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我的听课笔记与听课日记

引用 我的听课笔记与听课日记

2010-05-06 09:32:51 阅读7 评论0 字号:

 

引用


       今天轮到我暑期值班,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似乎无所事事,遂把以前的听课笔记拿出来随便翻翻。虽然我的听课笔记记得不是那么规范,字迹也有些潦草,但是,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料。正因为如此,每学期期末整理资料时,一些考xx可以丢,好多复习资料可以弃,但听课笔记却一本都没有少。那厚厚一叠听课笔记好似一座有待开发的“矿藏”,为我以后的教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

       看了听课笔记,自然会想到听课。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没有正正式式到学校里去上过{yt}课,没有学校老师那“桃李满天下”的喜悦,是我的一大遗憾。但是,作为一个教研员,却能够通过听课来得到吸收多种“营养”的另一种享受,为此,我也感到无悔。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说实话,听一位老师的课,要挑点毛病并不难,但这样做无助于自我业务的提高。善于找出他人的优点,能够听懂他人上课“出彩”的地方,并抱着尊重、欣赏的态度,才会有所收获。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听到一节精彩的课后,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冲动”,那就是把自己对这堂课的感受记录下来,于是便成了《听课日记》。记《听课日记》对提高听课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自己对听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附:听课日记二则

                                                                                    一

 2007年11月21日  周三   多云   

听课感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被聘请为无锡市生物学科教学新秀评选的评委,今天有幸听到了7节同一课题的课——“酶的作用和本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79)。有相同就有比较,尽管可以比较的内容很多,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青山高中王怡临老师的新课导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都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导入新课的学习,这对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就本节课而言,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探讨内容(斯帕兰札尼的消化实验)导入新课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一些老师的导入不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最多的导入花了10多分钟),就是过渡显得生硬。而王怡临老师的导入设计可谓匠心独具: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广告。

(播放视频——“大宝”SOD蜜护肤品广告)

师:刚才播出的广告,同学们应该很熟悉了。宣传的是一种护肤品——“大宝”SOD蜜。那么,什么是“SOD”呢?

生:(疑惑)

师:SOD是一种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物质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源于生物体的活性物质,能够xx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引起机体衰老的物质——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衰老的特殊功效。其实,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除了会产生“自由基”这种有害物质以外,还会产生其它许多有害物质,比如过氧化氢。那么,人体内的过氧化氢是如何被xx掉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探讨的内容……

与其他老师相比,王怡临老师的导入让我眼前一亮。短短的几分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气息。首先,在设计方面,她并没有利用现成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探讨”内容,(事实上,“问题探讨”的内容放在后面的“资料分析”中进行教学,这样的处理也很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说起来容易,而实际操作起来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老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其次,选取的导入素材较好地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新课程理念。“大宝”SOD蜜护肤品广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许多学生和家人可能还在使用,但是知道里面蕴涵的科学道理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是王老师导入设计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第三,导入内容与新课内容之间的巧妙衔接更是让人称道,反映了王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与构思。

相对于整堂课而言,教学导入只是一个序幕,时间虽短,却也能透射出教学的理念和智慧,更能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二

2007年11月29日 周四 多云 

听课感想:一堂意犹未尽的实验课

今天又有学校在举行公开课活动了。由于有多所学校同时开课,我被领导安排到了南菁高中(我市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参加活动。开课的是一位叫徐建的青年教师,课题是“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97)。与旧教材相比,这节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似乎变化不大,然而整堂课听下来,三大亮点让我尝到了“老瓶装新酒”的滋味。

亮点一:自主操作,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徐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册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于是,同学们便两人一组七手八脚地动手操作了起来。这时,我有些愕然,老师怎么不先讲清方法步骤和操作要求啊?学生的实验操作在我疑惑的目光中进行着,徐老师则穿梭在各小组之间,“冷眼旁观”。课堂纪律似乎并没有象我担心的那样乱起来,不到10分钟,许多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实验操作,得到了那张显示实验成果的色素滤纸条。按照以往的实验课,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老师一定会把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交代清楚,有时还要反复强调,唯恐学生出现差错。但是,今天徐老师没有这么做,课后他对我说,一方面是基于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

亮点二: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暴露和探讨问题。在绝大多数同学完成实验以后,徐老师首先请一位同学(生甲)展示了她所得到的色素滤纸条,由此开始了师生的对话:

师:你今天制作的色素滤纸条与你期望得到的色素滤纸条一样吗?

生甲:不一样,我制作的色素滤纸条上只有3条色素带。

师:那你能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生甲:可能是我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不够,特别是叶黄素含量太少。

师:其他同学制作的色素滤纸条跟这位同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乙:我制作的色素滤纸条上有四条色素带,色素的颜色也比她的深。

师:那你能说一说,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色素带颜色的深浅?

生乙:菠菜的新鲜程度和用量会影响色素带颜色的深浅。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丙:与划滤液细线的次数也有关系。

师:这也是个因素。

生丁:我想跟操作过程中研磨得是否充分也有关系。

生戊:与实验时选用的不同材料也有关系。

……

师:哦,这样看来,影响今天实验成功的因素还是挺多的。希望同学们再对照实验册上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反思一下刚才自己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和问题。

听到现在,观课的我似乎已经明白了徐老师不先强调操作要求的用意,就是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验失败中暴露错误和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然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让我感受到了这瓶“新酒”的后劲。

亮点三:捕捉生成,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就在我们以为教学即将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徐老师走到了一位同学身边。

师:××同学,刚才徐老师看到你制备的一张滤纸条,并没有剪去两个角,这是为什么?

生:哦,老师,我是在想,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求把滤纸条剪去两个角?如果不剪去会怎么样?于是,我们进行了滤纸条剪角和不剪角的对照实验。

师:结果怎样呢?

生:通过对照实验,我们发现,剪掉两个角后层析液在滤纸条边缘和中间的扩散速度比较一致,分离出的色素带比较直。

师:老师很敬佩你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希望大家向××同学学习。

反思:如果今天的实验课徐老师还是忠实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进行操作,学生会有个性化的思考吗?学生的创造智慧能够得到发展吗?课堂教学会有这样的生机和活力吗?(此二则听课日记刊登于《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7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我的听课笔记与听课日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