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31——其他城市教堂建筑(二)_无疆行者_新浪博客

湛江:

 

 



维多尔天主堂位于今湛江市霞山区绿荫路85号,建于1900年,由法国传教会神父主持修建,具体施工由中国籍工匠负责,1903年正式竣工。

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主入口朝东,采用双塔夹山墙的布局。入口位于底层正中,开尖拱门,拱顶上方饰以三角形山墙,两侧立尖塔。二层中央开圆形玫瑰花窗,钟塔顶部建有锥顶,屋脊上用砖块做成装饰,尖顶上立十字架。建筑两侧及后部分上下层,对应室内中厅的部分高出侧廊,承重墙垛突出墙面,呈阶梯式向上升腾,顶部做小尖塔。教堂开窗的造型追求统一,均为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两个尖拱和一个玫瑰圆窗组合的窗户。除典型教堂建筑构件外,整个立面比较简洁,并无过多其他装饰。钟塔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对龙头形状的排水口,体现了一定的中式风格。

大厅内为巴西利卡十字形布局,以两列方柱勾勒出中厅和两侧廊的构图。中厅和侧廊均采用十字交叉拱顶以承托屋顶。入口处上方建唱诗台,正对着的西端是圣坛,圣坛前面是祭坛,侧面是布道台,用栏杆与大堂区分开。圣坛后面还有神父休息室,高二层,向南开一个侧门。

教堂建成后,一直由法国籍神父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由解放军接管,1956年恢复宗教活动。“xx”时期一切活动停止,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堂内陈设被劫掠一空,后来改为工厂的厂房。1984年经过修葺,教堂重新复堂。1985年,湛江天主教“两会”将本部设在这里。1990年,维多尔天主堂成为湛江教区的主教座堂,成为湛江天主教的中心。1991年,教堂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

 

 

德国信义会:



 

    德国信义会传教士巴顾德于1899年抵达北海传教,该会在北海先后开办了德华学堂、印刷所、创办了中文报纸《东西新文》。该会在北海现仅存一座教会楼,位于今北海市中山路公安局大院内。建筑为单层券廊式风格,主体建筑长30米,宽16·9米,建筑面积507平方米,四面坡屋顶,主体建筑保存尚好。2001年,这座小楼已作为北海近代建筑的重要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涠洲岛天主教堂: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面21海里的海面上,距北海市区36海里,是中国{zd0}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zd0}的海岛。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是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教堂是这座小岛上最xx的一座建筑。之所以要介绍这座小教堂,是因为它可能是中国{dywe}的一座珊瑚石砌成的教堂。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当时岛上三分之一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为此在1869年教会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修建了教堂。

因为施工设备简陋,建筑材料匮乏,这座教堂历经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建成。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正门上方时钟楼,内设螺旋阶梯,钟室内挂有一口铸于1889年的白银合金大钟,据说是一位法国贵妇捐赠。大钟的音质非常好,每当举行xx时,悠扬的钟声可以传遍整个涠洲岛。教堂底层开三个尖拱门,二层中央饰有圆盾,内嵌有“JHS”的字样,“JHS”是为拉丁文j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稣是人类救主)的缩写。钟楼的转角处用隅石包裹,起到了独特的装饰效果。教堂两侧开尖拱券窗,窗外的墙体想外突出,高出屋檐的部分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山尖。与主立面的几座小尖塔共同营造出升腾向上的宗教氛围。教堂内为三廊式布局,中厅上方以巨大的半圆拱支撑屋顶,两侧的拱券和方柱上留下了一道道白色的横槽,祭坛后部墙体呈弧形,开三个尖拱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圣坛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带给信徒以心灵上的慰藉。

    由于年代的久远,教堂的外墙已经十分斑驳,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偏僻,主体建筑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这座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海近代建筑群中的重要一员。

 


 

徐州:

耶稣圣心堂:



 

