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为美味假象掏钱? -- 老外怎么说?老外这么说!
2 views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1月《世界博览》杂志,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

/宁宵宵

如同其他国家的观众一样,德国老百姓打开电视也不得不忍受没完没了的商品广告。其中对许多家庭主妇产生影响的广告由德国名厨阿尔冯斯·舒贝克担纲出演,这位被美食xx《米其林美食手册》评为星级厨师的名厨并没有说个不停,他只需将罐头里的肉汁倒入锅中,一份看起来喷香诱人的美食占据了整个屏幕和消费者的心。但是最近他却身陷重重纠纷、面临名誉扫地的危机。

 

香料有毒

阿尔冯斯·舒贝克与埃斯科菲尔公司合作代言了一系列调味品和佐料,比如号称加一勺,满锅鲜的鸡精和三分钟搞定{gj}奶油汤的浓缩汤包。但是他根本不知道罐头里装的是什么,合作伙伴只保证这{jd1}是好东西。而几周前,德国消费者联合会食品观察组颁布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这种号称{dj0}汤料的成分与普通同类产品xx相同,价格却是后者的三倍;它号称{ctr},实际其中只含一种蔬菜——葱,其他都是人工合成的味精、茄红素、酵母、香料等。埃斯科菲尔公司辩解,高价格是因为经过多重加工程序,外包装采用较贵的镀锡铁皮。阿尔冯斯·舒贝克则推卸责任说,他只不过习惯使用这种汤料而已,并不清楚其中含有什么成分。除此之外,埃斯科菲尔公司还出品冷鲜的鱼类产品和特级牛肉。

令食品观察组没有想到的是,消费者对此反应如此剧烈:调查报告公布的{dy}周内就有3000人次打电话投诉;许多消费者愤怒地将用了一半的调味品扔向舒贝克,要求他退钱或是道歉;更多的人表示将自觉xx埃斯科菲尔公司的产品。

这一事件引爆了近年来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每年德国有3万种全新的食用类产品投入生产,平均每周有600种产品进入超市和寻常百姓家。到底哪些是安全和健康的?在精美广告和媒体攻势诱导之下,消费者是否得到他们所相信的一切?新鲜、健康、有机、绿色难道只不过是人为制造的标签而已?培根披萨里是否真的是精肉培根、从东欧国家进口的蛋奶制品是否达到德国标准?食品行业迷雾重重,消费者对其幕后的许多真相并不知情。缺乏真相和信任,过多的广告令消费者们反而加倍疑惑。

事实上,走进货物琳琅满目的超市,消费者并不具备太多的选择。虽然品牌和口味不同,但是大多数的食品由几家跨国公司控制,旗下拥有众多的子品牌,比如雀巢公司(美极鸡精、奇巧威化)、联合利华、卡夫等。他们故意制造出竞争和收购的假象,实则攥紧了对人们的胃口和钱包。而跨国食品企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科学家,研制各种色素、香料和添加剂来取代真材实料,比如用植物脂肪来代替加入咖啡中的牛奶等。这些做法无疑有助于降低原料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仅是香料加工每年的净销售额高达100亿欧元。

“xx香料”并不意味着出一定安全。你敢肯定柠檬蛋糕那浓郁的味道就是自然界中柠檬应该有的香气吗?而香草冰淇淋用的是哪一种香草呢?即使德国法律对于食品行业的规定和处罚非常严格,由于香料的开发和命名权在这些企业雇用的科学家手中,商人们总能找到空子可钻。法律明文规定原料必须产自xx,但是在行业潜规则里,香甜的香草和草莓香味却与造纸行业堆积的废木料多少有些关系。海鲜味多是来自于被生鲜环节所遗弃的鱼头虾尾部分,其中还加入了三甲基葡糖二硬脂酸酯,用以防止食用者对气味产生反感

 如果食品中没有掺入香料,那么现代食品工业的真相会令人无法接受。“它们必须弥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味道”,德国{zd0}的香料生产商德之馨公司的经理贝尔德·科特在接受《食品报》的采访时说。在香草香料刚被人们提取出来时,价格堪比黄金。随着食品工业化的进程,厂商找到了替代它们的材料,价格和应用也就趋于平民化了。

