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有一个名为“希望大地”的展区,在9平方米的范围内,满载着禾叶青青、穗子初成的活体超级水稻,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游客连连称奇。
主持这一展区项目的上海农业科学院专家6日对记者说,中国是稻作古国,又是水稻科技强国,喷香的米饭不仅连通古今,又连接城乡。此次的活体水稻展示,攻克多项科技难题,形成一套独特的技术系统,从中可望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展示农业”,在今后绿色生态社会中拓展现代农业的展示功能。
水稻种在展馆里,不仅一般人闻所未闻,对于上海农科院的专家来说,一开始也觉得“棘手”。项目主持人、上海农科院生态环保所研究员宋祥甫对记者说,水稻在室内展示,是一个“世界难题”。这是因为,水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高温、强光和高湿条件的依赖,而展馆内的温、光、湿三大条件都难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需求。{wy}的办法就是置换,先在世博园区外对水稻进行模块化培育,到可展示的阶段之后再将水稻移至展馆内。
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顾晓君说,要让水稻在室内展示,并且把勃勃生机表现出来,事实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稻展品的模块化培植、专用器皿、反季节和非传统栽培与管理技术以及无机械损伤的专用运输成套设施。此次,科技部专门设立了“水稻养成与展示工艺研究”课题,由上海农科院主持,并组织了中国水稻所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共同攻关。
据介绍,经过专家紧张的工作,现已形成一套水稻室内展示工艺,从馆外水稻展品的养成和全流程安全运输,一直到馆内的快速置换与管理养护。中国馆中活体水稻展示的总面积为9平方米,置换周期为8天,八成以上的稻种是超级水稻品种,主要来自上海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中国水稻所等单位。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中国馆活体水稻展示课题的攻关,“留下了不少东西”,比如水稻种植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边界”条件的把握,将更为精准;在水稻反季节种植的管理方法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而这整套农作物室内展示工艺,通过总结和系统化,有望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展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