终目的吗?
也许有人会言,在美国市场,运营商具有{jd1}的话语权,与运营商合作的破裂毕竟是Google的损失,但只要看看Google与Verizon及Sprint终止合作后的后继合作伙伴及退出的机型,即Verizon的HTC的Incredible手机和Sprint的HTC EVO 4G手机(据称是业内最强悍的Android智能手机),不难发现这仍是Android的天下。其实换个角度想,由于摩托罗拉和HTC等这些智能手机的主流厂商在品牌、应用等上与Google相比,对于市场、用户和运营商中更具有影响力,毕竟Google至今仍是个互联网公司。所以对于Google来讲,舍弃了自己的Nexus One,转而利用合作伙伴比自己的Nexus One更能取得好的市场效果,可谓是丢了芝麻捡西瓜,何乐而不为!
通过上述Google Nexus One手机看似失败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技术或者产品的时候,应该将其放到该企业的整个相关战略中去考虑,并以整个战略的得失作为成败的标准,要由表及里,否则只能是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并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对于评论人仅是一篇文章而已,但对于Google的竞争对手,如果据此做出某些结论,则有可能意味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