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作文审题_薛世荣主页空间_百度空间

  例谈中考作文审题

  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品质
  一、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这是审题能力的基础层次。这种能力,只要愿意学习,而且学习方法得当,又经过适当训练,人人均能达到。这个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审准命题意图。限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题等,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律之一。
  1995年河南省题《生日》,1997年安徽省题《我的{yt}》,1998年山东淄博市题《星期天》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时间内的人和事;1991年沈阳市题《班级新事》,1996年广东省题《放学路上》,1997年黑龙江省题《回家路上》等,作文的内容必须是写在限定的地点内发生的;1992年成都市题《母亲》,1997年福州市题《我和我最要好的伙伴》,1998年江西省题《朋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人物;1992年广州市题《我成长中的一件事》,1995年广东省题《我的课余生活》,1998年四川省题《童年趣事》、河北省题《心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事情;1997年广东省题《爱心》、广西题《温暖》、江西省题《美,在我们的中间》,1998年上海闵行区题《乐在其中》等,作文内容必须是表现限定的主题。审准这个特点,就找准了作文的出发点。
  2.审准范围。这要求考生根据作文的题目、材料和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范围。
  自我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极力提倡写自我生活。
  3.审准重点。“中考”作文有一个常见的严重的弊病:重点旁移。审题时把握重点的能力差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一靠平时语文素质的积淀,二靠正确的思维方法引路。确定写作重点的常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
  {dy},审准写作对象。如:1993年北京市题《我在中考的前{yt}》,1996年山东省题《五年以后的我》等,写作对象应该是“我”;1995年四川省题《他(她)有一颗美好的心》,河北省题《我投他一票》等,写作对象就是“他”;1997年陕西省题《一次难忘的照相》、云南省题《心事》等,写作对象则是“事”;1995年山西省题《照片》,1996年云南省题《      礼物》等,写作对象是“物”等等。
  第二,审准关键词语。如:1992年吉林省题《快乐的星期天》,关键词语是“快乐”,“星期天”是内容范围,写作的重点一定要突出“快乐”,但有些考生却把此文写成一般的星期天;1993年河北省题《成功的喜悦》,关键词语是“喜悦”,重点必须写“喜悦”的内容和来由,而不少考生却写成了没有喜悦的“成功”;1995年广州市题《记一场    比赛》,关键词语是“比赛”,写作的重点应该是比赛的过程和场面,但当年该市有不少考生,却重点写了比赛的准备或赛前的气氛等。因此,我们说把握不准关键词语,是作文审题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审准题眼。抓住题眼,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重点。有的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但也有的不是。如:1997年贵州省题《争      》,本题不存在关键词语,它的题眼是“争”,整篇作文必须围绕“争”展开,可写“争”的过程、“争”的情景和气氛、“争”的行动和对话等。有的题眼是偏正短语的附加成分,如1995年四川省题《难以忘记的一件事》,题眼是“难以”;1995年河南省题《我真想得到      》,题眼是“真”。有的题眼是短语中的动词,如1994年北京市题《我爱我的       》,题眼是“爱”;1995年扬州市题《这件事教育了我》,题眼是“教育”。
  二、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路,写好作文。这是审题能力的高级层次。这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必须把题审深审透,力争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言人之所未言。
  1.求同思维可以使作文审题深刻。1997年河北省的小xxx是:
  有一位同学不注意文字书写的规范,经常写错别字,当别人指出他的这一缺点时,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将来要学习电脑打字,现在写好写坏,写对写错都没关系!”请你就这位同学的言行,写一篇200左右的短评,题目自拟。
  有的学生评“有错不改”,这属于偏题;有的学生写“小议错别字”,这基本符合题意;有的学生议“错别字与电脑的关系”(电脑也有错别字;电脑的型码打字字型必须准确;电脑并不能代替手写等),这是真正符合题意;若能谈到写字事小,但能够体现人的性格,反映人的修养等,这只有审题高手方能达到。这四个层次其实是不同思维方法的产物。{dy}种只看到了现象,未见本质;第二种,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第三种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第四种不仅抓住了核心,而且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如何做到第三、四点?运用求同思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即异中求同,去异求同,透过现象,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求同思维的基本要求。
