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之本

 今天看〈杂文报》(2200)期《为什么总是不出杰出人才?》,深有同感,想起二十年前写的〈改革之我见〉中的第五章〈立国之本〉。当年那些问题大部分解决了,却又出了新问题,鄙见仍认为仍是不重视教育的原因,归结为不懂得教育之重要性、迷失方向、为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所害而已。故将〈立国之本〉搜寻出来,献给主管教育及教育工作者。

      

                第五章  立国之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向前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着工农业及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使各行各业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当然,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不仅研究新材料、新工艺、设计制造新设备需要高文化水准的科学技术人员,而且运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来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产品也需要较高文化水准的工人和农民。徒手耕种,能挖坑就行;徒手打铁,会抡垂就行。然而,在现代化生产的流水线上、在电子计算机面前、在用现代农业机械和育种技术耕种时,不识字的壮汉们就无用力之所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高,人均国民生产值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建立在国民具有高文化水准这个基础之上的。具报道,整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文盲加起来才两千万人,只相当于我国文盲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在这些国家里,除智能极其低下的痴呆者外,都受到过较良好的教育。这些国家不但在此基础之上造就了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使其科技进步快、成果转化快,材料、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快,生产力也就提高得快。与此同时,他们还造就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生产大军。这生产大军在就业前一般又都进行过职业培训,故其技能较高,能较快较稳定地掌握和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从事工农业生产,连续不断地、高效率地创造出社会财富。

  我国的情况则不同,人口众多而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我国有两亿三千万的文盲大军,是整个西方世界文盲总数的十倍之多。而且,未划入文盲范围的人们,其多数的文化程度也不甚高,掌握现代技术、从事现代化生产还不能尽人意。建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队伍人数不少,经费不多、待遇偏低、使用欠当,因而专钻不深、水平不高,比美日欧相差一大截子。科技成果转化慢、材料、设备和工艺的更新也慢,稍微先进一些的就得到国外去买,只有极少数的例外。我国劳动生产大军的文化素质偏低,就业前又较少经过认真的技术培训,对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掌握较慢、发挥也不稳定,影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挥它们的效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我国的工农业虽然摊子庞大,但因设备和技术落后及人员素质低下而导至效益低下。其中农业更为突出,至今尚有牛拉人耕、镰刀钉耙等等原始耕作方法,围着老祖宗的坟墓转圈圈,守着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创造的产值不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仅够自家吃喝。

  可见人口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穷与富是与国民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水准的高低又取决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因此,教育事业在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希望获得高速发展的国家都不可以忽视教育。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保住他们的{lx1}地位,其教育经费大都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六左右,是相当充足的,其国民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就相当地高。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在预算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看来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是懂得了只有造就现代化的国民,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队伍,才能拥有现代化的劳动生产大军,才能最终建成现代化的国家这样一个道理。

  未来的世界是高科学、高技术的较量,是劳动生产力水平的较量,谁{zx0}研制出新材料、新工艺,谁{zx0}设计生产出新设备,谁就能生产出{zxj}、最美好、最廉价的产品,创造出比之别人更多的社会财富,他就跑在世界的最前头;谁{zh1}将原始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送进博物馆,谁就摆脱不了贫穷,只能待在世界的尾巴尖上。

  古老的中华有着光辉的古代,但却失去了近代,本可以争得到的现代却也因较多较大的失误而滑脱了。所以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均产值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国防也不够强大,国际威望也不甚高。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再不能失去未来了,我们的国家要强盛,不容许别人再来欺侮我们;我们的人民要富裕,要过上美好的日子。我们必须争得这一切,而且必须从现在开始。

  落后的中国欲想在未来的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首先必须造就高文化素质的、能操纵现代化机器进行高水平生产的全体国民,从中选拔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廉洁奉公的国家管理人才,选择出足够数量的高水准的、能搞{jd0}发明创造的科学技术队伍。这只有实实在在地在国民的教育上花大力气,踏踏实实地普及义务教育,并在此基础之上认认真真地办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才有可能。今天在校的学生和即将入学的幼童是国家未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今天所受到的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进步与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切不可等闲视之。然而,在吃喝上讲究、在断桥毁路上慷慨的不孝的炎黄子孙们在国民教育上却颇显吝啬。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相对很少的教育经费还常常被挪用和被挤占。有人说过,“谁想在不该省钱的地方(指教育)省钱,谁就将失去未来。”这话是很有见地的,值得我们玩味。古老的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上不再被人踩在脚下,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教育着手,在不该省钱的地方下本钱、下功夫、花力气。

  建国初期,由于领导的重视,我国创办了大量的小学和中学,又开展了扫盲识字运动,加之刚解放了的我国人民也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参与,这使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面积的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又创办了相当数量的大专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组建了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更有几支科技队伍还攀登上了世界高峰,在国际舞台上显露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其成绩不可谓不大。惜哉!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未能持久,而被一个接一个的运动给阻断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强力冲击,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又拉大了距离。因为那十年正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世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农村经济的停滞,“再教育”政策的影响,文化革命中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等荒唐的民间观念。改革开放后,文化革命中建立起来的精神楼阁经不住经济大潮的冲击,倾刻间便土崩瓦解,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发家致富而又忽视了对教育的重视,加之各类从事本职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待遇偏低而产生了新一论的“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吃亏论”。此论对乡村教育的为害比之前一个“读书无用论”更胜。至令在我们这个每四个人中便有一个文盲,而数百人才能摊上一个工程师、医生(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国家里,实现义务教育却是困难重重,甚至很多地区连六年小学都不能普及。愚昧难以开化,必然造成贫穷,建国已经四十年了,可至今仍有相当的地区未能xxx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改革开放已经十年,我国在一些方面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教育事业上却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现状和前景依然令人担忧。

