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刊:圣城与都市之间-《西藏人文地理》-搜狐博客

2010-05-11 | 2010年5月刊:圣城与都市之间 该日志已被收录

 

圣城与都市之间: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拉萨

撰文:李多

    一个关于布达拉宫的数据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布达拉宫每天限制游客不超过850人,青藏铁路开通后,限客数猛涨到2300人。不少旅行者初来拉萨时会问:“怎么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

    拉萨作为城市的雏形出现于公元17世纪,当时,在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八廓街两旁,陆续建起一大批政府僧俗官员的官邸、府第,以及旅馆、民房、商店等。到1906年,仅在大昭寺附近有一小片居住民房。1935年,布达拉宫前出现了“雪村”居民区。到1950年,拉萨市居民只有3万人,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没有下水道设施,道路全是泥土路。

    几十年前,人们乘飞机来到拉萨,会看到河谷中一片锃亮的白铁皮房顶。那时候对飞机的乘客来说,这片白铁皮房顶就是他们对拉萨的主要印象。这些从上世纪60、70年xx始、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的铁皮房子,通常门是木门,房顶是日本进口的白色瓦楞铁皮。对铁皮房的记忆,是所有经历了该时代的拉萨人的共同记忆。

    1975年,拉萨市区面积迅速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增长为10万人。1992年,拉萨市放开私人建房,吸引人们由市中心向外围迁移,西郊开阔的河谷地带成为经济技术开发新区。据拉萨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今天的拉萨市城区面积,比1959年已经扩大了18倍,市区人口25.74万人(流动人口10.07万人)——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的实际人口(包括常住和流动人口)已将这一数字远远抛在后面。拉萨的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59年的7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

    在外来者的一种文化想象里,拉萨是一座东方花园,当他们来到这里时,发现一切并不是这样的,于是就在失望中离开。一位城建工作人员对我们说:“也许会有人得出一个失望的印象,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像生活在这座老城里的人们一样,不但需要、并且也必须接受现实的变化。”

    在全球商业化的浪潮下,这个城市也将同地球上所有首府城市一样,变成一个庞大的商场与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地,它也不仅仅是一处古老的景观。但无论结论是什么,无论是城建工作者还是普通人,无论是在场者还是旅游者,无论人们怀有怎样不同的对于变化的观念,都不能阻拦变化的步伐。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几十年中,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受到:“拉萨的性格在变化。”人们在对待文化传统、信仰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与权衡,仍未得到一个完善的答案,在一个继续探索和求解的进程之中。

 

1、告别领地

    采访霍康-强巴丹达,把我们带入一个首府的往昔。在说话时,霍康-强巴丹达老人使用一张旧手绢,他那经验与狡黠并存的目光使我们想起文学作品中的贵族遗老。

    66岁的霍康-强巴丹达生于1945年,他微笑着强调,是“二战结束后”。在位于拉萨河坝林的霍康老宅出生不久,他便随年轻的父亲霍康·索朗边巴(后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顾问,以及自治区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是优秀的学者)前往昌都,当时父亲还在昌都的旧政府任职。昌都和平解放时,霍康-强巴丹达6岁,父亲也成为旧政府的{zh1}一届官员。1951年,父亲带他回到拉萨,霍康-强巴丹达记得,一家人骑马走了两个月。回到拉萨后,儿童的他很快又经历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17条协议”后,解放军和平进入拉萨——尽管当时霍康-强巴丹达还未满8岁,但迄今他脑海中,仍然存留着对那个历史时刻的记忆。

    曾经显赫一时的大贵族“霍尔康萨”(简称霍康)家族,在西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采邑地在今墨竹工卡甲玛乡境内,豪华宅邸曾位于八廓街北侧、清真寺附近。这个家族的血脉可以上溯到14世纪前叶进入西藏的蒙古贵族,一直因拥有权势而影响着这个地区。在藏语中,“霍尔康萨”意为“蒙古人的新房”。一直研究西藏文化与拉萨风俗的霍康-强巴旦达觉得,记住“霍康”这个名字,“算是一种特有文化的继承”。

   

    处在现代化新时代大门之前的拉萨,当时人口只有3万人,城市周围都是长满芦苇的湿荒原与沼泽地。霍康-强巴丹达毫不犹豫的使用“静寂”一词概括他对旧时拉萨的记忆,因为那时“没有车辆,路上只有马蹄声”,除了泥土路在雨季形成泥泞之外,“一切都很好,并不给人脏乱的印象”,他回忆说。霍康家族大院里的生活是由父母、管家、做饭烧茶的男女佣人构成的,在这幅群像中,还包括老宅楼下一层和小院的平民租户们,他们中有裁缝、金银加工匠、回族生意人。此外还有严厉而尽职的私塾先生,不论学生来自贵族、商人、平民家庭,都一视同仁。窗外是含有芦苇清香的微风,室内是茶和熏香的气味。

    这幅会令画家们联想到维米尔画作的生活画卷,延续到1959年。在这一年,霍康-强巴丹达觉得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延迟进入现代世界的“静寂”的拉萨,开始出现了一缕缕波纹一个巨大的时代与历史变革。其后,又在一个阶段中,维持一种现代化雏形时期的风貌直到1979年。“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霍康-强巴丹达说——他的普通话表达灵活而清晰——“拉萨的变化既是缓慢的,又是急切的”。在时光之流的迷宫里,霍康-强巴丹达的记忆,还定格在1956年青藏公路通车仪式上的一些时刻——“从那个时期,开始有大型汽车连续出现在拉萨街头。现代工业开始进入拉萨”。
    霍康-强巴丹达对旧时拉萨风貌的记忆,是目录式的。他拿出厚厚一摞稿纸——在我们到来之前,他已经做了详细的案头工作——他用一个老人的严谨与耐心,为我们点数旧拉萨城的一个个城市功能区。我们把霍康-强巴丹达的“拉萨目录”按照其口述,原样列在这里:

27个菜地,每一个都有名字,大部分是回族人在耕种,一些贵族也有私家菜园。

13个磨面坊,主要由回族人经营。

10个黄房子,同仓央嘉措的风流韵事有关。

9个大的公共马厩,人也可以寄宿。当时出入在拉萨的商人们都依靠马队运输货物。

1个大型的公共挤奶牛圈,使拉萨的奶制品供应充足。

城市中有4个小型林卡。

一个公共水井,此外,还有一个专为大法会使用的水井比较xx。

20个拉康。

氆氇的染坊和卖坊,大的有3家。

17个商店,经营者包括藏族人、汉族人和尼泊尔人,分布在八角街一带,商品涉及建材、金银加工、镜子、毛料和汽灯。汉族人则主要经营绸缎和瓷器。

27户康巴商人,他们主要经营茶叶,由马队从雅安运输到拉萨。

3个汉族餐馆。

12个土地庙。

......节选,详细内容请xx《西藏人文地理》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5月刊:圣城与都市之间-《西藏人文地理》-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