  《中秋的月亮》这个xxx,我们就可以运用顺向思维来进行思考,将中秋月圆与人们生活的团圆类此,认识到这个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一个“圆”,在脑子里形成一条构思链:月圆——家团——团圆(大统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使普通的月圆有了新意,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
  2.求异思维才能使作文审题新颖。1992年安徽省的一考生,写《我渴望      》一题时,她确定的题目是《我渴望能变成个男孩》,开头是“人们都说我长得漂亮,是上帝的杰作,可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我讨厌自己是个女孩,这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家没有男孩。”全文是写“我”的家庭盼子盼孙、致使“我”不得不希望变成男孩的事实(原文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初中毕业生怎样写好中考作文》一书)。此文切入点“异”:题目新奇、醒目,出人意料;开头“异”:不爱漂亮女儿身,却想变成男孩,真是起笔不凡,引人入胜;立意“异”:不说自己的遭遇,不为自己诉苦,不抱怨长辈,而把笔端直指“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如此妙文竟出自初中生之手,实在令人叹服!又如1998年广州市初二学生看图作文竞赛。图的画面是一只鸟在一片被砍伐成树墩的上空,高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远方的天空有一群鸟。绝大多数学生是写鸟生存的环境被破坏,鸟儿无家可归,只好向远方飞去,疾呼: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位学生目光敏锐、独辟蹊径:写远方的一群鸟是向这里飞来,大自然中已经没有鸟的存身之地了。“飞去”与“飞来”,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思维方法却截然不同,后者用的就是求异思维。“去”变成“来”,思路多么新颖,视野多么开阔,主题多么深刻,这使人不能不拍案叫绝。
  有一位同学参观了山水盆景之后,写了一篇感想。他没有像许多同学那样大赞大颂山水盆景的玲珑剔透,巧夺天工,而是批评“山水盆景的美是一种加工的美,不是真正的美”,指出真正的美是“大自然的崇山峻岭,是自然的美。”这种“要真正的美,不要虚假的美”的立意显然比多数同学的立意要深刻得多。
  1998年我区(广州黄埔)初三“一模”中,一位考生写的《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构思独特,别具匠心。写“我”送的礼物是自己亲手画的老师的肖像画。这并不独特,它的妙处在于描写画画的过程:画老师的头发,由头上的银丝,想到老师的辛劳和奉献;画老师的眼睛,由明亮的眼睛,想到老师的慈爱、关怀和鼓舞;画老师的嘴,由xx空闲的嘴,想到老师的传道、授业和xx。在平凡中,见人之所未见,这就是小作者的独创。
  中考作文立意成败辨析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顺向思维,当然,顺向思维也有局限性,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写作时还可借助逆向思维来开拓思路,如在应试作文中,要使立意有广度和深度,就必须拓展思维,方能写出佳作,获得高分。
  (一)“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失败辨析
  应试作文中在立意方面出现的失误常有以下几种:误以文题为主题、主题错位、主题不健康、主题过大、立意浅薄、就事论事、缺少开掘、立意陈旧、立意模糊、一事一旨、多个中心、牵强联系、主题朦胧、缺乏含蓄、不合时宜等,我们把它归结为利益不准确、立意不合时宜、立意不鲜明集中、立意不深刻、立意不新颖等五个方面。
  1“‘帅’之不存,‘文’将焉附?” ——不准确
  立意不准确主要表现在误以文题为主题、主题错位、主题不健康、主题过大四个方面。
  一是误以文题为主题。文题是文章标题,有些文题与主题是一致的,如《我爱你,老师》、《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不要畏惧困难》(四川省中考xxx)等。但文题不等于主题,同一个题目往往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如由蜘蛛织网这一现象拟一个文题《由蜘蛛结网想到的》,主题至少不下10个:由蜘蛛不停地吐丝,赞美纺织工人勤劳而不知疲倦;由蜘蛛只擅长织网,却可以解决生存问题,想到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立足社会;由风过网破,蜘蛛再织,赞美遇到挫折不灰心,持之以恒;由蜘蛛长相丑陋,身小体弱,但能织出奇特的网,联想到那些貌丑心慧者;由蜘蛛用网能消灭害虫,想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由“南阳诸葛亮,稳做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抓飞来将”,等待别的虫子自投罗网,鞭挞守株待兔之辈;由蜘蛛整天织网,为自己忙碌,想到那些只为个人或小家庭编织美梦的人;由不论何物,触蜘蛛的网即死,指责那些只要触及自己利益,必睚眦以报者;由蜘蛛来回爬行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想到那些闭关自守者;由蜘蛛织网捉虫,网网相联,想到结党营私者……这些立意,都是从蜘蛛织网这一现象引发出来的,这些主题的确立,都是从现象中挖掘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如果由蜘蛛织网想到赞美春天给人带来的欢欣,那就风马牛不相及了。由此可见,如果要克服误以文题为主题的毛病,就必须深入领悟文题提供的信息,如湖南省长沙市中考xxx《敬礼,老师》,这个题目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向老师敬礼”,为什么要向老师敬礼?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化了“我”,是老师的辛勤工作感动了“我”,还是老师的独特教书育人的方法启迪了“我”?这才是我们要挖掘出的文题后面的主题。有的同学误把文题当主题,只写每天见到了老师都举手敬礼,详细记叙敬礼时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这样的文章又怎么会得高分呢?
