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贵刚当司炉时,焚火也是伪满那会儿的老一套,一大锹一大锹往炉膛里甩煤,即费力又费煤。1950年新中长路成立,苏联专家马利基亚诺夫来到昂昂溪机务段指导乘务工作。他很重视节约,刚到不久就告诉中国的机车乘务员说,煤是国家的黑金子,它由煤矿工人辛辛苦苦从地下挖上来,又很远地运到这里,我们不能把它白白浪费掉,。专家还指出:煤在铁路机务部门的开支大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节省了煤也就降低了运输成本。有一次,专家在孙士贵的机车地板上看到一把用脏的破棉纱,爱惜地检起来,交给孙士贵说:“把它收拾起来,洗一洗还能用。”孙士贵听了很受感动。过了没多久,这位苏联专家又对他说:“做为一个司炉和副司机,不仅要在保证司机所需汽水供应下,大力节省燃料,同时还要保养机车的心脏——锅炉。”孙士贵听到这段话感到很新奇,因为他一直认为烧火和保养锅炉没有关系。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zh1}苏联专家告诉他:“在焚火中尽量使冷风少侵入锅炉的火室,减少投煤次数,小开炉门和少开炉门,一方面可以保持火室高温,节省煤炭;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锅炉钣避免因热胀冷缩而受到损害,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从此以后,孙士贵就决心从焚火方面来节省煤炭。首先,他向技术较好的司炉学习投煤经验。每次跑车回来,他不休息,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手里拿着几个大饼子,紧跟着其他机车的乘务员一道去跑车。有一次,他跟816号机车上的副司机孙万全跑车时,发现孙万全每次往火室里添{zh1}一锹煤时,总是锹不进炉门,速度很快。这给他很大启发,他想:假如每锹都用这个方法,不就可以使入侵火室的冷空气大量减少吗?第二天,他就在自己机车练习快速投煤。起初由于不熟练,添煤时铁锹把炉门碰得叮当响,不几天就碰坏一把铁锹。在党组织鼓励下,他没有灰心,又在车库里找到一台破旧的“机车投碳模型”,每天跑车回来,就利用这台模型继续练习。北方严寒的冬季,车库温度总是在摄氏零下10多度,孙士贵只穿一件线衣,头上冒着热汗,坚持不懈地在那里练习。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练就了几种不同的投煤方法,。大锹法,使用在上坡道、出库准备、强迫加速及列车出发时,每次以平满锹(2.5——3公斤)煤迅速投入火箱;小锹法,是在列车下坡道、平道、单机运行、不十分需要蒸汽时运用的锹法,每锹1至1.5公斤,投煤、撮煤、踏风动炉门动作三者配合一致,身手敏捷,锹不进炉门;快锹法,是最经济的锹法,即在几秒的短时间里,把自动炉门调到最小开放30度,将煤投进炉膛,锹法来回翻飞,如同杂技表演,使过去每投煤三锹需12秒,缩短到最快时只需3点5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孙世贵快速三锹焚火法”。
上世纪50年代初,孙世贵成为全国机务部门{zyx}的蒸汽机车焚火者,曾参加多次焚火表演和比赛,走遍全国各大机务段传播快速焚火经验,对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铁牛”和“满超五”运动中,他还改变过去“大清炉”,创造“经济清炉法”;采用“高温补水法”,克服边投煤边注水的忙乱现象;加强焚火计划性,使汽水供应和机车需要保持一致;创出机车爬坡焚火经验。1953年6月孙士贵提升为热力指导员。10月从皇姑屯调来一台号称“费煤大王”的1032号机车。他在洗检时从“人入孔”钻到锅筒里,发现多根烟管泄漏,责令检修工抽管更换,。当他从锅炉里出来时,已汗流浃背,如同水中捞出一样,这台机车很快扭转费煤局面,成为“省煤大王”。1954年孙士贵提升为火车司机,多拉快跑开“绿街”,多次立功受奖。
1956年4月人民铁道出版社发行《孙士贵快速焚火法》单行本一书。孙士贵响应党和国家厉行节约方针,专心致志钻研本职工作,是铁路战线的先进工作者,是*时代青年积极分子智慧的发扬者。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提升为车间主任、副段长、段长、分局机务科长、局机务处长。1990年11月1日离休,享乐晚年。
相关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