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卡通?——从卡通到类卡通表现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


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提升引起社会观念、人的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西方文化观念的长驱直入,引起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在艺术领域里不断受到冲击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八五思潮以来的政治波普、新生代、艳俗艺术……,直到出现卡通艺术。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破土发芽的“卡通一代”开始,到新世纪的新“卡通一代”茁壮成长的时间段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卡通艺术潮流,卡通一代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的商业消费文化、电子网络文化、卡通动漫文化等现实社会的资源统统吸收到艺术里面来。卡通艺术不止是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观察判断世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运用表现、再现、虚拟、批判等表现形式与手法,来表达艺术观念的内涵。引起了艺术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xx。有理论家认为卡通艺术的出现是八五思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大转型,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




  从2000年以来,四川美院出现一批“70后”、“80后”的年轻艺术家,运用卡通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图式和风格。卡通艺术创作群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通常以卡通文化、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等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时尚化或现实虚拟化,由此带来的奇幻世界而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年轻艺术家把自己的群体作为xx和研究的对象,爆料其生存状态。以独立特行的艺术方式和艺术形象,卡通艺术以突出的商业性、虚拟性、电子性、未来性、新人类与后人类特征,xx当代人麻木的神经,使作品具有的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价值,与前后左右的艺术形象拉开了距离,创造了很多时代的标志与符号,使作品从当下现实的层面进入到更多的层面里。这无疑是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审美经验。




  怎样认识卡通艺术?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正如卡通艺术自身发展到了今天,出现“集体无意识”与 “集体意识”两个不同结果的问题一样。这里有持肯定的批评家,王林先生认为:“‘卡通一代’的意义在于它标示了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自我认知方式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只能在生活中凝视生活,并以存在的权利去揭示植入我们肌体和精神的问题。“卡通一代”即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卡通追问卡通。重要的不在于他们大肆弘扬卡通形象而显得与众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创作揭示了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人类将重新认识自我。”[1]




  杨小彦先生指出:“今天中国的物欲,早就超越了自我范畴,而成长为一种精神现象。…… ‘卡通一代’呈现的就是这一精神现象。”易英先生指出:“卡通风格虽然在西方当代艺术中也有所反映,但在中国的青年人那儿,则xx是从自身的经验中产生的,西方没有现成的样式参照。”[2]对卡通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也不少,其中一种看法是评论卡通艺术的价值:“‘卡通一代’只是用了直接呈现的方式表现社会表象,卡通是没有精神性的,对社会做一种表面化的呈现,只是一种庸俗的社会学。”[3]“所谓的“新卡通”并没有提供给中国当代艺术一丝新鲜而有价值的东西,在绘画风格上只不过是卡通动漫的翻版,一些造型上的创新也只能被视为一种卡通造型创意。不过在创意上,‘新卡通’却没有超过它们在图像软件界面上的同类,相反,‘新卡通’们一直对流行文化中的卡通、动漫、电玩的视觉设计亦步亦趋,而自身没有提供丝毫的文化价值。在视觉层面上,“新卡通”极其平庸,在观念意义上,它则是虚假而无聊的。”[4]




  卡通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我想首先要说的是:卡通艺术产生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并能蓬勃发展到今天,她首先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说明卡通艺术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卡通一代’终于成为生活用语和生活焦点,当然会引起艺术家和老百姓们的xx和议论,这比起艺术更为重要,说明它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层面,而进入了当代社会生活领域。这不就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目标吗?”[5]从持否定的批评家发言所指,是不是有他们说的那些现象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当大家都来玩卡通,玩得深的深来浅的浅,良莠不分的情况总是正常的吧。




  曾几何时,川美的“卡通”成风,这其中有大家不期而遇的共同喜好,也有自然而然的市场原因,一些画廊为经济着想,一些学生需要钱来助学,什么画好卖就画什么吧!但我认为,要玩好卡通得看怎么个玩法,弄不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那是可能的。万事开头难,但是越到后面也可能越难,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玩过了!任何事物都逃不脱盛极而衰的周期,我想,卡通艺术也不会例外吧。从这个观点的角度来想象,批评界就大可不必担心了。艺术史总是会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让有价值的的东西得以沉淀。大家都来画卡通,大家都来看卡通,如果没有新东西,没有那一点点动人心弦的东西,看厌了自然就会审美疲劳,自然就会被人遗忘。能留在艺术史上的东西必然是让人百看不厌的东西,对于卡通艺术的优劣高下,我想大家自会甄别,但要预测卡通艺术的未来,那却不是人人都看到的。












