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年前的“海怪”

 

     它们还挺难伺候:修复一件,最长时间要一年 
  从尼斯湖水怪到喀纳斯湖怪,关于“海怪”的传说早已甚嚣尘上。其中最为xx的是1752年卑尔根主教庞毕丹在《挪威博物学》中描述的“挪威海怪”。那么,到底什么是“海怪”?现在,你有机会身临其境去感受“海怪”的真实面貌了。     

  浙江自然博物馆将于本月20日举办“与海怪同行——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展”。从世界最完整的长颈龙化石、世界首次发现的怀孕鳍龙类化石,到世界首次发现的海生初龙类化石,再到最古老的龟类化石……七八十件展品还原了两亿年前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爬行动物。 

  “大家嘴里说的‘海怪’,从科学角度阐释,应该是中世纪的海生爬行动物。18世纪西方博物学家首次发现鱼龙化石时,称其为海怪。”负责展览策展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赵丽君这两天都“泡”在了展厅里。她告诉记者,为了这次展览,博物馆酝酿了好多年,这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借“建馆80周年”的契机推出展览,“很多化石都是{dy}次展出,我们也是想让杭城市民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生物群。” 

  记者昨天来到了位于一楼的这个展厅,现场很多工作人员热火朝天地忙着布展。部分化石已经被搬出箱子,安静地躺在展台上。这些已经凝固的两亿多年前的生命,似乎在讲述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故事。 

  现场,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蛇颈龙化石边上打石膏。“这三块石头拼在一起,因为缝隙比较大,所以填些石膏保护化石,看上去也比较完整。”中科院的工作人员丁今朝指着楯齿龙化石说,“为了修复这个世界上最完整的原始蛇颈龙化石,我们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呢!”记者凑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楯齿龙的背部有点像乌龟的壳,上面有很多细微的纹路,难怪要费神一些。 

  丁今朝介绍,修复化石都用专业的雕刻笔,笔的轻重拿捏很重要,“轻了,化石表面的覆盖层去不掉;重了又容易破坏化石纹理,丢失重要的标本信息。”不过,此次展览中,最难伺候的,恐怕要数世界上{zd0}、最完整的三叠纪鱼化石了,足足修复了一年的时间。丁今朝说,鱼头骨上有很多凸起的小颗粒,修复的时候都要格外小心。那么小的细节,怎么看得见?“用放大镜啊!修复每块石头都要用这个!”

   



楯齿龙化石
  在那个被称之为“中生代”的时期,也就是距今2.5亿至6千5百万年以前,地球海洋就是“海怪”的世界。 

  “海怪”包括鱼龙类、海龙类、鳍龙类、原龙类、初龙类、龟鳖类和沧龙类,这些类群都属于“爬行动物纲”。 

  其中龟鳖类一直生存至今,成为大家熟悉的动物,而其他类群都分别在三叠纪末期以及白垩纪末期就绝灭了。 

  而在2亿多年以前,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一片陆地,西南地区则是汪洋大海,那里曾经是各种各样“海怪”的家园。 

  这次展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在我国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等省区被发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两亿年前的“海怪”】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