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插队---§12-2(原创小说连载)_永恒的话题_新浪博客

——当晚,四人在玉环大酒店一侧的宾馆开了两间标准间。旅途劳顿,刘冬青洗澡后倒头便睡,就连后来电话响,都是温佩良接的,懵胧中好象听见老温说:“什么特殊服务,我们不需要!”

这{yt},正好是刘冬青47周岁生日。

 

 

玉环的查厂长果然把两台车床赶了出来。刘冬青到达厂里时,查厂长正指挥几个技工对车床进行{zh1}的测试。张超和米其荣也在一旁忙乎着,看样子他们已经可以独立操作车床了。

在看了两台数控车床的出厂检验报告后,刘冬青仍和温佩良一起抽查了主轴、导轨和尾架的精度。按照验收计划,两台数控车,一台由张超操作、米其荣辅助,另一台由廖志火操作、徒弟小张辅助,统一编程,采用调质硬度低的工件,每台先车100件。

中午时分,大家停机吃饭。张超明显赶不过廖志火,当廖志火车了二十件时,张超才车十来件。其中张超换刀两次,小廖也换了两次。司建中负责测量。在他的记录上,小廖的尺寸波动也小一些。

刘冬青看重的不是张超而是廖志火的操作结果。他一直在xx着关键尺寸的变化,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在所有的加工中,车外圆时间占大约2/5,在现有的余量下,外圆要分两刀车,才能达到规定精度。这不光是加工耗时问题,还有刀架转换和刀具磨损换刀频率问题。如果仅仅是车轴颈和割槽,事情就会简化多了。刘冬青猛然想起,轴承行业惯用的车前软磨工艺,如果用在F产品上,不就可以做到不在数控车上进行外圆加工了吗?

想到这,刘冬青异常兴奋。但在兴奋之余,他又渐渐冷静下来。对于这种做法,他必须静下心来想一想,要权衡一下利弊。至少在回去之前,不作结论。

下午情况并不乐观,不但张超,连廖志火都无法做到连续车十件以上不换刀。张超急的把车床停掉,一屁股左在板凳上:“这样干下去,{yt}能出几件?”

刘冬青先示意让米其荣顶上去做,然后坐到张超旁边,跟他聊起来。刘冬青知道他在想什么。工人最关心的是他的收入。按照现在的情况,定额至少每个工50件。如果{yt}50件都做不出,那他们一个月连四、五百元都拿不到。同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是问题更大,就算50件,也意味着20台数控车床每天只能出不到1000件,按95%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每月单班不休息也就出两、三万件,两班翻一倍,五万多。这还只是车坯,离成品还有好多到重要工序,能通过成品检验的顶多四万。而F产品计划会逐渐增加到每年几百万,难道要弄几百台数控车,上千名工人来做这产品?想到这,刘冬青暗下决心,一定要攻下效率这道难关。

当廖志火也坐到板凳上时,刘冬青感到有必要让大家放松一下了。他看看表,下午四点不到,索性让他们都停下来。大家七嘴八舌,话题多半是换刀。每次换刀,首先是要修磨,其次是对刀和程序修改补偿,然后试车和首检,{zh1}才能正常车。如果遇到运气不好,对刀时撞了车,那就更惨了,有的甚至刀头崩掉,时间、东西损失不说,还闹一肚子气。

小廖说:“应该买机夹刀,我们很多客户使用的就是机夹刀,山德维克的。”

张超不屑地说:“光换成机夹刀就行啦?我又不是没用过。关键是刀磨损太快,太不经用。”

小廖反驳:“用机夹刀至少节省了磨刀对刀时间!”

刘冬青连忙让他们打住:“你们其实说的都对,都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磨刀对刀和频繁换刀的问题。你们看,从上午到现在,做了也有半个班了,两台数控车加起来共做46件。正常车每件加上下工件时间就算3分钟,每人也就用了一个多小时,其余70%时间都不是正常加工。你们想想,至少要把刀具影响的时间降到30%才对啊!”

温佩良笑笑,用有点嘶哑的嗓音说:“其实你们提到的问题,刘工都在考虑之中了,公司也花了一笔钱正在订购刀具,等到回去时,刀具也差不多到了。”

但温佩良并不了解刘冬青的真实想法,而刘冬青此时也不便多解释。总算经过这么一番议论,众人情绪有所好转。司建中的一句话把大家更逗乐了:“幸亏你们刀不好用,不然我今天测量就惨了,老温你说对吧?”

刘冬青趁机说:“今天不管怎样,大家都辛苦了,晚上我请客,大家放松一下,休息好,明天我们接着干。明天一早把房间退掉,无论如何,明天都要结束工艺验收,连夜赶回去!”

小廖说:“你请客那可不行,查厂长可是让我好好接待你们的,今晚还是我请吧!”

两人客气一番,{zh1}刘冬青只好客随主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二次插队---§12-2(原创小说连载)_永恒的话题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