  中国卡通艺术的由来




  在我们的时代,随着卡通艺术与其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关系与日俱增,我们的生活更多地消费着卡通艺术比如象迪斯尼动画和日本卡通图形之类读物与动画影视资源。形成庞大的电子网络化、玩偶卡通化、人生平面化的卡通文化,以卡通文化为代表的卡通艺术应运而生。


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受卡通艺术的思维与造型的影响,那时的画面出现了生活在商业社会的新人物角色,出现了电子游戏、言情卡通片、洋快餐、流行偶像等新时代符号。随之大脸画也粉墨登场了,这实属时代和环境的产物。那时的大脸画多为光头、有怒吼、调侃、自嘲与玩世不恭等,但都是比较接近真实的人的形象,来表达现代人的失意、困惑、躁动等情绪,卡通艺术把注意力对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有意识地直面现实社会的敏感部位。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和放大的人物表情,还有反复出现的“复制”形象广告般的让世界认识了他们。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市场之初的确是有成效的---类似于卡通纯艺术的“雏形”。




  卡通文化在中国是70年代以后普及的概念,在80后一代人那里繁荣,到了90后那里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

  但越是偏后期出现的卡通越是60年代以上的出生的人不易理解的,因为在中国的60年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出现卡通一词,只有连环画、漫画,还有就是短片动画,内容多为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之类,表现上多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手法。 面向的人群基本是青少年以下人群,所以在大多数这个年代的人的心目中这个领域随着他们青少年的结束也一并结束了 。之后,因为外来“卡通”力量的补充,使这个原本受众面较小的领域活力增强了,本该"断奶"的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又找到了很多可以继续吸引他们的漫画故事,它们中有大量来自日本的漫画书和美国的连载插图故事,而这些漫画更长更丰富,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电影片段感,再也不局限为儿童读物或教育宣传,而是能吸引祝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故事,既有幽默搞笑、青春浪漫也有英雄超人,卡通的寿命延长了。




  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随着美 、日的动漫产业化的形成,卡通的家族不断壮大,在中国这个动漫消费国里,卡通也已经不只是小朋友的专利了,甚至在有的动漫里充满了***与暴力,但它们没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因为当年看小人书的孩子早已看着卡通漫画故事成年,而这些卡通显然跟着他们一起“成年”了,他们早已不是只为小孩准备的了。




  所以,80后艺术家则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走到这一步,把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尽情地进行理想化虚拟化的变形,其中大头小身子的造型更突出。时称“大头娃娃”,对此王璜生先生指出,“卡通”在艺术家心中,象征着童心,以童心来窥视和表现这个世界,象征着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大头娃娃也正是一种带着童心的反抗,这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艺术的经典形象之一。”[6]他们从小受到的动漫美学影响,这一点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打扮和玩法上也有明显体现,比如极度自恋和COSPLAY,作品更加自由自在、天马行空。




  每一代艺术家创作的种子都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埋下的,“8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日趋多元。艺术家作品中的卡通元素运用则更加自由和纯粹,因为他们离苦难的历史更远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数字化。很多卡通元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在作品中描写生活,表达思维概念时可以自然被流露出来。成长于中国发展跨度{zd0}时期的新一代,看到的是飞速的发展,从无到有,内心的容量是极大的,他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朝气蓬勃,壮志豪言,锋芒毕露,特立独行。正如陆蓉之所言:“动漫美学的艺术是一种记录我们在虚拟实境中所创造第三人生的艺术,也同时是存在于所有电子媒体和数字世界的第四度空间”“80后”卡通一代更国际化,接受经济时代的熏陶,他们更敏锐和更加多元化。




  在社会平稳发展下,自然,到后来动漫卡通已经成为80、90后一代的大环境了,卡通在这里变成如此的正常环境,这一代人当然也就可以耳濡目染了。这时的卡通已经xx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和大脑,不再只是对卡通形象的应用,已经不是艺术的边缘了,而是向美学范畴的提升了。







