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科的火柴盒(评论: 密涅瓦火柴盒)
2010-05-09 10:05:35   来自: (没有学习或工作的时光真让人难捱)
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密涅瓦火柴盒》是翁伯托·埃科供稿的一份快报专栏的名字,也是一种火柴的名称。很多伟大的人,都有随时记录自己灵感的习惯,比如纪德随身带着笔记,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海明威,不过他只带铅笔,纸通常由酒吧招待提供,再比如,我们历史上的某位诗人也经常带着纸笔到处流浪,有随时记录诗句的习惯。
  
  翁伯托·埃科是个烟鬼,所以他随身携带着一种叫密涅瓦牌子的火柴盒。而这火柴盒,便成了他随时记录灵感和问题的载体[1]。135篇随笔,大多是成文于很多年前,会有人怀疑,现在拿来读是否有些过时?但我们常知道这样一句话:太阳底下无新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经历的诸多事情,不过是我们历史上的又一次重演。董桥的随笔清新甜腻,确实很雅致,但读多了,可能会像吃甜食,腻得慌,这时候,换来埃科这老头子幽默讽刺、尖诮辛辣的随笔,仿佛喝了一壶上好的浓茶,那些块结的甜腻都烟消云散了。
  
  写专栏文章,要点在于时鲜、犀利、独特、精悍。这些,埃科这老头都做的很出色。我们的很多专栏作家,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跟随别人的观点和意见,附着自己的臆解,读起来实在败味。埃科一以贯之的怀疑和质疑的精神,使得他的文字读起来,铿锵有力,真实鲜辣。
  
  这本书的封底有一段埃科自己的话:“我年轻的时候,听一位教授讲:‘人生来都只有一种想法,终其一生不过是不断丰富它。’我当时觉得:‘一辈子只围绕着一个念头转?这未免也太反动了!’五十岁的时候,我明白他是对的,我这一辈子都在追随一个想法,问题是我从来不知道是哪个?”这是埃科思考的源动力,那种怀疑之怀疑的精神,才能让他在如此高龄保持积极的、锐利的思维强度和深度,才能写出那些穿越时间、跨越国度都不会过时的文字来。
  
  一、
  
  ◎政治|正确还是政治|狭隘
  
  过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的趋势和观点,俨然在我们的身板潜伏很久了。埃科在这篇里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吸烟的教授在课余时间,常常和同样有吸烟习惯的学生凑在一起吞云吐雾。这时候,就有学生投诉教师,称他们由于经常和吸烟的同学一起聊天,建立起一种比其他同学更加亲密的关系,从而损害了不吸烟同学的利益,从而破坏了”公平原则“。
  
  这让我想起所谓个人权益与大局观的讨论。当下时常有讨论我们的国家没有尊重个人权益,个人利益时常被集体或大众的利益取代的现象。这种问题古已有之,我们并非可以回避。但有时候,过分强调个人权益的背后,是隐藏着狭隘主义和私利至上的可能。记得有一回看到央视2套一堆专家讨论男女的退休年龄是否应该一致的问题。支持年龄线一致的一位女士不断的强调如果设定不同的年龄线,是明显的歧视女性,不尊重女性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狭隘主义。我们的社会,已经在女性地位的提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同样要认识或承认,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本质的差别。设定男女退休年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男性的体力强于女性,或者工种、工作场合、工作性质的差异。这种一味强调男女一致的观点,正是过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的具体体现。
  
  二、
  读埃科老头的书真是种愉快的经历,常常是每读两三页,就会击节叫好,折一下书页。很多观点,都能直抵人心与事情的本质,叫人拨开重重迷雾,探究本源。
  
  ◎我的墨索里尼颂
  
  我的墨索里尼颂里,埃科在开头给出一段文字。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个年代里,很多年轻的、幼稚的孩子做出了不可饶恕的行为,也脱口而出许许多多不堪入耳的言辞。埃科开头给出的这段蛊惑人心的文字,是他8岁或10岁时所写。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写出那样煽动的、决裂的口号文章。我想,我们应该思索这是为何。
  
  小孩子写这样的文章,动机无非是一种天性中的狡黠。他们通过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即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获得周围的赞赏和社会的普遍承认。由此,我想到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身边的子侄们,从小生活在没有约束、没有规矩和原则的环境里。隔代的溺爱,更容易造成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矛盾。孩子们有样学样,也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但坏习惯的沾染却极易形成。一个8岁的孩子都可以写出那样的文字,由此我们应该警惕,孩子们从极小的时候起,就能够凭借本性感知这个社会和世界的种种原则和规律。千万不可以孩子太小为借口,而放纵他们坏习惯的养成。
  
  ◎科拉多*当今国情
  
  埃科在文中所提的科拉多是意大利的主持人。科拉多主持的《斗牛士》节目,据报纸统计显示,此节目观众已逾700百万之众。埃科在文中试图解释为何一个年纪一大把的主持人能让这个形式老套的节目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提及电视节目,我们不能不忽略我们身边层出不穷的各种娱乐或访谈类节目。这类节目中的绝大多数有几个特点:一是主持人的矫揉造作愈加明显;二是参赛者的滑稽可笑;三是节目内容设置的愚蠢无聊。即使是这样,仍旧有很多人愿意在舞台上、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和丑陋,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博得所谓的知名度。即使是这样,各大电视台仍旧愿意不断的投入资金开设这类节目,邀请所谓的知名人士当嘉宾,在台上演绎早已编纂好的剧本。
  
  埃科在文中提到了三种相互冲突的情感:
  
  “对于那些遭受大众嘲笑的可怜表演者的怜悯;对于表演者命运的虐待狂心理----只不过当年的角斗士是被逼无奈,而如今的表演者却是自愿献丑的;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于表演者的嫉妒,因为他们不知羞耻地选择了被人讥笑,以求能在公众面前展示自我,以一种奇特和残酷的方式获得大众认同。”
  
  每个人都从心底里渴望被人认同和接受,但采取的方式却不同。有些人寻求外在的证明,比如金钱、地位;有些人寻求内心的满足,比如简单的快乐、平凡的幸福。大多数老百姓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了解并熟知,他们渴望一种快速的、爆发式的成名方式,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知名度满足内心渴望被大众认同和追随的英雄情结。
  
  我觉得这种心理的源发是正常亦可以理解的,但选择的方式可能欠妥。暴露自己的可怜与粗陋,以此作为卖点来推销自己,大概只能获得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拿肉麻当有趣、拿愚蠢当笑点的节目,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猎奇的心理及某些人妄图成名获利的愿望。
  
  还有一类节目,类谈话类节目,经常让某些夫妻或者家庭在电视机前谈论夫妻感情不和或者家庭不睦的家长里短。往常,我们都会有一种观念,即家丑不可外扬。这是建立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谚语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罅隙、龌龊、矛盾或冲突,往往是因为一些极细微的琐事。这类情感间的纠葛常是难解且外人无法参与的。俗话说夫妻之间没有隔夜的愁,这种吵吵闹闹也成为感情间的润滑剂,毕竟如果大家都使用冷暴力,就说明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情感纽带都断裂了。
  
  我无法了解这些喜欢在摄像机前讲述自己故事的人,心里所怀何种思考,但既然他们愿意这么干,我们又能指责什么呢?
  
  
郑重声明:资讯 【埃科的火柴盒(评论: 密涅瓦火柴盒)】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