徐州耶稣圣心教堂位于今青年东路 216 ,建于1910年。教堂由法国传教士艾赉沃出资、德国传教士吴若瑟设计并主持修建。教堂的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罗马式风格的特征,而细部的处理又带有德式建筑的痕迹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外墙用青砖砌筑,正立面突出入口处的门厅,开三间拱门,半圆拱顶,两侧立倚柱。门厅上方建一座宽敞的平台,这种处理手法在近代中国的教堂建筑中并不多见。平台后面墙上开两扇拱窗,由两个半圆拱套组成,中央开小门。顶部立三角形山墙,在山墙的{jd0}演绎出一个半圆拱的样式,好似一座神龛。塔楼分列两侧,高度低于中央的山墙,仅是起到了辅助性的装饰作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堂以塔楼为构图中心的设计模式大相径庭,塔楼的设计充满了德式风格,尤其是顶部的小盔顶。

    教堂内部入口上方设有唱诗台,从这里可走向外面的平台和两侧的塔楼。大堂为三廊式布局,十字交叉拱顶,教堂内共立有四列石柱,这可以称得上是本堂的{zd0}特色。石柱十分粗壮有力,将复杂的屋顶侧力一一分化。而身临这些“柱林”之间,却并未感觉空间上的狭窄。北侧的祭坛上置放各类精美法器墙上装饰着耶稣、圣母玛利亚的神像。末端还有一间房屋,名叫奥堂,是主教举行弥撒时的更衣休憩的场所。教堂旁边还建有神职人员用房和圣母山。193171罗马教廷宣布从南京代牧区分设徐州监牧区,1935618升为徐州代牧区,19464月11日,升为徐州教区。主教座堂就是耶稣圣心主教座堂1996年,教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

南堂——方济各主教座堂:





 

1625年,耶稣会金尼阁神父从山西绛州来到西安在糖坊街购地设传教,标志着天主教正式传入古城西安。1696,成立陕西宗座代牧区,由方济各会负责。1701,首任主教意大利叶宗贤设主教府于泾阳鲁桥。1716年,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陕西天主教第二任主教兰溪委派意大利籍传教士马戴弟主持西安教务时,选址在西安城南土地庙什字购地筑院建堂,建成后即为天主教陕西总堂。方启升担任第三任主教时,对教堂又进行了扩建,后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教堂别查封。直到1884年,教会才索回教产。而后,对教堂再次进行扩建,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的南堂。二十世纪初,教会对教堂进行了全面修葺,并陆续开办了玫瑰女子中小学、若瑟男子小学、安多尼医院和玛利诊所等公益事业。xx时期,教堂被占用,其余建筑皆被毁弃,唯独主堂保存了下来。1980年,教堂归还给教会,成为天主教西安教区总堂和主教府所在地。1990年国家和陕西省斥资进行维修,2004年又进行了第二次维修,使整个教堂焕然一新。

    西安南堂旧址位于西安市五星街17号,是一座精美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主入口处立面带有中国传统的门楼牌坊造型,底层开三间拱门,发半圆拱券,券角处饰以仿科林斯石柱。两侧拱门上方刻圆洞,内饰“JHS”字样。正中拱门上刻横匾,书天主堂字样。门间立四组科林斯双柱,做纵向分割,柱头直抵檐部。檐口厚重,分成多层,以水平腰线划分。上方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大山墙,山墙横向分三段,以四组立柱划分,墙内装饰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墙顶部突出三座山花,造型精致,即有欧式涡卷状装饰的特征,又带有几分中国传统祥云造型的神似。教堂的屋面为中式的歇山挑檐式,看上去与传统民房没有什么不同。大堂内采用通廊式的格局,如果不是圣坛上悬挂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朱红色的柱体和雕花的装饰带仿佛让你误认为是走进了一位大户人家的花廊。纯中国式的内部装饰让这座天主教堂在同类建筑中显得独树一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31——其他城市教堂建筑(二)_无疆行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