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履

屐履

2010-05-10 11:12:50 阅读6 评论0 字号:

    鞋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古人也是如此,他们甚至称其为“足衣”,表明鞋在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对鞋的称谓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履、屐(jī)、靴、屣(xǐ)、舄(xì)、屦(jù)等。古人最初穿兽皮缝制的鞋。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编织的鞋逐渐普及。商周时期,除了社会{zd2}层的劳动者,其他人已经基本形成着履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以前,古人将鞋统为屦,汉代以后,才统称为履。先秦时期,人们在屦的底部加上一层木底,能防止鞋底浸湿,这种鞋称为舄。舄有赤、白、黑三色,皆前端高耸,是先秦时期高等级服饰的一部分。
屐履 - 温柔的鲨鱼 - 温柔的鲨鱼博客
履的演变
    东晋南朝时,出现了木屐,即在屦的底部加装前后两个木齿。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胜利消息传来,当时的东晋宰相谢安(320—385)心情激动,步履匆忙,以至于迈过门槛时,折屐断齿都浑然不知。谢安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带齿的木屐。时过境迁,中国人早已不再穿着木屐,但它却仍然保持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服饰中。
    唐代是中国鞋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当时胡装盛行,带动了靴的流行。早期靴由皮制,出现很早,但真正大规模地普及使用则从唐xx始。由于靴子穿着轻便舒适,在以后的1000多年中广泛流行,样式不断变化,材质也从皮革扩展到各种面料。
 
    宋以后,理学逐渐兴盛。它在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一种被称为“缠足”的陋习。相传,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时期,但真正蔚然成风则在南宋之后。由于缠足,很多女子脚部畸形,被称为“三寸金莲”,于是明清时期(1368—1911)出现了大量xx小脚女人穿着的尖头绣花鞋。
    与汉族妇女不同,清代满族妇女不缠足,她们多着一种满族传统的高底鞋。高底鞋以木制底,上宽下窄,形似花盆,又称“花盆底”。早期高底鞋高仅1至2寸,后逐渐增至4到5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跟鞋了。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屐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