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工老谢“结缘”菩提

   

 

 

老谢与他培育的菩提树。

 

文并摄/闫文亮
    老谢名叫谢桐森,正式工作是爱尔兰使馆的花工。不过让老谢出名的是他的“业余”工作——除了培育了十数种花型不一的朱顶红,老谢还因为成功培育了菩提树而在圈内小有名气。如今,老谢的{zd0}愿望是制作一本菩提纱的《般若波罗蜜心经》,“范本”就是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的那一本。


    “在北京扦插菩提树成活的,我应该是{dy}个。”


    关于菩提树,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六祖慧能的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很多人还据此认为,菩提树只存在于佛教传说。事实上,菩提树在东南亚非常普遍。
    菩提树叶叶面光滑,不易落尘。传说中释迦牟尼在树下悟道,此树因此以梵语“bodhi(觉悟)”得名。由于气候差异较大,菩提树在北京并不多见。日前,在位于东五环附近的百花兴隆花卉市场中,记者见到了谢桐森和他的两棵菩提树。老谢不无得意地说,这两棵树名为“金星背叶普提树”,正是释伽牟尼当年得道于其下的那株菩提树的后代。
    说起来也算机缘巧合。1995年,有朋友去印度旅游,来到这株菩提树下便不愿离去,后来求得一段长50厘米的树枝带回北京。这段树枝辗转来到老谢的师傅手中,师傅又将其郑重托付给老谢,嘱咐他将其扦插成活。这是老谢{dy}次接触菩提树,不止手头没有任何资料,甚至连其所属科种都一无所知。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查资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老谢把菩提枝截成三段,种在三种不同的培养土中,分别是草炭土、素沙和蛭石,并将其放置在不同的日照环境下。没过多久,种在草炭土和素沙中的两段树枝先后枯死了,据老谢分析,这两种土壤中含菌量较高,这可能是菩提枝未能成活的主要原因。
    仅剩的那段树枝种在蛭石中。老谢告诉记者,蛭石是云母经上千度高温处理后形成,相对来说,xx含量比其他土壤要少得多;此外,蛭石在高温处理后的体积比原来增大数十倍,所以储水能力极强。正是这两个特点使得种在蛭石中的这段菩提枝最终成活,两个月后,菩提枝顶端冒出一个小芽,老谢的{dy}个试验圆满完成。
    近些年来,老谢扦插菩提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平时修剪下来的枝条,老谢顺手就将其插到花盆中。由于菩提枝断裂处会流出类似橡胶的白浆,很容易堵塞气孔,老谢想出了用纸灰吸收白浆的办法,既成功解决了堵塞气孔的问题,纸灰中的钾还可以促进枝条生根,成活率达到50%以上。
    虽然北京其他地方现在也有一些菩提树,但都是整棵迁来的。老谢得意地说:“在北京扦插菩提树成功的,我应该是{dy}个。”


    “洗”了十多年,“菩提纱”去年才算是洗成功了。


    所谓“金星背叶菩提树”,“背叶”是指其叶脉分布于叶面之上,和其他树叶大不相同;而“金星”指的是叶面上星星点点的气孔,据老谢说,这个特点可不是所有的菩提树都有的。
    最初将菩提枝扦插成活时,老谢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觉得又掌握了一个品种的培育方法,也有点儿成熟感。不过,听师傅说佛教中有将菩提叶“洗”成“菩提纱”,并在其上题字作画的传统,老谢又动起了心思。
    据传,菩提纱画最早创于广州,先将菩提叶叶肉洗去,然后在其网状叶脉上绘画。为了将叶子洗成“菩提纱”,老谢这一折腾就是十多年。
    最初两年得到的菩提叶,洗过以后就像废报纸,叶脉根本挺不起来。老谢琢磨着,可能是种植时缺乏营养,日照时间也不够。再以后,老谢有意识地给菩提树增加酸性肥料,再多加氮肥促进其生叶,多加钾肥增加叶脉的支撑作用。“农村的麦子直不起来了,打点儿钾肥,马上就长直了。”
    根据古籍记载,传统的菩提纱制作工艺要将菩提叶放在“寒泉”中冲刷数十天,将叶绿素和叶肉全部洗掉。然而北京并没有所谓“寒泉”,老谢只好自己边试验边总结。
    尽管有身为生物老师的爱人相助,老谢“洗纱”的试验还是经历了十多年的曲折,直到去年才算掌握了“完善”的技术流程——先将菩提叶用水煮过,再将煮叶子的水放在长颈容器中,将上、下两段弃之不用,只取中间一段用来泡叶子,“上层水有杂质,下层水有沉淀,只有中间一段是{zh0}的”。泡过30天后,叶面上的叶绿素变成棕红色慢慢脱落,此时再用纯净水进行冲洗,使叶肉也逐渐脱落。“这个过程都是纯物理的,没有增加任何化学成分。”
    在老谢的办公室里,用菩提纱加工而成的成品有四条屏、斗方、扇叶、水晶摆件等十多种。其中一组四条屏的《般若波罗蜜心经》更是引人注目,蓝底的宣纸上,草书而就的经文金光灿灿,一枚叶脉分明的菩提纱则为其增添了几分圣洁。老谢说,因为菩提纱制作不易且价值不菲,没人敢接装裱的活儿,自己只好和朋友一起研究“洗面筋”的工艺,光是这一项技术就研究了好几个月。


    做一本“菩提纱心经”大约要十年,我的愿望是送一本给中国佛学院。


    也许是因为菩提树而接触了不少佛家理论,老谢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结缘”。老谢告诉记者,自己培育菩提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有时会有人找上门来求一枚菩提叶,祈求吉祥安康。对这样的要求,老谢通常都不会拒绝,但得等到叶子自然脱落才行。“有的树的叶子是一下落光,比如说杨树。而菩提树的叶子是一片片脱落,从靠近枝干的地方开始掉,{zh1}才是枝头的。”“如果有人正好遇到菩提树落叶,这就是一种缘分。”老谢说。“菩提叶的形状是一个心形,就是告诉人要用真心待人。我把叶子送给别人,其实也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五年前,《北京晚报》曾经报道过老谢培育菩提树一事。稿件刊发后,几位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老谢,告诉他关于菩提纱的另一项用途:抄写经书。乾隆皇帝当年有一本珍爱的《般若波罗蜜心经》,正是用菩提纱制成。这本长不足半尺的小书共用了1000片菩提叶,是用菩提纱拼出格线,然而在其上书写而成。如今,这本菩提纱心经在故宫博物院珍藏,老谢指着照片上略略泛红的纸面说,时间长了,菩提纱就会变成这个颜色。
    自从知道有这样一本心经,制作同样的一本心经就成为老谢的下一个目标。老谢说,争取在十年之内完成这个目标。老谢的愿望是,争取在10年之内做出来几本菩提纱心经,然后从中选一本{zh0}的送给中国佛学院。《般若波罗蜜心经》共260字,据老谢介绍,乾隆的这本菩提纱心经共有七页,其中每页分成横七条、竖四条,用菩提纱裁成细条粘贴而成。老谢表示,从菩提树种植、菩提叶洗纱,再到菩提纱装裱,在技术上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收集菩提叶这事急不了,得一年一年来。
    老谢的两棵菩提树中,大的一棵将近两米高。老谢说,这样一棵树,按十根枝条、每根枝条15—20片叶子计算,每年也就是100多片叶子,而其中最终能制成菩提纱成品的还不到10%。“不做这个,不懂得什么是十年磨一剑。”老谢感慨道。

 

郑重声明:资讯 【花工老谢“结缘”菩提】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