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知识详解(四)

24、扩展接口

  扩展接口是主板上用于连接各种外部设备的接口。通过这些扩展接口,可以把打印机、外置 Modem、扫描仪、闪存盘、MP3 播放机、DC、DV、移动硬盘、手机、写字板等外部设备连接到电脑上。而且,通过扩展接口,还能实现电脑间的互连。目前,常见的扩展接口有:

  串行接口(Serial Port)
  并行接口(Parallel Port)
  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
  IEEE 1394 接口等


  1) 串行接口

  串行接口,简称串口,也就是 COM 接口,是采用串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串口出现在 1980 年前后,数据传输率是 115kbps~230kbps,串口一般用来连接鼠标和外置 Modem 以及老式摄像头和写字板等设备。目前,部分新主板已开始取消该接口。


  2)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简称并口,也就是 LPT 接口,是采用并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并口的数据传输率,比串口快 8 倍,标准并口的数据传输率为 1Mbps,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扫描仪等。所以,并口又被称为打印口。

  另外,串口和并口都能通过直接电缆连接的方式,实现双机互连,在此方式下数据只能低速传输。多年来,PC 的串口与并口的功能和结构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使用串、并口时,原则上每一个外设必须插在一个接口上,如果所有的接口均被用上了,就只能通过添加插卡来追加接口。串、并口不仅速度有限,而且在使用上很不方便,例如不支持热插拔等。随着 USB 接口的普及,目前都已经很少使用了,而且随着 BTX 规范的推广,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3) USB 通用串行接口

  USB 是英文 Universal Serial Bus 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不是一种新的总线标准,而是应用在 PC 领域的接口技术。USB 是在 1994 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 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不过直到近期,它才得到广泛地应用。从 1994 年 11 月 11 日发表了 USB V0.7 版本以后,USB 版本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发展为 V2.0 版本,成为目前电脑中的标准扩展接口。

  目前,主板中主要是采用 USB V1.1 和 USB V2.0,各 USB 版本间能很好的兼容。USB 用一个 4 针插头作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最多可以连接 127 个外部设备,并且不会损失带宽。USB 需要主机硬件、操作系统和外设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工作。

  目前的主板,一般都采用支持 USB 功能的控制芯片组,主板上也安装有 USB 接口插座,而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之外,主板上还预留有 USB 插针,可以通过连线,接到机箱前面作为前置 USB 接口,以方便使用(注意,在接线时要仔细阅读主板说明书并按图连接,千万不可接错而使设备损坏)。而且 USB 接口还可以通过专门的 USB 连机线实现双机互连,并可以通过 Hub 扩展出更多的接口。

  USB 具有传输速度快(USB V1.1 是 12Mbps,USB V2.0 是 480Mbps),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 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 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 等,几乎所有的外部设备。


  4) IEEE 1394 接口

  IEEE 1394 的前身,即 Firewire(火线),是 1986 年由苹果电脑公司针对高速数据传输所开发的一种传输介面,并于 1995 年获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认可,成为正式标准。现在大家看到的 IEEE 1394、Firewire 和 i.LINK,其实指的都是这个标准。通常,在 PC 个人计算机领域将它称为 IEEE 1394;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则更多的将它称为 i.LINK;而对于苹果机则仍以最早的 Firewire 称之。

  IEEE 1394 也是一种高效的串行接口标准,功能强大,性能稳定,而且支持热拔插和即插即用。IEEE 1394 可以在一个端口上连接多达 63 个设备,设备间采用树形或菊花链拓扑结构。

  IEEE 1394 标准定义了两种总线模式,即:Backplane 模式和 Cable 模式。其中 Backplane 模式支持 12.5、25、50Mbps 的传输速率;Cable 模式支持 100、200、400Mbps 的传输速率。目前,{zx1}的 IEEE 1394b 标准,能达到 800Mbps 的传输速率。

  IEEE 1394 是横跨 PC 及家电产品平台的一种通用界面,适用于大多数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产品,如高速外置式硬盘、CD-ROM、DVD-ROM、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等。

  IEEE 1394 分为有供电功能的 6 针 A 型接口和无供电功能的 4 针 B 型接口。A 型接口可以通过转接线兼容 B 型,但是 B 型转换成 A 型后则没有供电的能力。6 针的 A 型接口,在 Apple 的电脑和周边设备上使用很广,而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 PC 上多半都是采用简化过的 4 针 B 型接口,需要配备单独的电源适配器。IEEE 1394 接口可以直接当做网卡联机,也可以通过 Hub 扩展出更多的接口。没有 IEEE 1394 接口的主板,也可以通过插接 IEEE 1394 扩展卡的方式获得此功能

