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作法”和“代田法_金童口鸟的空间_百度空间

抗旱栽培垄作法代田法

垄作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当时世界上{zxj}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它是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一般高地都比较旱,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上,叫做下田弃圳。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的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Zpu保山日报网
  代田法。到了汉代,垄作法又发展为更加先进的代田法,这种方法是西汉农业科学家赵过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推广的又一新的耕作技术,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宽深各一尺的,{dy}年把庄稼种在里,随着作物的生长,不断将两边垄上的土铲下来为作物壅根;第二年在原来是垄的地方开沟,依法种植。实践证明这种耕作方法也有很好的抗旱效果。

赵过在农事方面所作的贡献有三项,一是推广代田法代替过去的缦田法,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二是发明了以牛力和人力相结合的犁耕方法耦犁代替过去普遍使用的人力耕作方法,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三是发明了下种用的机械耧车,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缦田法也叫畎亩法,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法,据说周朝王室的祖先后稷在夏朝做农官的时候就已经实行畎田了。所谓是指田间较低的可耕种部分,就是分隔畎的田间高地,也叫做。缦田法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它没有田亩轮种轮休的概念,因此田地的肥力用尽以后,就要休耕一段时期,让农田休息以任其长满野草(称为莱田),或者种植五谷杂蔬,以调节地力。肥沃的上等田需要莱田一年,中等田需两年,贫瘠的下等田则要三年才能恢复肥力。这样的耕作方法使得土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处于不适合耕作粮食的状态,无疑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就在这种情况下,赵过吸取了前辈老农的经验发明了代田法,并在逐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赵过代田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亩三甽,岁代处就是。也就是说,将一亩田按每一步分为三畎,三畎之间有两垄,再加上步边上的一条垄,就有三条垄和三畎对应(汉朝的田制,一亩田如果按直测,就是横一步,纵二百四十步;如果按方测,横十五步,纵十六步;这两种算法得到的数字,都是每亩合二百四十平方步。每一步的长度是六尺)。代田法规定每一畎的宽度是一尺,按一步六尺计算,每条垄恰好也是宽一尺;畎的深度则是一尺。由于北方黄河流域是旱作区,雨水较少,而且春天常有大风,因此播种的时候种子撒在畎里,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有利于禾苗生长;垄则处于休息状态,任其自生野草培养肥力。到了中耕除草的时候,谷苗已生出三片以上的叶片,这时稍稍把垄上的杂草锄除一次,把垄上养过杂草带有肥力的土壤铲下培到畎里谷苗的覆土之上,一方面既可以以肥沃的垄土壮苗,又可使谷苗的根基附着在厚土之上更加牢固,能抵御北方春夏季节常见的大风。以后每除一次草就把垄土铲下培苗一次,到了盛夏时节,垄土已经铲平,而畎里的谷苗因为不断地培土,已经变得根深苗壮,能抵抗大风和干旱了。到了收获的季节,因为垄土不断被铲下堆积到畎里,因而畎变为垄,而垄则变成了畎,到了下一年的时候就可以在原来是垄的畎里下种,而已经耕作过的畎在这一年则作为垄休息长草养肥。每亩田的三畎三垄就这样按照耕种和休养依次进行的顺序每年换位,每三年循环一轮;因为是每年畎和垄的位置互相代换,所以名为代田法
  实行代田法的时候,虽然每年只有一半的土地在进行耕种,但省却了莱田的时间,而且休息的那部分土地仍然可以为耕作的土地提供肥料,因而实际上提高了农田的使用效率和单位产量。再加上赵过发明推广了效率更高的耕作方法耦犁和下种器械耧车,使得生产效率更加提高。
