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与张景岳临证xx方剂计量学研究_NOTHING TO LOSE_百度空间

朱丹溪与张景岳临证xx方剂计量学研究

(本文来源:首席医学网)

【摘要】 探讨朱丹溪与张景岳临证xx用药特点。[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朱丹溪和张景岳医论所载方药的功效、归经、四性、五味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朱丹溪使用xx、补气药比张景岳少;补阴、清热、化痰药比张景岳多;使用胃、大肠、膀胱经的药比张景岳多,而使用心、脾、肾经的药却比张景岳少;使用寒性、苦味药比张景岳多,使用热性、甘味药较张景岳少。[结论]朱丹溪和张景岳都以辨证论治指导临床用药,而非朱丹溪偏于滋阴,张景岳偏于温补。

【关键词】 朱丹溪;张景岳;方剂;xx;文献计量学

          Fund project:Item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No:30660219)   为了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朱丹溪与张景岳学术思想差异,本文从方剂计量学的角度对朱丹溪与张景岳的临证xxxx功效、归经、四性、五味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认识评价朱丹溪与张景岳临证用药的异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朱丹溪《丹溪心法》和《金匮钩玄》的医论方药146首,张景岳《景岳全书》医论方药100首。纳入标准:代表著作中内科的所有方药随机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排除标准:不属于内科xx范畴中的方药,如外科、儿科、妇科等。

  1.2 研究方法

  方剂计量学研究:采用既定方剂计量指标[1]。本文主要适用方剂用药范围计量指标,如方剂用药功能频数、方剂用药归经频数、方剂用药四性频数、方剂用药五味频数。统计出各个医家xx功效、归经、性味的使用频数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功能频数、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归经频数、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四性频数、每方平均方剂用药五味频数,找出各医家用药特点及相互间有无异同点。全部资料统一过录于excel表中并进行汇总统计。常规统计使用方剂用药功能频数、方剂用药归经频数、方剂用药四性频数、方剂用药五味频数。资料分析与统计过程均由excel表和SPSS13.0统计软件执行。

  2 结果

  2.1 临证xx用药功效频数结果

  将张景岳医论xx用药的功效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功能频数进行分类统计,并以之与朱丹溪的相关数据对比,见表1。表1 功效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功能频数比较(略)。所用xx功效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功能频数各不相同。朱丹溪在临证xx中xx、化痰、清热的用药明显高于张景岳,这表明朱丹溪更擅长xx痰证、郁证、湿热等相关疾病;张景岳用补气、xx、温里、利湿药居多,温里药明显高于朱丹溪。

  2.2 临证xx用药归经频数结果

  将张景岳医论xx的归经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归经频数进行分类统计,并以之与朱丹溪的相关数据对比,见表2。表2 归经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归经频数比较(略)。所用xx归经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归经频数各不相同。朱丹溪使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的xx较多;张景岳使用心经、脾经、肾经的药明显高于朱丹溪。

  2.3 临证xx用药四性频数结果

  将张景岳医论xx的四性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四性频数进行分类统计,并以之与朱丹溪的相关数据对比,见表3。表3 四性五味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四性五味频数比较(略)。如表,所用xx四性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四性频数各不相同。朱丹溪用寒性较多;张景岳用热性、平性药明显高于朱丹溪;温性药的使用相差不明显。

  2.4 临证xx用药五味频数结果

   将张景岳医论xx的五味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五味频数进行分类统计,并以之与朱丹溪的相关数据对比,见表3。如表,所用xx五味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五味频数各不相同。朱丹溪用辛味、苦味、咸味药较多;张景岳甘味药用得最多;酸味药的使用相差不明显。

  3 讨论

    比较朱丹溪、张景岳医论xx用药的功效及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功能频数,发现朱丹溪使用xx、化痰、清热药明显高于张景岳,这表明朱丹溪更擅长xx痰证、郁证、湿热等相关疾病,这与他提出的“湿热为病甚多”的观点相一致;张景岳用补气、xx、温里、利湿药居多,温里药明显高于朱丹溪,这与他注重一身之阳气的观点一致。比较归经及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归经频数可见朱丹溪使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的xx较多,说明他注重祛邪之法,因为腑病多实证;张景岳使用心经、脾经、肾经的药明显高于朱丹溪,说明他注重扶正xx,因为脏病多虚证。对比四性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四性频数可见朱丹溪用寒性药较多;张景岳用热性、平性药明显高于朱丹溪,这符合他们各自的学术观点,朱丹溪提出相火论,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两位医家使用温性药的比例都很高说明他们用药不偏执,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对比五味和每方平均方剂用药五味频数可见朱丹溪用辛味、苦味、咸味药较多,这与朱丹溪所处时代相火病多相关;张景岳甘味药用得最多,这与他注重阴阳互根、精气互生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朱丹溪用药偏于清热、化痰、寒性药的使用,这与当时朱丹溪纠正《局方》盛行,医者滥用辛热燥烈药造成伤阴局面是相一致的。张景岳用药偏于补气、温里、热性药的使用,这与他鉴于时医之弊,重视对虚、寒之证的辨证施治,在理论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伤寒无补法”、“见血无寒”等偏狭之见,而以温补之法获得显效,从而便以善用温补见称于世。虽然朱丹溪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张景岳倡导阳常不足阴本不足论,但从本文应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研究的结果看,两位医家都是按照当时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的,而非后来许多医家认为的两大对立学术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铭心.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



郑重声明:资讯 【朱丹溪与张景岳临证xx方剂计量学研究_NOTHING TO LOSE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