25、硬件监控

  为了让用户能够了解硬件的工作状态(温度、转速、电压等),主板上通常有一块至两块专门用于监控硬件工作状态的硬件监控芯片。当硬件监控芯片与各种传感元件(电压、温度、转速)配合时,便能在硬件工作状态不正常时,自动采取保护措施或及时调整相应元件的工作参数,以保证电脑中各配件工作在正常状态下。常见的有“温度控制芯片”和“通用硬件监控芯片”等等。

  1) 温度控制芯片:

  主流芯片可以支持两组以上的温度检测,并在温度超过一定标准的时候,自动调整处理器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降低 CPU 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还可以强行自动关机,从而保护电脑系统。常见的温度控制芯片有 Analog Devices 的 ADT7463 等等。

  2) 通用硬件监控芯片:

  这种芯片通常还整合了超级 I/O(输出/输出管理)功能,可以用来监控受监控对象的电压、温度、转速等。对于温度的监控需与温度传感元件配合;对风扇电机转速的监控,则需与 CPU 或显卡的散热风扇配合。比较常见的硬件监控芯片有:华邦公司的 W83697HF 和 W83627HF;SMSC 公司的 LPC47M172;ITE 公司的 IT8705F、IT8703F;ASUS 公司的 AS99172F(此芯片能同时对三组系统风扇和三组系统温度进行监控)等。

26、电源回路

  电源回路是主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对主机电源输送过来的电流进行电压的转换,将电压变换至 CPU 所能接受的内核电压值,使 CPU 正常工作,以及对主机电源输送过来的电流进行整形和过滤,滤除各种杂波和干扰信号,以保证电脑的稳定工作。电源回路的主要部分,一般都位于主板 CPU 插槽附近。电源回路依其工作原理,可分为“线性电源供电方式”和“开关电源供电方式”两种。

   
             图45 线性电源供电方式


  1) 线性电源供电方式

  这是好多年以前的主板供电方式,它是通过改变晶体管的导通程度来实现的。晶体管相当于一个可变电阻,串接在供电回路中。由于可变电阻与负载流过相同的电流,因此要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并导致升温,电压转换效率低。尤其是在需要大电流的供电电路中,线性电源无法使用。目前,这种供电方式早已经被淘汰掉了。

  2) 开关电源供电方式

  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供电方式,PWM 控制器 IC 芯片提供脉宽调制,并发出脉冲信号,使得场效应管 MOSFET1 与 MOSFET2 轮流导通。扼流圈 L0 与 L1 是作为储能电感使用,并与相接的电容组成 LC 滤波电路。

  其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负载两端的电压 VCORE(如 CPU 需要的电压)要降低时,通过 MOSFET 场效应管的开关作用,外部电源对电感进行充电,并达到所需的额定电压。当负载两端的电压升高时,通过 MOSFET 场效应管的开关作用,外部电源供电断开,电感释放出刚才充入的能量,这时的电感就变成了电源继续对负载供电。随着电感上存储能量的消耗,负载两端的电压开始逐渐降低,外部电源通过 MOSFET 场效应管的开关作用又要充电。依此类推,在不断地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就行成了一种稳定的电压,永远使负载两端的电压不会升高也不会降低,这就是开关电源的{zd0}优势。还有就是由于 MOSFET 场效应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导通时的内阻和截止时的漏电流都较小,所以自身耗电量很小,避免了线性电源串接在电路中的电阻部分消耗大量能量的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单相电源回路”的工作原理。

  单相供电一般可以提供{zd0} 25A 的电流,而现今常用的 CPU 早已超过了这个数字,P4 处理器功率可以达到 70-80 瓦,工作电流甚至达到 50A,单相供电无法提供足够可靠的动力。所以,现在主板的供电电路设计,都采用了两相甚至多相的设计。如图 46 就是一个两相供电的示意图,很容易看懂,就是两个单相电路的并联。因此,它可以提供双倍的电流供给,理论上可以绰绰有余地满足目前 CPU 的需要了。但上述只是纯理论,实际情况还要添加很多因素,如开关元件性能、导体的电阻,都是影响 Vcore 的要素。实际应用中,存在供电部分的效率问题,电能不会 {bfb} 转换,一般情况下消耗的电能都转化为热量散发出来。所以,我们常见的任何稳压电源,总是电器中最热的部分。要注意的是,温度越高,代表其效率越低。这样一来,如果电路的转换效率不是很高,那么采用两相供电的电路就可能无法满足 CPU 的需要,所以又出现了三相甚至更多相供电电路。但是,这也带来了主板布线复杂化,如果此时布线设计不很合理,就会影响高频工作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主流主板产品,有很多采用三相供电电路,虽然可以供给 CPU 足够的动力,但由于电路设计的不足,使主板在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在电路设计布线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而成本也随之上升了。

