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温书功 贾志琼
这是10年前那个人迹罕至的荒山吗? 这是10年前那个石头满坡的穷山吗? 4月7日,记者置身于郏县堂街镇寺后村紫云山千亩核桃园中,看到满山遍野植满了核桃树,棵棵核桃树亭亭玉立、挨挨挤挤,仿佛为突兀的山坡披上了绿色的“嫁衣”。 摸着身边的一棵棵果树,瞅着漫山遍野的果林, 58岁的张俊英眯起眼睛,沉浸在往昔的记忆里—— “难道我连一座荒山也征服不了?” 张俊英有一个幸福而安逸的家。她在禹州市轻工业局工作,后来在禹州市区的繁华地段开了一个家具商场,还有一家大型饭店,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板。 2001年5月,她回到家乡堂街镇寺后村,登上了紫云山,呈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幅荒凉的景象:荒草没过膝盖,千余棵核桃树就像难民营的孩子,无人管理,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山上,树干上爬满了金龟子、长脚象等虫子,看着令人心酸。她不由自主地说:“这里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是种植优质果树的好地方啊。” 于是,这里的一切激起了她创业的热情。 “治山吃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那是2001年6月,和当地签完承包合同后,我不顾天热就领着一帮人上山了。没有水,就到山下一担一担地去挑;没有路,就在荒草丛中开路。我领着招募来的80多个人,揣着干粮,拿着镐锹,在山上搭起帐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山水;累了,就躺在帐篷里打会盹儿。”回忆起当初上山的情景,张俊英开玩笑地说,“自己住在半山腰上常年不下山,都快成野人了!” 80多个人,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除去了地面上的杂草,采用高压喷枪往原有的千余棵病树上打药,并在树根部挖出一尺见方的坑进行施肥。当年初冬,张俊英又拿出15万元积蓄,带着技术员去新疆买回了优质核桃苗。 经过一年日日夜夜的劳作,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山不见了,板结的土地变活了,光秃秃的树枝上发出了新枝嫩芽。2003年,她又多方筹措300多万元资金,新种植核桃树8000余棵,柿树、杏树、栗子树、枣树等树种2000余棵,山坡上开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根据“开垦一片,盘活一片”的原则,张俊英开始着手荒山的复耕工作,在盘活的山地上种植血参。2004年,她组织人用铁锹挖,用耙子筑,修通了从山下到半山腰的盘山路,每隔二三百米就建有一个护林房。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摆脱用水难的困境,2005年,她又在距住地500多米的山上新挖了两眼机井。由于山上作业没法使用机械,她就用手挖,手挖出血了,就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挖下去一点就用石头圈起来,再挖一点再圈起来……9个月后,他们挖了40多米深,终于看到了汩汩冒出的山泉水,当时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以前付出的艰辛,今天终于有了回报” “2008年夏天的一场暴雨,泥石流冲毁了山上的路,路上的黄胶泥粘在鞋上甩都甩不掉,山上断水断电4天,人下不来也上不去,真是很受罪。”回忆起以前的艰辛,张俊英仍是一脸的灿烂。她说:“以前付出的艰辛,今天终于有了回报。” 她种xx亩核桃树后,开始实行林药间作、林下养鸡等生态种植、养殖,取得了亩均收入2000多元的经济效益。如今,上万棵核桃树连成一片,每到农历四五月份,果实都压弯了枝头。这里的核桃大多是早熟丰产型优质品种,个大皮薄,由于阳光充足,采光时间长,比别处大山里的核桃要早熟一到两个多月,成了省内外众多客商的抢手货。 现在,有几十个农民工在她的核桃林做工,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在增加乡亲们收入的同时,她还无偿地把种植核桃树的经验传授给了当地的群众,并免费为他们供应血参种子,200多户村民在自家的核桃林里种上了血参,增加了经济效益,摆脱了贫困的处境。村民们都感激地说:“啥时候我们都不会忘了俊英啊!是俊英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