穆磊油画作品




带卡通感的艺术不等于卡通




  带卡通感的艺术不等于卡通,它只是艺术选材的时代特征,这类艺术作品的实质是表现在动漫产业影响下长大的一代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它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也是反应在这个大环境下长大的一代的的生活,思维。从宏观看,艺术史也是人类发展史,从远古壁画记录狩猎方式到古典艺术中表达对宗教神灵的崇拜,文艺复兴中表现的对科学的渴求到近代各类画派对自由度的探求,艺术不但记录了那个时期人的着装,生活,与事件,更记录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以及产生。这些的大环境。人类似乎对某些审美标准有着天生的共性,但有这个倾向的不一定就是卡通。这是我的理解,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我在作画时的具有真凭实据的感受。在旁人看来,这个说法也许不着边际,我只有自诩为狭义吧。但从客观上讲,卡通是我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非常大的事情了,卡通艺术与现实生活非常密切,具有很是宽广的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陆蓉之的“动漫美学”的 概念把艺术、时尚、设计、服装、建筑,甚至连诗歌小说、太空飞船都收归过来。[7]她的理由就是:只要有动漫趣味就行。据她说是基于一种策略,看起来当然这是建立在宽泛的广义上啦!










图2-1 符合卡通美学审美的古代东方青龙青铜器




  对目前中国“卡通一代”影响{zd0}的是日本和美国的卡通。相对10年前或更早的中国来说,里面有很多内容是“不健康”的,除此之外它们还带有严重的商业色彩,它们不够纯净,也不崇高,是师长封杀的对象,迷恋漫画的少年带有不良色彩,而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是在正统教育和外来卡漫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一方面是传统文学,一方面是荒诞图说;一方面是上代人的痛苦经验与爱国主义教育,来自现实环境的局;一方面是对漫画中那个xx不一样的世界的向往,这两个方面在青春期的心理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这一段在70后艺术家作品中有清晰的体现,那就是被叫做“青春残酷”的情绪----传统文人似的不得志,对社会的惆怅感慨,又表现为不在乎无所谓地去探索自由度。从作品的精神内涵演化到图式,其路径是需要才情方能寻求得到的。70后艺术家、特别是后来的80后年青艺术家,生活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由于信息爆炸,这些更年轻的人直面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质的人生,他们更多地从个人生存体验来判断价值。所以他们时凭着艺术的直觉走路,有时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找得好苦哇!有时是“一个不留神”,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事后往往也讲不清受了某某某的影响,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在客观上抵御了卡通风格式的东西,让自我精神呼之欲出,就实现了心目中的世界,是xx有可能的。







陈可油画作品




“边缘”的卡通也是一种智慧




  因为中国发展太快,起点低,加上发达国家的影响和拖动,经济发展和思维开放所需的时间被大大的压缩了,在短期内表现为时代错层感,代沟加大了。5岁的差距可以让不同代人的话题很不同。何况是10年20 年或更多的差距.然而,评论家们偏偏都比较资深,展览评委们也大多是元老级。他们很可能xx没有受到或者很少受到卡通文化影响,看到的卡通只是一种表面形象一个肤浅东西,而不是一种新文化现象,更不是一个特殊世界。对新一代艺术表现的价值观更是不认同的,对动漫美学审美情趣也很难接受。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逐步用年轻、时尚、新奇、实用等观念洗刷着中国长期以来的审美标准和视觉经验。目前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正感受着文化形态上的新体验,大信息量的获取与输出,新技术的复制、连接与更替,图像的转换,年轻的力量正娴熟地消解着中国艺术原先的身份和言论。


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对新事物抱怀疑态度---这是人的本能,旧事物必定压制新事物,新事物必定想要xx旧事物获得生存权,这也是马哲学说之一。卡通美学在中国不但是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新生事物,也不与老式学院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况且,代表卡通一代的新艺术家刚好与事业壮年期的批评家和大艺术家是师徒或长幼关系,在长幼关系分化明显的中国,这种冲突表现得更加直白。




  “卡通”只是一种载体,一种特定时期的艺术概念,与其他的艺术概念或表达方式一样,“卡通”有做得优秀的也有做得一般般的,作品有好的也有差的,有倾心之作也有投机取巧的,甚至是俗不可耐的糟糕的东西。但却不能因此一棍子xx一群人,否认一切具有“卡通”倾向的艺术。这些年的确有一些优秀卡通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成为纪录新时代的印记与符号。这与迎合市场而借鉴“卡通”图像的做法{jd1}不能混为一谈,艺术创作是多元的。