   
                          图46

  电源回路采用多相供电的原因,是为了提供更平稳的电流,从控制芯片 PWM 发出来的,是那种脉冲方波信号,经过 LC 震荡回路,整形为类似直流的电流,方波的高电位时间很短,相越多,整形出来的准直流电越接近直流。

  电源回路对电脑的性能的发挥以及工作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主板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在选购时,应该选择主流大厂设计精良、用料充足的产品。

27、BIOS

  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接触到 BIOS,它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块主板性能优越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板上的 BIOS 管理功能是否先进。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全称是 ROM-BIOS,是只读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简写。它实际是一组被固化到电脑中,为电脑提供{zdj0}最直接的硬件控制的程序。它是连通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之间的枢纽,通俗地说,BIOS 是硬件与软件程序之间的一个“转换器”,或者说是接口(虽然它本身也只是一个程序),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要求,并按软件对硬件的操作要求具体执行。

  BIOS 芯片是主板上一块长方型或正方型芯片。BIOS 中主要存放:

  1) 自诊断程序——通过读取 CMOS RAM 中的内容,识别硬件配置,并对其进行自检和初始化;

  2) CMOS 设置程序——引导过程中,用特殊热键启动,进行设置后,存入 CMOS RAM 中;

  3) 系统自举装载程序——在自检成功后,将磁盘相对 0 道 0 扇区上的引导程序装入内存,让其运行以装入系统;

  4) 主要 I/O 设备的驱动程序和中断服务;

  由于 BIOS 直接和系统硬件资源打交道,因此总是针对某一类型的硬件系统,而各种硬件系统又各有不同,所以,存在各种不同种类的 BIOS。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同一种 BIOS 也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新版本的 BIOS 比起老版本来说,功能更强。

  1、BIOS 的功能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 BIOS 有:AMI BIOS 和 Award BIOS 以及 Phoenix BIOS。其中,Award 和 Phoenix 已经合并,二者的技术也互有融合。从功能上看,BIOS 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自检及初始化程序;
  二是硬件中断处理;
  三是程序服务请求。

  (一)自检及初始化

  在电脑的启动过程中,BIOS 的自检及初始化具体分三个步骤:

  {dy}个步骤,开机自检。是用于电脑刚接通电源时,对硬件部分的检测,也叫做加电自检(Power On Self Test,简称 POST),功能是检查电脑是否良好。通常完整的 POST 自检,将包括对 CPU、640K 基本内存、1M 以上的扩展内存、ROM、主板、CMOS 存储器、串并口、显示卡、软硬盘等子系统及键盘进行测试,一旦在自检中发现问题,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或鸣笛警告。自检中如发现有错误,将按两种情况处理:对于严重故障(致命性故障)则停机,此时由于各种初始化操作还没完成,不能给出任何提示或信号。对于非严重故障,则给出提示或声音报警信号,等待用户处理。

  第二个步骤,是初始化。包括创建中断向量、设置寄存器、对一些外部设备进行初始化和检测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 BIOS 设置,主要是对硬件设置的一些参数。当电脑启动时,会读取这些参数,并和实际硬件设置进行比较,如果不符合,会影响系统的启动。

  {zh1}一个步骤,是引导操作系统。功能是引导 DOS、Windows 或其他操作系统。BIOS 先从软盘或硬盘的开始扇区读取引导记录,如果没有找到,则会在显示器上显示没有引导设备。如果找到了引导记录,就会把电脑的控制权转给引导记录,由引导记录把操作系统装入电脑。在电脑启动成功后,BIOS 的这部分任务也就完成了。

  (二)程序服务处理和硬件中断处理

  这两部分是两个独立的内容,但在使用上密切相关。

  程序服务处理程序,主要是为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服务,这些服务主要与输入输出设备有关。例如,读磁盘、文件输出到打印机等。为了完成这些操作,BIOS 必须直接与计算机的 I/O 设备打交道,它通过端口发出命令,向各种外部设备传送数据以及从它们那儿接收数据,使程序能够脱离具体的硬件操作。而硬件中断处理,则分别处理 PC 机硬件的需求。因此,这两部分分别为软件和硬件服务,组合到一起,使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BIOS 的服务功能,是通过调用中断服务程序来实现的。这些服务分为很多组,每组有一个专门的中断。例如视频服务,中断号为 10H;屏幕打印,中断号为 05H;磁盘及串行口服务,中断号为 14H 等。每一组又根据具体功能细,分为不同的服务号。应用程序需要使用哪些外设、进行什么操作,只需要在程序中用相应的指令说明即可,无需直接控制。