  二是主题错位。
  即立意积极,而选用的材料却与立意无关或存在矛盾;文章虽没有偏题,中心思想却没有正确显示出来。如有位考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文中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学校已退休的老校长,他教导有方,严中有爱。但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却与立意存在矛盾:文中写自己一次发现一个小女孩摘校园里的花,只见一位老者健步走去,“啪”地打了那个小女孩一个巴掌,小女孩哭了,那位老者(就是已退休的老校长)还严厉地批评了她。后来“我”才了解到那个小女孩就是老校长的亲孙女,“我”不禁肃然起敬。很显然,文中的老校长教育粗暴,与“教导有方”明显不相符。要克服主题错位的毛病,就必须做到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三是主题不健康。
  即主题消极颓废,情绪低落,心理阴暗,不认识错误等等。如四川省中考xxx《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xxx《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dy}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也知识水平。
  四是主题过大。
  一滴水珠能见一个世界,通过一件平凡小事,确能表现一个重大的主题。但这类文章,只是为窥视重大主题提供某一个视角而已。掌握不好,主题过大,则显得“文”与“意”不相称,只是在用空洞的议论说明主题,而不是通过形象自然地体现主题。如湖南省中考xxx《放学后》,一考生写放学回家时看见同村的李大爷在山上放猪,觉得很奇怪,原来是李大爷在用科学养猪法养猪。文章结尾有一段议论:“在科学致富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村的李大爷正昂首阔步向前走去。他要走出这贫穷落后的山村,向全世界展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中国农民的新形象……”这段议论,显然是空穴来风,不是由文中的记叙自然xx出来的,读后令人别扭。要克服主题过大的毛病,就要掌握好“以小见大”的度,“大”的主题一定要与材料有必然的联系,不能生硬地拼装。
  2“画龙而不点睛” ——不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dy}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
  文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dy}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之中,实属意料之外。又如上海市中考xxx《同桌》,有一位考生写同桌数学成绩优异,再难的题他也能做出来;他说话结结巴巴的,常引人发笑;他经常流鼻涕,“我们”都叫他“可爱的毛毛虫”;他上课喜欢盯着“我”看,而且口里念念有词:“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结尾写道:“这就是我的同桌,他可真有意思!”从文章来看,作者写了同桌的好几个方面,他的特点也能生动地展现出来。但这篇文章是就人写人,就特点而特点,主题是什么呢?要表现同桌什么品质和思想呢?一点儿也不清楚,更谈不上深刻了。其原因,就是只看外表,没有触及深层和事物的本质。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zh0}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3“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 ——不鲜明集中
  主题不鲜明,是指主题模糊,或牵强附会,或缺乏含蓄,这是应试作文中考生常犯的错误。
  一是主题模糊,即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材料散乱,不能贯穿一致,前后有矛盾。有的考生由于一开始构思就不严密,在写作的时候,面对一个命题或一则材料,立意时觉得这也好,那也切题,出现了“两难”心理。这对写好作文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而确定的中心,不是不着边际,就是失之肤浅;不是无主题无中心,就是主题模糊;或是时隐时现,令阅卷者如入迷宫。例如浙江省中考xxx《我有一个好习惯》,一位考生一会写自己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一会写自己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在学校深受师生好评;一会儿又写自己爱好阅读,又说这也是一个好习惯。这哪里是“一个”好习惯,分明是好几个,因而主题是比较模糊的。二是牵强联系,即议论或描写牵强附会,以乱贴标签来显示主题,不看对象,行文极不自然。如沈阳市中考xxx《榜样》,有位考生写一位九岁的小姑娘照料生病的妈妈,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小妹妹,你不觉得累吗?’我问。‘怎么不累?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为了突出小姑娘的高大形象,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强加在她身上,是不贴切的,不符合人物的年龄。三是缺乏含蓄,即句句点破,泛泛议论,不给人以思考余地。如河南省中考xxx《我为此而自豪》,有位考生写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捡起了一分钱,他为此而自豪。文中结尾处写道:“我为自己而自豪,一分钱也是钱啊,没有一分钱,哪来的一毛钱、一元钱……我难道不为此而自豪吗?一分钱上印有国徽,我这是爱国的表现啊,我当然为此而自豪!”这段话读来令人乏味,毫无咀嚼的意味。
  主题不集中。是指有的考生由于思想认识不集中,使主题分散,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多个人、事、物上,写一个人、事、物一般不会有误。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xxx《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zh0}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4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合时宜
  有的应试作文虽然也有主题,但主题思想消极,没有时代气息,不合时代生活的主流,对学生思想行为导向起不良的影响,这样的主题,形同虚设,或老调重谈,读来索然无味。
  如安徽省中考给材料xxx《从“不可随便”谈起》,有位考生提出的观点是:“人生何必太认真,难得糊涂,随随便便才开心。”这种主题是与奋发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又如黑龙江省中考xxx《怎样对待分数》,有位考生提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观点,也是消极颓废,不合时代潮流的。
