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是一种半连续化生产方式。其优点是设备投资少,适应性强,即适合大批量,又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助剂成本低(不需要大量元明粉或食盐),能耗低,生产灵活,而且染料固色率高,染色产品渗透性好,色泽丰满。因此在国外,冷轧堆染色工艺已广泛流行。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企业成功地采用冷轧堆染色工艺。
但冷轧堆染色对染料的选择以及工艺稳定性,包括设备的可控制性方面比常规染色要求更高。
科华素公司专门对冷轧堆染色进行研究,成功地筛选和开发了适合于冷轧堆染色的CP系列活性染料。
CP系列活性染料分为浅色高日晒CP三原色,中色CPM三原色,深色高牢度CPD三原色,以及其它辅助染料共18只品种。(统称CP系列)。
l冷轧堆染色对染料的要求
冷轧堆染色是在相对室温条件下,染料与碱剂混合,并上染到纤维上去,染料一面在渗透,同时与已发生负离子化的纤维发生固色反应。因为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要求染料具有相对较高的反应活泼性。但是,由于在尚未反应之前,染料是与较强的碱剂混合,要求染料在一定时间内,不水解或尽量少水解,因此,要求染料又具有较好的耐碱性。
要使冷轧堆染色有良好的稳定性,要求染料(三原色组分)有同步渗透性,同步反应性及同步上染率。
染料与较强的碱剂混合,在一定时间内不可能一点都不水解,为了达到染色稳定,甚至要求三原色组合的染料其水解速率也必须同步。
染料的渗透性越好,固色率越高。因此要求染料,特别是深色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并具有良好的抗凝聚能力。CP系列的黑色溶解度均超过400g/L。
CP系列三原色选用的反应基以MCT +VS 或 VS+MCT+VS 为主。
单侧型反应性能比双侧型好。
对位酯比间位酯在耐碱抗水解性方面要好。在同一组三原色中,反应基相同。在MCT+VS 组合中,苯环与乙基砜基硫酸酯形成一个共轭体系,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苯的供电子性,降低了乙基砜基硫酸酯集团上∂碳原子的δ+ 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活泼性,提高了它的耐碱抗水解能力。
通过单色测试对比,明显看出黄3RS、红3BS在冷轧堆染色时,固色率不仅远低于黄CPM和红CPM,甚至远低于这二只染料在浸染和连续轧蒸工艺时的固色率。尽管这二只染料耐碱抗水解性尚可,但因固色率低,在拼色过程中,提升力也很低,这在上述拼色比较中可以清楚看到,特别是红3BS几乎一点都显示不出来。这是因为这类染料反应能较高,不适合冷轧堆染色。而元青B尽管固色率较高,但耐碱性较差,染液随时间的延长水解较快,拼色以后更明显。CPM三原色不仅固色率高,而且耐碱性较好,反应速率基本一致,尽管染液随时间的延长,仍有部分染料水解,但水解速率基本也一致。且在15分钟以内,固色率降低保持在5%以内。
CP浅色三原色,CPM中色及CPD深色三原色,反应能均较低,因此用于冷轧堆染色的固色率均较高,其提升力超过连续轧—蒸工艺。同时,它们的耐碱水解性又比较好。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实验室试样几乎都是即时浸轧试样,而大机生产,是不可能做到混合液即时浸轧堆置。即使生产最正常,浸轧槽(以35立升容量计),全部消耗也需要7分钟以上。而浸轧槽内染液全部交换一次,至少再20分钟以上。如果在初开车时,机台的一些准备工作等等,可能延误的时间,要使大机生产符合实验室试样,染料的耐碱抗水解性能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其次,在单色试样时,碱剂是以单色浓度制订的,但在拼色时,碱剂浓度是以染料总浓度设定的。在拼色xx中处于低浓度的染料必须忍受往往是较高浓度的碱剂。而且不象连续轧染几乎不等染料水解已进入汽蒸箱反应,冷轧堆的染料与碱剂混合以后在反应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这就要求冷轧堆染料必须具备较好的耐碱抗水解性。
由于,毕竟采用的是强碱,染料不可能不水解,但要求在同一组拼色染料中,水解速率是同步的,否则头尾色将相当严重。目前还无法用数字真实测定染料的水解速率,只能依靠实际试样来判断。
给色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在上述温度段,温度每相差10℃,即时打样给色量相差10~15%。但染色稳定性随温度升高明显降低,超过40℃。几乎任何染料在10分钟,以后会浅10~15%。超过50℃,几乎任何染料在5分钟以后会浅20~25%。在30℃时,大多数染料在超过15分钟后才有明显变浅。在20℃时,染料稳定性{zh0},但相对固色率较低。
冷轧堆染色对温度最敏感,因此对温度的控制是冷轧堆染色成功的关键。冷轧堆染色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zj0}。
造成温度变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碱剂的溶解和稀释都是放热反应,烧碱采用固体碱溶解放热比较强烈,因此建议采用液碱。当染料液与碱液混合以后,由于碱剂的稀释也是放热反应。因此染料液与碱液在混合之前温度应控制在22~25℃,则混合以后的温度应该在28~30℃左右。如果环境温度高于30℃,则染料液在混合之前的温度还需要降低。实验室试样温度应与大机生产时的温度基本一致。
