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岁数就会生出怀旧之情,想想80后到今天{zd0}的也不过30岁,也已经开始听着小虎队在春晚有些跑调儿的歌声激动的乱叫,想起英语课本韩梅梅和李雷的故事追忆初恋。或许我们这些阅历的人能怀旧的东西还太少,再往前看,无疑就是伴随我们童年的一些小玩意儿了,比如那各色的玩具,翻开这本其实挺学术的《小玩意》讲述美国玩具发展史,倒是也同时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玩具的回忆,其实看看这本书发现,自己过去哭死哭活赖着老娘买的玩具也还真不少美国的舶来品。
选择玩具研究确实是个颇有趣的角度,正如作者加里克罗斯在前言所说,“当我开始这一计划时,我的一些同事可能以为我正经历更年期甚至进入了第二童年期”,玩具总让人和孩子、未成年相联系,认为它只是个玩物,人生一个短暂阶段的认知工具和感情寄托,所以,一个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玩具史,确实是件让人感觉挺“老来小”的事儿。但是,加里克罗斯在这本书中却让我感到,玩具并不仅仅是孩子的玩物那么简单,很长一段时间,它甚至就是成人观念在孩子身上的投影。
早期玩具其实更多是成人的玩物,人们在生产之余也生产些现实物体的模拟品略作消遣,所以早期的玩具常常出现在富人们的客厅中,慢慢的这些玩具才被转到孩子手中。早期的玩具带有明显的认知工具色彩,成人们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孩子的寄望以玩具的形式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的认知纽带,这些玩具带着现实工具的模拟色彩,孩子们在玩耍也在学习。接着,玩具被进一步抽象成一种技能的培训,即益智玩具阶段,积木之类简单但是培养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玩具大行其道,而玩具工业和商业体系也愈加发达。这一阶段可以说最能体现作者开篇即写下的,“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这个时期的玩具承载着父母给孩子的期待,像任务,像作业,但是也不妨碍孩子们乐在其中。
作者紧密的将玩具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每一次玩具热潮的涌起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比如,枪械类玩具,大兵玩具的兴起都与社会是否正处于战争阶段密切相关。我对作者就越战时期玩具发展和父母心理变化的描述印象很深,这个阶段,成人们也渐渐迷失,他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更无法预期该在孩子身上寄托什么,甚至如经历过战争伤痛的越战老兵会极力避免孩子沾染枪械玩具一样,他们希望孩子避开他们走过的人生,所以不像之前的父母自信的给孩子的玩具以工具性目的,相反,这个时候的玩具渐渐转向给孩子营造脱离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对于玩具销售来说,{zd0}的冲击和改变莫过于电视的出现,读过《童年的消逝》的人,想必读到本书这段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波兹曼对现代媒体环境下社会诸多现象的批判。童年在消逝,随之而来的,陪伴童年的玩具的形态当然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玩具公司不再将宣传对象仅仅针对父母,那是益智玩具时代的特征,要向父母宣讲玩具工具性的目的和益处。而当孩子们也可以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时,自然的,直接向孩子展示玩具,接着让他们以稚气的期盼或者耍赖的哭喊影响父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同时为了首先抓住孩子们的视线,动画片也在美国电视荧幕兴起。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看到《变形金刚》的动画片时,也看到了常伴随动画播放的玩具广告,并心驰神往,当时还以为这些玩具是动画的派生物。到了后来,特别读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在美国,以玩具公司的商业目的派生漫画杂志、动画片才是一种成熟和一度兴盛的商业模式,商业洪流于是可以绕过父母的过渡,直接将孩子们携裹其中,同时自然的也让他们的童年加速消逝。
围绕着玩具,成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的关系一直是这本书的一条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作者组织的各类材料还是饶有趣味的,泰迪熊、芭比娃娃、特种xx、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等诸多玩具的历史变迁穿插其中,其背后美泰、孩之宝等声名显赫的玩具品牌发展史也自然呈现,关于很多已经消失的玩具或玩具公司的介绍更是珍贵的补遗。这本书虽然并未有如其书名那样期待的趣味,但是丰富的资料还是让我读了感觉眼界大开,如果你对此类偏门历史研究感兴趣,这本书的史料与社会学分析的结合还是颇有嚼劲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