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海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调查与思考

2010-05-02 03:28:00 阅读16 评论0 字号: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海宁作为全国的百强县(市),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188.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9393元,已经突破3500美元,按照经济规律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条件,xx有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lx1}于其他县、市。另一方面,我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48%,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就业劳动力的23.6%,而农业人口却占全市总人口的80.8%,结构比例不相称、不协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新跨越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在11月中旬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走访了市农办、农业经济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统计局等单位,并对丁桥镇原一新村作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2003年,全市户籍人口64万,农业人口5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8%;全市就业劳动力39.6万人,农村劳动力30.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9.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6%,占全市就业劳动力的23.6%。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17.9万人和3.4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和11.1%。外出劳动力2.4万人,其中出省0.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其中近90%来自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2.3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38.6%。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转移的速度逐年加快。2003年末,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为21.4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9%,比2000年增加了9.7个百分点。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比上年增长96%。2000年到2003年四年间,全市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2.7万人,平均每年转移0.7万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就地转移为主,转移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转移行业过于单一。从转移劳动力的区域看,以就地转移为主,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范围以本市为主的特点尤为明显;从转移方式看,绝大多数的转移是靠自谋出路,其他还存在依靠中介组织转移、政府部门组织、依靠亲友转移及其它方式的转移;从转移去向看,2003年当年转移的1.7万劳动力中,转移到工业的1.9万人,占112%,转移到三产的-0.2万人(注:当年农村劳动力由三产转移至二产的为2000人)。

3、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初露端倪。从2002年始,我市取消了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的计划审批制度,取消了不准和限制招用农村劳动力的行业与工种规定,取消了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取消了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打破了城乡就业二元格局,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2003年,全市二、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22770个,60%以上用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4、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在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下,绝大多数转移的劳动力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转移的劳动力一边务工,一边务农,属离土不离乡、进厂未进城的亦工亦农型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在村以下个私企业务工人员达12万人(经抽样调查显示,该人群98%为兼业务工),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总数的56.3%。

二、我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1、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围绕建设先进轻工制造基地,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的特色产业群,使部分农村劳动力由农民变“工人”。二是以“一节三会”等节庆活动、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海宁中国家纺城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三是大力发展装饰布、运动服和太阳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庭手工业,就地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

2、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为切入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通过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人,吸引二三产业向园区与镇区集中,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服务。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zd1}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各镇、街道都先后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具体负责本地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组织和职业介绍、社会保障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4、切实搞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全市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力培训中心、乡镇成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通过深入实施“绿色证书”、“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2003年,由市农经、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为主要职能部门组织的职业农民、转业和务工农民培训2.6万余人次。

三、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城市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我市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30%,初中占53%,高中以上的仅占16%,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务农总数的80%。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技能差,不仅制约了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而且制约了转移的层次,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

2、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主要是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绝大部分进城农村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城镇社会保障政策,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纳入,未能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社会成果。

3、土地束缚难以解脱。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历来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出现的,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而只能将农村作为{zh1}的退路。因此,即使是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大多也不肯放弃土地,只是将土地转包或交给其他农户耕种,许多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民,也不敢轻易放弃承包地,只能兼业经营。

4、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四、我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按照这一精神和中央确定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这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十六个字工作方针,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讲要靠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思路是: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为载体,以强化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为着力点,理顺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具体如下:

1、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一是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xx城乡、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确保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二是在搞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三是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实现政府、市场、用工单位互通开放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用工等岗位信息共享的目标。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根本的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一是要加快对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要明确政策导向,引导和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zd0}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是要调整和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在现有块状经济的基础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先进轻工制造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形成一批具有海宁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根据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市域城镇体系的布局,进一步完善落实城镇总体规划,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快中心镇和小城镇的道路、通讯、供水、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增强城镇对农村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环境。要xx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如户口、身份、住房、工作岗位、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一是户籍管理制度。要抓住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机遇,取消各类户籍管理制度对就业的限制,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应当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要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尽快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人口指标控制,相应改革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体制,平等对待新进城落户居民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是土地流转机制。只有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既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又xx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要在保持转移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机会。当前要亟待解决的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要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明确界定集体产权的前提下,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按照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的办法,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需要出发,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在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zd1}生活保障,建立城市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如将那些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岗位,如城市清洁工、绿化养护员、社区保安员等掌握在政府手里并提供给就业困难人员。

4、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从调查的情况看,加强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只要抓住了劳动力培训这个牛鼻子,把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提高了,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要对转产和失地农民摸底调查,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人员和场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职业职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按照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和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技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发展效益农业的水平。

5、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为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议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彻底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要认真落实劳动职业中介组织的许可证制度,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服务和各类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6、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目前,全社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还存在着种种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认为农民进城是抢了城市人的饭碗,农民进城后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紧张,会带来社会混乱。必须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民市民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钱震华

                                                                                                        2004年11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海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调查与思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