  2、CMOS 与 BIOS 的区别

  CMOS 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缩写。其本意是指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用的一种技术,或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在这里,通常是指电脑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 RAM 芯片。它存储了电脑系统的实时钟信息和硬件配置信息等。系统在加电引导机器时,要读取 CMOS 信息,用来初始化机器各个部件的状态。它靠系统电源和后备电池来供电,系统掉电后,其信息也不会丢失。

  由于 CMOS 与 BIOS 都跟电脑系统设置密切相关,所以才有 CMOS 设置和 BIOS 设置的说法。也正因此,初学者常将二者混淆。CMOS RAM 是系统参数存放的地方,而 BIOS 中系统设置程序是完成参数设置的手段。因此,准确的说法应是:通过 BIOS 设置程序对 CMOS 参数进行设置。而我们平常所说的 CMOS 设置和 BIOS 设置,是其简化说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个概念的混淆。

  3、升级 BIOS 的作用

  现在的 BIOS 芯片都采用了 Flash ROM,都能通过特定的写入程序实现 BIOS 的升级,升级 BIOS 主要有两大目的:

  1) 免费获得新功能

  升级 BIOS,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不用花钱就能获得许多新功能,比如能支持新频率和新类型的 CPU,例如,以前的某些老主板,通过升级 BIOS 支持图拉丁核心 Pentium III 和 Celeron;现在的某些主板,通过升级 BIOS 能支持{zx1}的 Prescott 核心 Pentium 4E CPU;突破容量限制,能直接使用大容量硬盘;获得新的启动方式;开启以前被屏蔽的功能,如英特尔的超线程技术,VIA 的内存交错技术;以及识别其它新硬件等。

  2) 解决旧版 BIOS 中的 BUG

  BIOS 既然也是程序,就必然存在着 BUG。而且现在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主板厂商推出产品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在 BIOS 编写上,必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些 BUG 常会导致莫名其妙的故障,如无故重启、经常死机、系统效能低下、设备冲突、硬件设备无故“丢失”等等。在用户反馈以及厂商自己发现以后,负责任的厂商都会及时推出新版的 BIOS,以修正这些已知的 BUG,从而解决那些莫名其妙的故障。

  由于 BIOS 升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各主板厂商针对自己的产品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也开发了许多 BIOS 特色技术。

  在 BIOS 刷新方面的有:xx的技嘉的 @BIOS Writer,支持技嘉主板在线自动查找新版 BIOS 并自动下载和刷新 BIOS,免除了用户人工查找新版 BIOS 的麻烦,也避免了用户误刷不同型号主板 BIOS 的危险,而且技嘉 @BIOS 还支持许多非技嘉主板在 Windows 下备份和刷新 BIOS。其它相类似的 BIOS 特色技术,还有华硕的 Live Update,升技的 Abit Flash Menu,QDI 的 Update Easy,微星的 Live Update 3 等等。微星的 Live Update 3 除了主板 BIOS,对微星出品的显卡 BIOS 以及光存储设备的 Firmware,也能自动在线刷新,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微星产品专用工具。此外,英特尔原装主板的 Express BIOS Update 技术,也支持在 Windows 下刷新 BIOS,而且此技术是 BIOS 文件与刷新程序合一的可执行程序,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

  在预防 BIOS 被破坏以及刷新失败方面,有技嘉的双 BIOS 技术,QDI 的金刚锁技术,英特尔原装主板的 Recovery BIOS 技术,等等。

  除了厂商的新版 BIOS 之外,其实我们自己也能对 BIOS 作一定程度上的修改而获得某些新功能。例如,更改能源之星的 LOGO,更改全屏开机画面,获得某些品牌主板的特定功能(如为非捷波主板添加捷波恢复精灵模块),添加显卡 BIOS 模块,拯救 BIOS 损坏的显卡,打开被主板厂商屏蔽了的芯片组功能,甚至支持新的 CPU 类型,直接支持大容量的硬盘而不用 DM 之类的软件,等等。不过这些都需要对 BIOS 非常熟悉而且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经验以后才能去做。

