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雨水刚刚结束,四月的花儿也得等到明年才能盛开。日子过得很快,时间过的毫不留情。
记得小时候总是在大人身边喜欢看着那些感觉很近又不让随便可以玩的新科技产物,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就在用着可以带来带去的电脑做事了,感觉是那么神奇。
东芝整个企业已经走了一百多年了,创造出{dy}台意义上的事笔记本制造也有25年了,这个时间可以算的是整整一代人了,想当时东芝发布的{dy}到哪T1100到现在,笔记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轻,更薄,功能更加强大化。
我的长辈们一直在用东芝,今天的我也延续了使用东芝的习惯。
不管是报废的,还是没有报废的,我都细心收藏着。
所以我手中有着四台东芝的本本。
他们的型号分别是最早的91年T1910,93年的T2110,2003年我办公用的M30。2007年家用M600
一,—————————¥¥¥¥¥¥¥¥¥¥¥¥¥¥¥¥¥¥¥¥¥¥——————————————————
先来看我长辈留下给我的东芝T1910,这台本本现在依然保存的很好很好。外观过的去,功能全部正常OK。最难得的就是原配的硬盘目前还是正常的,一样可以进入的到系统正常工作。
外观上来看还是有那么七八成新的感觉,保护的很好吧。
东芝的型号特写。
机身的厚度达到了5CM,简直像一块大砖头。
前方接口的软驱是最主要的读取装置了。
现在先带大家进行一个外观的浏览吧。
键盘很比现在很多台式机的键盘都厚的感觉
左边的接口很奇怪吧,和现在的本本差了很多是不是?
这是开机的电源按钮,现在一般都是做在机子的C面上,T1910可是设计在外面的。
电源接口和现在的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本本发展了20多年,这个还是一样直流电18V输入电压。
现在的本本很多没有这个功能了吧,这是和键盘很像的可以调高本本角度的设计,并且还能让底部进风更顺畅,加强散热。
现在已经不是很常见的LPT,COM,VGA等本本常用的接口,发展到现在前两个接口基本已经取消了,现在还是能看到VGA这个接口,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是DVI和HDMI这样的高清接口了。
机子的右边 还配备上大小两个PCMCIA插槽。
这个不知道是调什么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声音,后来发现没有声卡。
键盘鼠标的外接接口,还设计了保护壳。
这个接口是做什么用的,我还真不知道了。现在的本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个接口了,希望知道的朋友能不能告诉我一下。
比现在的本本还多的指示灯,电源,A盘,C盘,待机,电池。。。。。。。
电池拆下来看看,东芝原厂的,电压和现在电池一样,容量比现在的小多了,可能是以前的本本很省电的原因吧。
东芝T1910详细配置列表。
看完这个配置表,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对现在的电脑来说是个好神奇的配置,由于这台机子内存的限制,处理器速度和硬盘大小使这部机器不能安装使用WINDOWS版本或是Linux。只能使用DOS系统。
下面就开始开机进入到了回到过去的体验之旅了。
开机进入没有彩色的世界,机子只有黑白的效果,但还是相当的锐利。
先进到BIOS里来看看,这里已经有很多的系统信息了。
内存正如刚才的配置表一样,只有4M大小,比现在的显存都小了好多好多。
这张可以看到硬盘容量是120M的大小。
这些是BIOS里的一些其它系统信息资料。
运行DOS的MSD命令后也可以查看的到系统的各项信息指示,好久没有用DOS了,突然一用还真不习惯。
事实上,这么久了机子依然稳定的运行,这质量证明东芝的产品水平很过硬。
据了解,当时它的重量只有2.7公斤,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极其轻便了,不过屏幕还只是两色的。虽然
机身轻薄了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还是按照传统台式机键盘设计的,并不是现在的超薄键盘,所以机身厚度还是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不过2.7公斤的重量在当时算是技术{lx1}了。
下面我要做的是,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台用了这么多年还能正常使用的机子内部结构了,来个疯狂的拆机大行动。
{zx0}拆开的C面的盖子,这样才可以拆下键盘。
小心的拆开键盘,别把排线搞断了。
取下键盘后的样子
拆下保护层后的样子了。可以看到硬盘和软驱。
接着拆下软驱和到硬盘。
硬盘用的还是东芝自己的。
在硬盘的下面这个应该是BIOS的电池吧。真大。
可以看到上面的电路板,INTEL的486CPU。南桥等芯片。
33主频的I486 SX处理器,在当时这可是非常强悍的处理器了。可惜的是没有多媒体指令。
板上到处都是东芝的标志。
整个板上到处都是东芝自己生产的芯片,这足以说明东芝的研发能力之强,除去处理器90%的配件都是自己生产的,技术拥有度之高是现在很多本本产商都做不到的。
内置的电源变压模块。
内存是焊接在板上的,和现在的内存不一样,不能进行随意的扩充,不过这样也可以让机子更稳定。
和我现在用的东芝M300来个前后,左右小对比
20多年的发展,东芝的进步也正是所有笔记本一样的进步,东芝的本本质量还是相当的不错的。用了两代人了,质量的口碑一直流传下来,这正是我拥有这么多东芝本本长期使用它的原因。
{zh1}再来一段开机的实际视频,可以看看运行DOS的速度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