  如何克服这种毛病呢?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实际。写文章的考生是社会中人,社会生活无不在他们的头脑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所写的社会生活,可以包罗万象.广至国际国内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琐事,上至天文宇宙,下至地理海河,无不可及。但无论写什么,都要把对象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所写的内容虽不是时代的全部,但至少应有那个时代特点和风尚的折射。如南京市中考xxx《今日家事》,不少考生就写发生在家的普普通通的事,如搬家、买彩电、装修房子、包饺子、搞卫生等,尽管记叙详尽具体生动,但仍得不了高分。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考生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注入时代的气息。比如说搬家,什么时代都会发生搬家的事,但一定每个时代的搬家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位考生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文章用对比手法,过去爷爷搬家只有一口皮箱子,还是旧的,现在家里搬家要请搬家公司。作者从这种变化中捕捉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立意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应试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时代性。
  5 “除却巫山还是云”           ――不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
  例如安徽省中考xxx《我帮妈妈做家务》,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两个同学这样写,还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了自己被 "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一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zh1}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颖。
  要克服立意不新颖的毛病,就要求有一种求异思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同是写送别,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悲叹,忧愁之“别”。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显得乐观、称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更是把这种豁达抒到写了{jz}:“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讲的是诗词,应试作文也是一样,立意时一定要先想一想,别人会怎样立意?我应该怎样立意才新颖深刻呢?也就是说,看到题目以后,不妨围绕题目(材料)先多角度地思考,然后逐一比较,找到{zh0}{zx1}的立意。
  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                                    
  “开放中的限制,限制在开放中”的命题日见其多,因审题偏差而出现失误的作文也随之增加。总结这些失误作文的类型并剖析其原因,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一、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广西梧州题是全命题作文“我有出息了”,相当多的作文失误的原因是片面理解“出息”的意思。例如有位考生这样写(大意):我的英语成绩老是上不去,爸爸说我没出息。于是我下决心多读多练。开运动会,我推说身体不好,躲在宿舍读单词;元旦联欢晚会,教室没电,我点了蜡烛背英语;班级召开“我爱校园”主题班会,我还是低着头看英语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上升到全班第三名,听着爸爸“你有出息了”的夸奖,我乐滋滋的……很显然,这位考生把“有出息”理解成文化成绩好,这是很片面的。“出息”应是指德智体美的综合协调发展。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你可以说谎不参加集体活动,你可以违反学校规定点蜡烛……你的英语成绩是上去了,但你的思想素质却下降了,这能说“有出息”吗?出现这种失误,是偏离甚至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由此可见,要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内涵,不仅要掌握审题方法,更要加强平时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水平。
  二、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一看题目,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说来很巧,江苏南通和黑龙江大庆的全命题xxx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题目中有一个概念“出发”,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全命题“带着微笑出发”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相互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策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相互”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爱意,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目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不仅要弄清概念内涵还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通,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三、不能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湖北荆州题“我{zh0}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广东题“{zh0}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有的考生忽略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zh1}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zh0}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山东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蕴含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一“误为‘这样”’一“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四、不能把握比喻意义准确地确定本体
