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 口
福建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港口资源、浅海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等,开发利用潜力大、前景广阔。
二、滩涂浅海 福建沿海滩涂、浅海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效益佳。据有关资料表明,福建沿海拥有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浅海面积42万公顷(见表6-5)。这些滩涂、浅海大部分布在港湾、河口附近地带,开发利用方便。莆田县滩涂、浅海面积{zd0},达7.72万公顷;其次是霞浦县,面积达6.96万公顷;仙游县面积最小,仅0.06万公顷。滩涂按其底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泥质、沙泥质和沙质三种(见表6-6)。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北的湾内和湾口,宽约1000~3000米,这些地方一般受风面小,滩面较平坦。沙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沙埕港、罗源湾、三都澳、福清湾、兴化湾和泉州湾等港湾内。这些地方受风面较小,宽度可达1000~4500米,滩涂舒坦。按照本省缢蛏、花蛤、泥蚶和牡蛎等四大贝类的生活习性,均可在上述两类滩涂中养殖。沙质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日岛、湄洲岛、琅岐岛、平潭岛和东山岛向风的一侧及闽江、九龙江等河口的南侧,受风面大,宽约1000~4500米,滩面坡度较大,某些贝类也可以在这类滩涂中养殖。在全省约2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中,可供养殖的有7.3万公顷,农业围垦的7.53万公顷,盐场1.7万公顷,渔、商港口0.16万公顷。本省滩涂,尤其是港湾、河口滩涂,目前仍处于淤涨中,如惠安到诏安沿海11个县,1950~1980年,年均淤涨面积达7平方千米,搞好围垦开发,可适当弥补沿海人多耕地少的不足。浅海面积广阔,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很大。
三、生 物 福建海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海水温度、盐度适中,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大,分布范围广,资源十分丰富。据粗略计算,福建近岸水域(20米等深线以内)全年有机碳生产量达114万吨,海区平均生产量为103克·碳/平方米·年,高出渤海海域。从饵料生物角度看,浮游生物数量相当可观。浮游植物四季度平均细胞总个数为1340×10个/立方米,仅次于粤东和浙江,居全国第三位;浮游动物四季度月平均总生产量为175毫克/立方米,居全国xx;底栖饵料生物平均总生产量41.9克/立方米,平均总密度达147个/平方米,高于浙江和南海。福建海域的发展潜力巨大,据省水产部门1958年调查,本省海域已知的硅藻有51属、120种和12个变种。其中毛藻属种类最多,有26种、3个变种;圆筛藻属次之,有18种、1个变种;根管藻属居第三位,有10种和6个变种。浮游硅藻的数量,全省海域平均为26.67×10个/立方米,其中以惠安县海域为{zg},达63.65×10个/立方米,东山次之,为50.01×10个/立方米,种类则以罗源为最多,达78种。沿海的浮游动物有21大类170多种。据1965年调查,闽东渔场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占优势,浮游动物数量达381.9毫克/立方米;闽南渔场以桡足类磷虾、糠虾和毛颚类占优势,浮游动物数量为284毫克/立方米。底栖生物约450种,如闽东渔场底栖生物数量达35.96克/立方米,厦门达433克/立方米。丰富的饵料,吸引众多鱼群,形成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四大渔场(见图6-3),已知鱼类共750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按适温性来看,绝大部分是暖水性种,暖温性种次之。按生态类型可分为:底栖和近底层鱼类,有545种,占总种数的72.5%;中、上层鱼类有153种,占20.9%;岩礁鱼类50种,占0.6%。在分布上,种数由低纬度到高纬度,自南到北逐渐减少,各渔场鱼类分布均各具特点。闽东渔场拥有358种鱼类,占总数的47.67%,以大黄鱼、带鱼、鳓鱼、马鲛、海鳗、日本鳗、乌贼、毛虾、梭子蟹等为主要捕捞鱼种。闽中渔场有487种鱼类,占总数的64.76%。以大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鲳、矮尾大眼鲷、乌贼、毛虾、蓝圆鲹、鲐、日本鳗、绒纹线鳞鲀、对虾、梭子蟹等为主要捕捞鱼种。闽南渔场主要捕捞鱼种为带鱼、大黄鱼、二长棘鲷、乌鲳、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鲐、竹荚鱼、绒纹线鳞鲀、枪乌贼、对虾、毛虾等。沿海许多港湾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种鱼、虾类索饵、生殖、越冬洄游的场所(见图6-4~6)。如东吾洋盛产长毛对虾;官井洋是大黄鱼产卵场;围头湾、厦门近海至东山和台湾浅滩海域是中上层鱼类的索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水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官井洋、沙埕港等是马鲛鱼产卵场;平潭和东山岛附近海域是单刺鲀的中心渔场;福建沿海又是带鱼、鲨鱼、鳓鱼、无针乌贼等洄游必经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