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大器难成“釉里红”

引用 大器难成“釉里红”

2010-05-03 14:49:40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引用


 

   有一句俗语:大器难成。即缘自“釉里红”器皿的加工。古人喜好之朱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红很不同,色泽清雅而略偏橘红色,若是用了大红,就俗了。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也许是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釉里红的成色由氧化铜绘制煅烧而成,氧化铜在摄氏800度以上即会蒸发,但钴蓝成色的温度却高达摄氏1300度;要同时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多少有点侥幸。所以烧制釉里红,从颜料配制和自始至终的制作工序都要十分严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窑报废之可能,我曾闻先辈说过烧制釉里红,十能出一者,可谓佳矣!这是对烧制釉里红难度大的写照。

 

明洪武 釉裏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青花釉里红由于烧制时釉里红发色不如青花发色稳定,所以其本身制作难度较青花大许多,历朝能成功制作出理想釉里红器的并不是很多,而各个时代的釉里红发色特征又都比较明显,所以凭借釉里红发色这一特点,对与釉里红关联器的断代与鉴别都非常有帮助。比如,清乾隆时期釉里红色彩艳丽,并且红色色块不小。估计不仅是以氧化铜作为釉料,此外还有氧化铁红、硒红等矿物颜料作为釉料。洪武时候的釉里红发色很多类似黑色,又称其为釉里黑。

  

明洪武 釉裏紅纏枝牡丹紋軍持,高14cm,口徑2.3cm,足徑7.1cm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釉里红由于在康熙后期已经成功制作,所以

早期釉里红制品有康熙遗风,康熙后期御厂瓷器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瓷器绘画以及釉里红发色等有所变化,多了釉里红发色。因为釉里红的烧造难度较大,发色难以掌握,所以仿造者更加容易露出破绽。

  

   应该说,鉴定青花釉里红的难度暂时还不是很大。评估釉里红产品的标准,主要有两点:其一、同一窑口所产的釉里红成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其二、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具有这两点者佳也,反之为劣、废品。鉴别时还应多注意釉里红的凝聚点和釉里红发色不够xx导致局部发黑。类似的凝聚点在康熙时也有类似特征,但是与乾隆时有些区别。对比《微观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一书仔细研究、观察瓷器上的发色特征,真伪就比较容易鉴别了。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大器难成“釉里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