28、AGP 插槽标准

  AGP 是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图形加速端口)的缩写,是显示卡的专用扩展插槽,它是在 PCI 图形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GP 规范是英特尔公司解决电脑处理(主要是显示)3D 图形能力差的问题而出台的。AGP 并不是一种总线,而是一种接口方式。随着 3D 游戏做得越来越复杂,使用了大量的 3D {tx}和纹理,使原来传输速率为 133MB/sec 的 PCI 总线,越来越不堪重负。籍此原因,Intel 才推出了拥有高带宽的 AGP 接口。这是一种与 PCI 总线迥然不同的图形接口,它xx独立于 PCI 总线之外,直接把显卡与主板控制芯片联在一起,使得 3D 图形数据省略了越过 PCI 总线的过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低带宽 PCI 接口造成的系统瓶颈问题。可以说,AGP 代替 PCI 成为新的图形端口,是技术发展的必然。AGP 标准分为:

  AGP 1.0 (AGP 1X 和 AGP 2X)
  AGP 2.0 (AGP 4X)
  AGP 3.0 (AGP 8X)

  1、AGP 1.0(AGP 1X 和 AGP 2X)

  1996 年 7 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 1X 和 2X 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 266MB/s 和 533MB/s。这种图形接口规范,是在 66MHz PCI2.1 规范基础上,经过扩充和加强而形成的,其工作频率为 66MHz,工作电压为 3.3V,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了显示设备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这种规范中的 AGP 带宽很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只有在前几年的老主板上还见得到。

  2、AGP 2.0(AGP 4X)

  随着显示芯片的飞速发展,图形卡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倍数增长,AGP 1.0 图形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了,由此 AGP 2.0 便应运而生。1998 年 5 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 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了 1.5V,并且增加了 4X 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 1066MB/sec,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3、AGP Pro

  AGP Pro 接口与 AGP 2.0 同时推出,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 AGP 4X 略长一些,其加长部分可容纳更多的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 AGP 显卡。这种标准其实是专为xx图形工作站而设计的,xx兼容 AGP 4X 规范,使得 AGP 4X 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 在原有 AGP 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 AGP 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 AGP Pro 细分为 AGP Pro110 和 AGP Pro50。在某些xx台式机主板上,也能见到 AGP Pro 插槽,如华硕的许多主板。

  4、AGP 3.0(AGP 8X)

  2000 年 8 月,Intel 推出 AGP 3.0 规范,工作电压降到 0.8V,为了防止用户将非 0.8V 显卡使用在 AGP 0.8V 插槽上,Intel 专门为 AGP 3.0 插槽和主板增加了电子 ID,可以支持 1.5V 和 0.8V 信号电压。并增加了 8X 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 2133MB/sec,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 AGP 4X 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

  不同 AGP 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

  AGP 1X 模式,工作频率达到了 PCI 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 266MB/s。

  AGP 2X 模式,工作频率同样为 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 133MHz,这样 AGP 2X 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 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 的高度。

  AGP 4X 模式,仍使用了这种信号触发方式,只是利用两个触发信号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下降沿分别引起两次触发,从而达到了在一个时钟周期中触发 4 次的目的。这样,在理论上它就可以达到 266MB/s×2(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1066MB/s 的带宽了。

  AGP 8X 规范中,这种触发模式仍然使用,只是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变成 266MHz,两个信号触发点也变成了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单信号触发次数为 4 次。这样,它在一个时钟周期所能传输的数据,就从 AGP 4X 的 4 倍变成了 8 倍,理论传输带宽将可达到 266MB/s×4(单信号触发次数)×2(信号个数)=2133MB/s 的高度了。

   
                      图47 AGP 标准

  目前常用的 AGP 接口为 AGP 4X、AGP PRO、AGP 通用及 AGP 8X 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AGP 3.0 显卡的额定电压为 0.8—1.5V,因此不能把 AGP 8X 的显卡插接到 AGP 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 AGP 8X 规格与旧有的 AGP1X/2X 模式不兼容。而对于 AGP 4X 系统,AGP 8X 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 AGP 4X 模式工作,无法发挥 AGP 8X 的优势。

29、PCI Express 插槽

  PCI-Express 是{zx1}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 I/O 接口标准。交由 PCI-SIG(PCI 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 PCI 和 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

  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zg}可达到 10GB/s 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PCI Express 也有多种规格,从 PCI Express 1X 到 PCI Express 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能支持 PCI Express 的,主要是英特尔的 i915 和 i925 系列芯片组。当然,要实现全面取代 PCI 和 AGP,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象当初 PCI 取代 ISA 一样,都会有个过渡的过程。

   
    

郑重声明:资讯 【主板知识详解(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