  2007年中考作文比喻入题渐见其多。例如“水总有澄清的{yt}”(湖北恩施市,话题作文,二选一)、“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山东临沂市,话题作文)、“心中有盏红绿灯”(广州市,全命题)、“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南京市,全命题)、“让_____像门前小河般流过”(广西百色市)等。这些题目,有的是题中一个词是喻体(如“钥匙”),有的则是整个短语是喻体,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审读的关键是仔细研读并善于发现提示语中的关键语句,善于把形象性强、意义较“虚”的词语与社会生活和自身经历准确地对接,自然地而不是牵强地由“虚”而“实”,确定本体。例如恩施市有位考生先描写家乡河水如何清澈美丽,然后写环保的缺失带来严重的水污染,{zh1}写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展望明天,坚信“水总有澄清的{yt}”。这位考生xx忽略了话题的比喻义,就水写水,没有从自然现象上升到人生意义,偏离题意。其实该命题的提示语设计得很精致:“在一个缺水的村庄里,村民常用一排大缸接盛屋檐水。由于澄清缸里的水需要两三天,因此妈妈不允许我们玩缸里的水。常有一些恶作剧的孩子,冲进院子把水搅浑,这使我们非常愤怒。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说,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yt}。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这段提示语说故事只是为了引入喻体,“妈妈的教诲”对“我”的启示暗示了题目的比喻意义,那就是:被误解、扭曲、诬陷时,不要颓废失志,只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总有冤情洗刷、真相大自的{yt}。考生审题时只要静心阅读,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喻义匹配的本体,就不会出现上述失误。
  五、不能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的文字较多,有的句式比较复杂,甚至还出现了复句。例如“生活因变化而精彩”(单句形式,浙江湖州市)、“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单句形式,湖北孝感市)、“____ 来了,______还会远吗”(复句形式,成都市)、“我拥有,我快乐”(复句形式,浙江衢州市)等。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例如衢州题,“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由此可见,平时加强关系类题目的审题训练,很有必要。
  六、不能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恩施市采用二选一命题,其中全命题题目是“好书xx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题),铜仁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痰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xx”你以后的“成长”事例在哪儿呢,这可是重点呀,但总是不落笔墨,只是在文章{zh1}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了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xx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今后仍要加强xx“适当限制”,提高审题能力的训练。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2007年有3个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湖州市,全命题);②“______ 改变了我”(江苏盐城市);③“变化”(山东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可知: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品质
  一、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这是审题能力的基础层次。
  1.审准命题意图。限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题等,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律之一。
  2.审准范围。这要求考生根据作文的题目、材料和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范围。
  自我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极力提倡写自我生活。
  3.审准重点。{dy},审准写作对象。第二,审准关键词语。第三,审准题眼。抓住题眼,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重点。
  二、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路,写好作文。这是审题能力的高级层次。这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必须把题审深审透,力争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言人之所未言。
  1.求同思维可以使作文审题深刻。
  2.求异思维才能使作文审题新颖。
  中考作文立意成败辨析
  (一)“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立意失败辨析
  们把它归结为立意不准确、立意不合时宜、立意不鲜明集中、立意不深刻、立意不新颖等五个方面。
  1“‘帅’之不存,‘文’将焉附?” ——不准确
  立意不准确主要表现在误以文题为主题、主题错位、主题不健康、主题过大四个方面。
  2“画龙而不点睛” ——不深刻
  3“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 ——不鲜明集中
  主题不鲜明,是指主题模糊,或牵强附会,或缺乏含蓄,这是应试作文中考生常犯的错误。
  4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合时宜
  5 “除却巫山还是云”           ――不新颖
  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                                    
  一、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不能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四、不能把握比喻意义准确地确定本体
  五、不能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六、不能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郑重声明:资讯 【例谈中考作文审题_薛世荣主页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