  毕竟,卡通也是一种智慧,也是提炼和创造的结果。我始终认为: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一种卡通精神或是审美意识!而不是一种临摹照抄、复制生产的赝品。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模仿




  GOOGLE一下,很容易发现有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品与西方雷同,很多知名作品有模仿的痕迹,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确实通过自己的作品说出了代表性的问题,作品就成立,在特定的时期和局限下,他们算是帮国内观众开阔了眼界,因为不是每个国外优秀作品都能被我们认知,且当是“拿来主义”了,不过是少了些过程的体验和蜕变的痛苦,只要它还是有价值。




  但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目前遭遇的所谓原创的瓶颈,其实是在艺术语言的突破方面,说到底是缺少原创精神!中国的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都少有积极原创的概念,也没有保护原创的概念,反而也许批评家比艺术家更喜欢谈论所谓的原创,但我觉得艺术家在原创这个问题上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应该得到批评家的充分理解,因为中国自古似乎有临摹的传统。我们从小就知道学书法要临摹字帖,学中国画要临摹画谱、经典名画,可以足不出户的画遍天下山水,没见过老虎的毛但也一样跟着画老虎,从小学的美术教育里不难找到多种范本,也许,这种方法论能在短期达到一定效果,但可能失去了的是更重要的思维活力。所以,常常一些类似的展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特别是有些现代人画的水墨画,让人说不出与明清时代作品的区别了,更不用说时代感、地域性和作者的个性。这种情况在广告设计界里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把国际xxxxLOGO东拼西凑一下,放在“山寨”版商品上面四处招摇,以图获得更多的利益。




  同样的情况当然也会出现在当代艺术。现在,比较好一点的高级的模仿是模仿方法论,比较低级的模仿是模仿已经风格化了的图像----找个范本小变一下,换个背景、色彩改个零件什么的。所以带有卡通审美情趣的,个性突出,形象强烈的创作在市场经济的蛊惑下当然就成了模仿的{sx}。




泛卡通化 &“盗版文化”




  前几年当代艺术的红火市场让艺术也成为了“山寨”(见图2-2)与“盗版文化”的小白鼠。而这两个名词的发源当然是来自于生产和买卖。我们不难发现,通常被盗版的商品,往往是销路很好的商品。在这一点上,当代艺术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香港的小画廊,轻松发现各种赝品。这些赝品中除了张晓刚,岳敏君等成功艺术家的,仿制最多的就算是有卡通因素的新作品了。这样的“山寨版”对艺术品的仿制与其说是对艺术家的伤害,不如说是对品牌艺术家的宣传和品牌效应的放大。再说得大范围一点,艺术的仿品的出现,在客观上也起到向广庭大众传播文化的作用,只要是模仿得有水平的画,同样具有欣赏价值并起到提高人们艺术修养作用。使老百姓生活在具有文化氛围环境中,同样从业者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象大家熟知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复制古今中外的油画搞的就很红火,油画除了满足国人的需要,还走俏欧美多个国家。还有河南省王公庄出了个“中国画虎{dy}村……成了文化产业甚至是有品牌的文化产业。对于原版作者,这时的模仿成了很有说服力的宣传,反而可以看作是百姓对此的一种认可,反而可以一笑了之。----常有遍布各地的朋友惊喜地发现我的“盗版”向我“贺喜”的事情发生。可是, 在市场好的时候,798也成为了类似的出口生产基地去迎合“内需”。许多所谓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原版”,这些人并没有太多的独创性,或者是找得到出处的人家的画面的一个改版。




 




图2-2挂有“山寨版”作品的画廊




  这几年画“卡通娃娃”的人已到了泛滥的地步,而有部分画廊明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抓住市场热的机会,取市场之巧,投市场之好,只要看着像点的都来者不拒,自然很多生命力缺乏的作品也大量充斥。如果是{dy}个画“卡通娃娃”的人是一种艺术图式的原创,如果发生在后面的跟进者没有个人图式、个人做派的话就难逃抄袭之嫌,艺术因真诚动人,投机性的巧取豪夺带来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本该充满创意和活力的群体,却因种种原因使思维与想象力枯竭,这样的事实就的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

  




 




郑重声明:资讯 【不是卡通?——从卡通到类卡通表现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