但是消费者是否需要那么多种与美食并无关联的香味?欧盟食品安全局登记在册的香味多达2700种,其中大概有316种常用于食用领域,其他的香料多用于香水、厕所清洁剂等日化用品。

 

超市中的田园假象

在过去的50年中,我们摄入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比过去一万年中的变化都要大。但是超市内整齐排列的农副产品仍然极力兜售“田园牧歌”式的假象,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广告为人们营造的幻觉。

“来自地中海的阳光柠檬,带给您非同寻常的感官享受”,某款饮料的广告正在滚动播放着,消费者并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叫做E330的类似柠檬酸与水、糖按一定比例勾兑而成的。如果你想把厂商告上法庭,对方会说:“我们从没说过生产的是果汁,而是果味饮料。”而另一款号称含有12%果汁的运动饮品,经检验糖度严重超标,相当于一瓶白水加入六块方糖。在德国汉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里,消费者将怀疑有问题的商品送检后,暴露出的陷阱比比皆是。

更大的隐患存在于肉类或禽类制品中,在肉食区人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切好、包装干净的整肉,看不到血液和骨头。事实上这是他们处心积虑掩盖,不让人们了解这些肉制品的生产过程和原料状况。但是,消费者无可奈何的是巨型连锁超市已经垄断了他们的食物来源,不在这里买,又能去哪里呢?德国并不像亚洲一些国家,还有农民亲自出售新鲜、自种自养的蔬果或农副产品的集市。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高度工业化,而人们所吃到的食物更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

    每一年,德国汽车行业投入广告的费用约为10亿欧元,但是食品行业在宣传和广告上的投入高达28亿欧元。广告所营造出来的形象xx绑架了观众们的想象,将他们引向与最终成品毫无关联的美好联想。观众不会想到,他们放心入口的猪肉肠或肉饼,来自于60000头猪挤在一起的恶劣环境里,那里满地粪便、臭气熏天,一旦有一头猪生病或倒下,饲养它们的工人根本无法分辨。而所谓的新鲜口感xx取决于后期制作时的添加剂或香味剂。

 

巨额广告换来的泡沫

食品制造商们乐于看到消费者满嘴塞满食物、大脑停止工作的场面,但是事与愿违,在媒体的不断曝光之下,越来越多的顾客对于超市里的食品心存疑惑。在阿尔迪、麦德龙或是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货架之间常会出现消费者雇用的“食品xx”,他们具有一定的食品科学知识、负责检查新上市的食品有无包装污损、添加剂超标、成分不安全等现象。一旦被他们掌握了把柄,就可以向州法院提起上诉。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地方法院刚刚受理了一起涉嫌“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诉讼。德国以盛产各类香肠和火腿而xx,每日三餐普通市民的餐盘里都会出现肠类食品,其中小牛肝肠特别受欢迎。但是经过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特别小组的调查,德国大型肉类产品生产商西格林德公司的小牛肝肠中只含有极为少量的牛肝,其主要成分只是普通牛肉。在法庭上,食品公司拒不承认他们试图误导消费者,而是解释说所谓的“小牛肝肠”就是有小牛肉和牛肝混合而成,并没有标准规定这两种成分按照什么比例混合。对于某些抽检样品里几乎不含牛肝的现象,他们归结为“人工操作中出现了偏差”。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小牛肝肠”,消费者自己对商品名称产生了误解,他们丝毫不提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年上百万的广告所传达给消费者的虚假概念。最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定西格林德公司必须将该产品改名为“小牛肉-牛肝混合肠”。

雀巢公司驻慕尼黑总部门外常年都有大批示威者,一位打扮成罐装饮料的女性抗议者手中高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别再用广告欺骗我们!”而更多有良知的记者和作家投入了揭露食品行业内幕和骗局的斗争之中。美国畅销作家米歇尔·普兰告诫人们说:“不要轻易尝试祖母时代不存在的食物。”

2 views

原文链接:" http://www.dongxi.net/b00Dw"

作者: 芒上的麦子


郑重声明:资讯 【谁愿为美味假象掏钱? -- 老外怎么说?老外这么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