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全国节能标兵阿里巴巴tianqiab92的博客BLOG
孙士贵,现年79岁,原中长铁路员工。他很早以前就在铁路上当学徒做帮工匠,1949年被提升为司炉,他于1950年创造的“快速三锹焚火法”,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和完善总结,终于在全国铁路机务部门推广。仅1954年全国就已经有3140多个火车焚火者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先进的作业方法。1955年9月孙士贵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发言,向全国铁路机车乘务员倡议开展节煤运动,得到积极响应,全年为国家节省煤炭约七万多吨。
  孙士贵刚当司炉时,焚火也是伪满那会儿的老一套,一大锹一大锹往炉膛里甩煤,即费力又费煤。1950年新中长路成立,苏联专家马利基亚诺夫来到昂昂溪机务段指导乘务工作。他很重视节约,刚到不久就告诉中国的机车乘务员说,煤是国家的黑金子,它由煤矿工人辛辛苦苦从地下挖上来,又很远地运到这里,我们不能把它白白浪费掉,。专家还指出:煤在铁路机务部门的开支大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节省了煤也就降低了运输成本。有一次,专家在孙士贵的机车地板上看到一把用脏的破棉纱,爱惜地检起来,交给孙士贵说:“把它收拾起来,洗一洗还能用。”孙士贵听了很受感动。过了没多久,这位苏联专家又对他说:“做为一个司炉和副司机,不仅要在保证司机所需汽水供应下,大力节省燃料,同时还要保养机车的心脏——锅炉。”孙士贵听到这段话感到很新奇,因为他一直认为烧火和保养锅炉没有关系。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zh1}苏联专家告诉他:“在焚火中尽量使冷风少侵入锅炉的火室,减少投煤次数,小开炉门和少开炉门,一方面可以保持火室高温,节省煤炭;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锅炉钣避免因热胀冷缩而受到损害,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从此以后,孙士贵就决心从焚火方面来节省煤炭。首先,他向技术较好的司炉学习投煤经验。每次跑车回来,他不休息,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手里拿着几个大饼子,紧跟着其他机车的乘务员一道去跑车。有一次,他跟816号机车上的副司机孙万全跑车时,发现孙万全每次往火室里添{zh1}一锹煤时,总是锹不进炉门,速度很快。这给他很大启发,他想:假如每锹都用这个方法,不就可以使入侵火室的冷空气大量减少吗?第二天,他就在自己机车练习快速投煤。起初由于不熟练,添煤时铁锹把炉门碰得叮当响,不几天就碰坏一把铁锹。在党组织鼓励下,他没有灰心,又在车库里找到一台破旧的“机车投碳模型”,每天跑车回来,就利用这台模型继续练习。北方严寒的冬季,车库温度总是在摄氏零下10多度,孙士贵只穿一件线衣,头上冒着热汗,坚持不懈地在那里练习。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练就了几种不同的投煤方法,。大锹法,使用在上坡道、出库准备、强迫加速及列车出发时,每次以平满锹(2.5——3公斤)煤迅速投入火箱;小锹法,是在列车下坡道、平道、单机运行、不十分需要蒸汽时运用的锹法,每锹1至1.5公斤,投煤、撮煤、踏风动炉门动作三者配合一致,身手敏捷,锹不进炉门;快锹法,是最经济的锹法,即在几秒的短时间里,把自动炉门调到最小开放30度,将煤投进炉膛,锹法来回翻飞,如同杂技表演,使过去每投煤三锹需12秒,缩短到最快时只需3点5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孙世贵快速三锹焚火法”。
  上世纪50年代初,孙世贵成为全国机务部门{zyx}的蒸汽机车焚火者,曾参加多次焚火表演和比赛,走遍全国各大机务段传播快速焚火经验,对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铁牛”和“满超五”运动中,他还改变过去“大清炉”,创造“经济清炉法”;采用“高温补水法”,克服边投煤边注水的忙乱现象;加强焚火计划性,使汽水供应和机车需要保持一致;创出机车爬坡焚火经验。1953年6月孙士贵提升为热力指导员。10月从皇姑屯调来一台号称“费煤大王”的1032号机车。他在洗检时从“人入孔”钻到锅筒里,发现多根烟管泄漏,责令检修工抽管更换,。当他从锅炉里出来时,已汗流浃背,如同水中捞出一样,这台机车很快扭转费煤局面,成为“省煤大王”。1954年孙士贵提升为火车司机,多拉快跑开“绿街”,多次立功受奖。
  1956年4月人民铁道出版社发行《孙士贵快速焚火法》单行本一书。孙士贵响应党和国家厉行节约方针,专心致志钻研本职工作,是铁路战线的先进工作者,是*时代青年积极分子智慧的发扬者。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提升为车间主任、副段长、段长、分局机务科长、局机务处长。1990年11月1日离休,享乐晚年。
相关的主题文章: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建国初期的全国节能标兵阿里巴巴tianqiab92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