在大机生产时,织物在染前的温度应与环境温度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染色前织物以大卷装形式,往往由于前处理烘燥温度较高造成外冷内热,边冷中热。因此要求染色前织物充分透风,吹冷风或冷水滚筒,使布面温度均匀降低。这一点很重要。
在染色时,要充分利用染液槽,碱槽以及浸轧槽的夹层装置来控制温度。
黑色、翠蓝色或特深色,染料用量多,可以加入尿素助溶,尿素量为50~100g/L,不要用热水溶解染料。
除此之外,卷装以后的环境温度也应适当控制。
由于冷轧堆染色对温度非常敏感,往往同一xx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和气温较高的季节有一定差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也有一定差异。
相对而言,浅色或敏感色染色温度控制在25℃左右比较合适。深色、特深色染色温度控制在30℃左右比较合适。浅色或敏感色染色液中可加入2~5g/L防染盐,以防止空气中微量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对布边的影响。
纯烧碱法,固色率即时试样较高,但混合液存放时间很短,10分钟以后水解非常明显。
烧碱/水玻璃法固色率在四种碱剂比较中较低,此法边浅现象较好。这是水玻璃能有效防止空气中CO2和SO2气体对布边的影响。但烧碱/水玻璃法水洗比较困难,机台设备很容易结垢,除此之外成品布手感较硬。
相对而言,烧碱/纯碱法和烧碱/磷酸三钠法各项指标均比较好,由于纯碱和磷酸三钠在释放氢氧根时分别为二级电离和三级电离。因此与烧碱混合以后,对PH值有一定缓冲作用。染液稳定性相对较好。这二种混合碱剂都比较理想,但考虑到磷酸三钠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推荐烧碱/纯碱法工艺。
堆置时间
科华素CP系列染料为中温型染料,以染色温度30℃为标准,采用烧碱/纯碱法工艺。浅色堆置4~6小时,中色堆置6~10小时,深色包括黑色堆置需12小时。冷轧堆染色不同于其他染色方法,当织物浸轧染液以后,在较强的碱剂作用下,纤维素很快就发生负离子化,而这时染料的反应基乙基砜基硫酸酯盐早已发生xx反应形成乙烯砜基。但乙烯砜基与纤维素负离子羟基发生加成反应要慢的多。在浸轧以后堆置的头二个小时内,固色率相当于总固色率的60~70%左右,随后的时间是依靠染料向纤维内部渗透,在纤维内部进行固色,反应速率慢慢降低。
当固色率达到平衡以后,继续延长时间,固色率不会继续增加,尚未固色的染料这时基本上已经水解了,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已经发生固色反应的染料不会发生断键。但如果当固色率达到平衡以后,过多的延长时间,则部分染料仍然会发生断键脱落,会使颜色变浅或引起色光变化。因此一般在额定堆置时间以后拖延数小时再作水洗问题都不大,如果超过数10小时会影响色光及固色率。
头尾色
冷轧堆染色产生头尾色有二种原因,一种是因为染料比移值不同造成上染率不一致而引起的,比移值小,染料亲和力大,上染较快。比移值大,染料亲和力小,上染较慢。工厂需通过滤纸测试了解染料的比移值,然后按不同配方在染料高位补充槽内对xx进行修正。科华素CP系列染料各组三原色的比移值均在0.58~0.71之间,差异不太大,比较容易控制。冷轧堆染色,染料与碱剂同浴浸轧,碱剂作为电解质对染料有一定促染作用染料比移值会普通下降,上染率会提升,但这种提升是同步的。
产生头尾色的第二种原因是染料的水解。染料与强碱同浴,在浸轧槽内,总有一部分染料会发生水解,在正常染色进行过程中,随着织物均匀地吸尽染料,染液的连续补充,在浸轧槽内染料的水解率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然而,在初开车时,浸轧槽内染料的水解率往往与染色到达平衡时的水解率有一定差异。一般初开车时,染料的水解率会低于染色平衡时的水解率。染色槽体积越小,浸轧槽内染液交换快,浸轧槽内染料的水解率就越低,初开车时染料的水解率与染色达到平衡时的水解率就越接近,由水解率差异产生的头尾色影响就较小。反之,影响就越大。因此,现在冷轧堆染色其浸轧槽内的容量越小越好。越小,染液的交换越快,头尾色就越小。CP系列染料,由于本身耐碱抗水解能力较高,在这一方面要比常规染料稳定得多。除此之外,注意轧液率必须控制在60~65%,因为染料在浸轧之前与强碱混合会产生水解,一旦浸轧到布上以后,游离水减少,这时染料主要与纤维起反应,水解率大大降低。但如果轧液率高于75%,则布上的游离水较多,染料在堆置过程中仍然会发生较严重的水解,从而也会产生染色不稳定及头尾色差。
科华素CP系列染料是从常规染料中筛选出来的,但部分染料为了提高耐碱抗水解性能,在反应基上做了重要改进。
CP系列染料不仅适用于冷轧堆染色,同样适合常规浸染及连续轧蒸工艺,而且它们也适用于短流程湿蒸工艺,包括目前比较先进的E-Control染色工艺。在本文中,仅以CPM中色三原色试样举例,事实上,浅色高日晒三原色CP组合及深色三原色CPD组合经过多次试验,均比较理想。在CP系列染料开发以后,得到山东滨洲华纺集团的大力支持,在机台上做了实样测试,在此向支持我们的工厂表示感谢。
冷轧堆染色,染料是一个关键,同样设备与操作也是关键,要使冷轧堆染色成功,设备的xx度与正确的操作是相当重要的。冷轧堆染色目前主要用于梭织布,今后随着设备的改进,有望可成功用于针织布的染色。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