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粮食政策_齐文化研究与传播_百度空间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自然尤其重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xxx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5页)。《管子》充分体现了管仲对粮食生产与管理的重视。
     一、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粮食生产,是《管子》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管子》从多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粮食维系着人们的生存。《管子》认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也是最必需的前提条件,因此,《管子》把粮食作为人的命根子,“五谷者,民之司命也”(《揆度》)。
    粮食维系着政权的稳定。这是《管子》总结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经验所得出的结论。《管子·治国》说:“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就是说,《管子》以前的七十九代君主,法令不一样,为什么还能统治天下?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富裕,粮食充足。如果一个国家“禾仓空虚,而外有强敌之忧,则国居而自毁矣”(《八观}))。《治国》篇记载说:“粟者,王之本事,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这就是说,发展粮食生产,是统治天下的根本任务,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是富民和招引民众的重要途径,是管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粮食维系着经济的稳定。《管子》认为,“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增多国家富裕。《管子》还说:“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能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管子·治国》)。粮食多了,吸引众多民众来归附;人多了,又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地发展。
    粮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这两句话作了分析。他说:“‘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管子·七臣七主》还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仓廪实”、“衣食足”就会“知礼节”、“知荣辱”。认为,土地得不到开垦,则粮食不生,粮食不生,则人民穷困。人民穷困,缺衣少食,就会怨声载道,生造反之心,不再顾忌什么法令、制度、礼义廉耻,就会挺而走险。这样,社会秩序必然混乱。
    粮食与军事的关系至关重要。《管子·权修》)篇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兵源的充足与否,对胜败的影响巨大。而作为兵源的人是靠粮食生存的,所以粮食多兵源也就多,兵多粮多,又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条件。故《管子·八观》有言说:“民饥者,不可以使战。”要富国强兵,没有粮食是不可想象的。《管子·治国》将粮食与富国强兵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明白“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则地广。是以先王知民众、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
  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粮食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发展粮食生产呢?主要有以下措施;   
  1.君王与各级官吏带头从事农业生产。据《管子·轻重甲》记载:管子在与齐桓公商讨如何管理国家时说:“今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今君躬犁垦田,耕发草土,得其谷矣。”他认为,齐桓公带头耕犁,就更能促进粮食的生产。管子不仅主张“为上者”亲自耕犁,还要有一个善于农时的人具体来抓。管子向齐桓公推荐了宁戚。“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管子·小匡》)。
  2.提高粮食价格。“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xxx语)农民种田,所获很少,或大大低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他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管子》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采取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措施。《管子·轻重乙》说;“先王善制其通货,以御其司命。”就是说,用货币这个交易手段和经济杠杆,操纵粮食生产。更明确地说,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刺激粮食生产。《管子》通过对粮食价格和黄金价格的比较发现,粮食价格低于黄金价格,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因此,主张粮食价格要高于黄金价格。其理由是:“善者重粟之价”。(《管子·轻重甲》)要想“益夫之事,则请重粟之价釜三百,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管子·轻重乙》)。   
  3.减轻农民不合理的经济负担。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但是一些先前没有的捐税也就出现了。过分地征收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粮食生产。《管子·治国》认为,在当时的齐国,加重农民负担,“倍取于民者”,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dy}、“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即官府征税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用借“一还二”的xxx来应付官府的征税。第二、“民信贷以取庸”。意思是: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用借“一还二”的xxx来雇人浇地。第三、“秋籴以五,春祟以束,是又倍贷也。”即,商人秋天买粮的价格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也是“一还二”形式的xxx。第四、关市之租以及各种劳役,也时时困扰着农民。农民对这些繁多沉重的课征恨之入骨。因此,《管子》认为,这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要想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这些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不可不注意的。
  4.国家对农民生产粮食要有具体指导。《管子》认为,为了让农民多打粮,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国家应该抓住时机,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指导农民的生产:深翻土地;适时播种;除草防涝;搞好田间管理和收获。也就是说,政府要指导农民更好的生产粮食,时常提醒农民要适时安排生产与管理,不要错过时节。
  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才使的齐国生产发展,粮食充裕,为称霸诸侯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三、粮食的管理
    《管子》认为,加强对粮食的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使粮食的供求与价格基本保持一致。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价格就会上涨,这是一般规律。《管子》认为要保粮食供求与价格基本一致,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管子·国蓄》云:“岁适美,则市粜无予。”“岁适凶,则市籴釜十*,而道有饿民。然则岂壤为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遇到丰收年景,粮食供大于求,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价格就自然下跌。一旦遇到灾荒年景,粮价高涨,即使是涨到一釜十贯。也是供不应求,路有饥民。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不在於地力不足,而在放粮食供求关系影响粮价的变化,粮食价格的变化又调节和制约了生产。因此,《管子》主张,粮食丰收,供大于求,国家就要用通常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贮藏起来,以应欠收之年。一旦出现欠收之年,粮食的需求大于供给,粮食价格高涨,这时国家再拿出丰年所收藏的粮食卖出,以平抑高涨的粮食价格。
    这样,通过国家调剂,既可使农民不因丰年粮食卖不出而犯愁,保证其利益不受到侵害,又保证了老百姓不因粮食欠收、粮价高涨而受到不法商人的盘剥。《管子》的这一管理粮食的方法保护了生产者和一般民众的利益,打击了不法商人。  
  2.保持粮食高价。为了防止粮食外流他国,又可以吸收他国的粮食,其办法只能是保持粮食的高价格。《管子》认为:齐国粮食一旦增多,粮食价格就会下跌,别国粮食价格高于齐国,便会导致齐国粮食流向别的国家。为此,《管子》主张齐国必须“谨守重流”,保持粮食价格高于其他国家。因为齐国的粮食价格高于其他国家,那些国家的商人就会纷纷贩粮于齐,齐国可以储备更多的粮食。
    总之,《管子》对粮食生产与管理的认识,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正是因为管子时代齐国的重视农业,才使的齐国筹足了称霸诸侯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


郑重声明:资讯 【齐国的粮食政策_齐文化研究与传播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