  代田法之外,赵过又推广使用耦犁的耕作新技术。据说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牛耕,比较可信的说法最迟至春秋时代也已经有牛耕出现。但由于驾驭耕牛的方法还很不成熟,因此一直到战国时代铁器普及以前都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到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牛耕仍xx于富户人家,一般普通农户则使用木制或铁制的耒耜进行耕作。赵过发明的耦犁方法,是采用二牛二犁三人的操作方式进行犁耕:二牛分别挽二犁,二人各扶一犁在牛后操纵犁土的方向和深度,另一人在前牵引二牛前进(另一种说法是二牛共挽一犁,前面二人各牵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由于牛力比人力大得多,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土地犁得很深很松,更有利于后期的耕作。到了东汉的时候,赵过的耦犁法推广到了辽东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云南省宁蒗县仍然可以看到当地的纳西族老乡采用这种二牛三人式的耦犁方法进行耕作:耕地时一人在前牵引合了犋的两头耕牛,一人在后面扶犁,中间一人压犁辕以掌握耕地的深度。二牛三人的耦犁方式反映了牛耕发展初期的情况,当时驾驭耕牛的技术仍然不够成熟,犁具的结构和功能也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牛耕技术在耦犁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到几十年以后的西汉晚期,伴随着更先进的犁具的产生,终于出现了一人一牛的独犁耕作方式。
  赵过在改进犁耕的同时,还改进了下种的机械耧车。在赵过以前,农民下种使用的是独脚耧或者二脚耧。独脚耧的起源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在铁器得到普遍应用的战国时代;到了西汉初年,独脚耧和二脚耧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它们的生产效率不高。赵过在这两种耧的基础上发明了三脚耧,也就是所谓的耧车
    赵过在推行这三大措施的过程中,事先制定了十分周密的计划,谨慎地逐级向下推广。为了检验新的耕作方法的效果,他首先在武帝的离宫(正式宫室之外别筑的宫室)中进行试验,在外墙和内墙之间的空地上开辟了两块田,在其中一块田上教守卫离宫的兵卒用新法耕种,另一块田用旧法耕作进行对照,结果新法耕作田课得的谷物比旁边的对照田每亩多收一斛以上。
  试种成功后,赵过就派人把新的耕作方法传授给太常及三辅地区的官员,由汉武帝下令给大农(也就是大司农),选择手巧的工匠奴婢制作赵过设计的耕田器械。各地二千石的长官(郡守及各诸侯国的相国一级的官员)派遣令长(即县的长官。汉制万户以上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县长,合称令长)、三老(汉代县、乡掌民众教化的官员)、力田(掌劝课农事的乡官)及里中善于耕作的父老到京师来,授给田器,学习耕作、养苗的新方法。然后下令在命家(有爵位的人家,即受爵位在{zd1}一级爵公士以上的家庭)的田亩及三辅地区的公田上用新法耕种,又将新法传授到边郡及居延城地区。因此后来边城各地、河东郡、弘农郡、三辅地区及太常隶下的关中富户都使用代田法及新的耕作技术、器具,花费的人力比以前少,得到的谷物却比以前多。
  由于新的耕作方法效率大大提高,农民有能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大大增加。按照一井一屋配备十二个农夫耕作的制度,他们可以耕种五顷土地,相当于古代的一千二百亩,平均每个人能耕种古田一百亩(汉代以前的亩是小亩,每亩只有一百步;汉武帝时正式实行大亩,一亩为二百四十步。汉代一顷为一百亩,所以五顷就是古代的一千二百亩。汉代的一亩约合今天的半亩)。而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在赵过以前,农民用耒耕地,所能耕种的土地不能超过十亩,一岁的收入不过四十石。因此仅从耕种的面积来看,新的耕种方法已经将效率提高到了原来的十倍。采用耦犁方法后,一年的收入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也就是比没有采用代田法的缦田(里面不分垄和畎的田亩)每亩多收一斛以上,如果是土质条件更好的肥田,收获还要成倍增加。
  在推广耦犁法的过程中,赵过遇到了一些较贫苦的农民缺少耕牛,无法深耕的情况。这时有一个平都县(在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南)的县令叫做的,教给赵过一种以人力挽犁的方法。赵过就把光推荐给汉武帝,请求汉武帝任命光做自己的助手——搜粟都尉丞(是正式长官的属官和辅佐,象县令下面也有县丞),教农民们用换工协作的方法用这种人力犁进行耕种。采用人力犁的时候,如果参与挽犁的人多,每天能耕三十亩土地,人数少的也能耕十三亩,因此开垦荒地的面积大大增加。
 



郑重声明:资讯 【垄作法”和“代田法_金童口鸟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