  首先,各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我国自从筑起户口的高墙之后,人口的迁徙流动受高墙的限制,各行各业的发展受高墙的限制,墙内墙外的教育差别极大。

  教育条件{zh0}、水平{zg}的当然是大城市。大城市里一般都有高等学校,中小学的校舍比较充足、宽敞明亮,教学设备也比较完善。在大城市,学校之外还有较多的较现代化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体育场、以及少年宫、青年宫等等文化设施。大城市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是各类人才向往落足的地方,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故这里的师资力量充实、而且水平较高。大城市里的居民受环境的影响,多以子女读大学为荣,故一般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送子女入学是不用动员的,而且还有许多家庭能辅导或请人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乃至去上各类的辅导班。所以在大城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不成问题的。

  比之大城市,中小城镇的教育条件就差之甚多,其水平当然也就低之甚多。中小城市一般没有高等院校,校外也无多少象样的文化设施。这里的中小学已有教学设备不齐全者,但危房较少见、教师缺额较少见、不合格的教师也较少。这里的居民对子女虽也抱成龙之望,但缺少条件与手段;城市中缺少了那些令中小学生羡慕和神往的大学生的游荡,书本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也就减弱了几分。故家长们只能凭借孩子脑袋的智商取胜。因此,在中小城市,九年义务教育是能够做到的,只是其质量和水平不如大城市高罢了。

    比之中小城市又差一等的是广大的平原农村。这里,城市中那些公用的文化设施已不可寻觅,这里的中小学校有的缺校舍、有的有危房,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设备和文体设施;这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公费教师不太愿意来,故就地取才的民办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有些并未达到教书育人的水准;这里的农民对子女大都无成龙之望,能跳过龙门者非一般智力和毅力所能及、所能达到,因而皆为稀世之珍。因教学质量相当地差,又受种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故在这一圈天地内,人们只图识几个字不成为睁眼瞎,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成,能读书看报、写写家书几成奢望。因此,在这个圈子内,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困难重重,免强做去,虽可以滥竽充数,但实际却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于国家发展的补益不大。

  偏僻的山区农村是教育的死角。全国中小学所缺的七千五百万平方米校舍和四千五百万平方米的危房绝大部分是在这里,所差的一千三百多万套教课桌椅的绝大多数也差在这里。许多花朵们在透风漏雨昏暗的教室里抗风斗雪,在土墩子上写字作业,他们有体音美的书本而无体音美的课程,更不知道有试验实验一说。这里是民办教师撑天下,其中很多人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水准,而且缺额较大。一间昏暗的教室里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堂课须教几个年级的课,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自然、地理和历史。因为这里的教育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教育,故这里的山民们对子女也绝无成龙之望,且并不认为读书识字有多重要,故其子女入学率就不高,中途辍学退学又相当普遍,大量的文盲从这里产生,封建迷信在这里繁殖泛滥,其贫穷程度也为中国之最,人皆视为畏途而莫敢涉足。

  中国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尤其突出。根据报纸透露,中小学用于教学的公用经费连年下降,全年用于一个中学生身上的经费只有五元人民币,小学更低到生均只有一元,而农村的许多小学实际上没有公用经费。物价上涨而教育经费下降,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观。五元钱是个什么概念?一元钱又能买到点什么?全部用来买上课用的粉笔恐怕也不够吧!经费紧张到如此的程度,叫中小学如何运作?何以为继?怎么去谈教育事业?如何去提高教育质量?从报道中还可以看到,愈是贫穷、人民愈是交不起钱的地区,公用教育经费也就愈少,这使许多农村的中小学只能在风雨中飘摇,靠糊弄孩子们苟延残喘。

  现在社会上流行“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造飞机的不如养小鸡的”、“造汽车的不如看汽车的”等等种种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说法,反映出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低下。教师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自然也摆脱不了待遇低下、地位低下的命运。大学教授不如端盘子的姑娘,中学老师不如饭馆、商厦的看门人,许多乡村教师的温饱尚未解决,渡日艰难。因此,教师待遇过低成为当前教育事业中第三个严重的问题。根据报纸统计的资料,教师工资在十二个主要行业中排在倒数第二。学校基本上是清水衙门,教师一般无额外收入,奖金和补贴亦不及有产值的单位。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不仅三百六十万民办教师会继续清贫,即便一般的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也日趋紧张。正如耐不得贫穷的工程师、研究员们会忍痛割爱、放弃自己心爱的熟悉的事业、去寻找赚钱的门路一样,不少的教师也选择了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的办法,去从事他们所不熟悉、所不情愿、但能够挣钱的行业。报纸报道说,从一九八四年九月至一九八七年九月,流失的在职中小学教师和未到岗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达三十万人之众,使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状况无以缓和。这岂能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此,城市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从高等学府和中等院校读出来的人,其经济收入大都低于他们的同龄人。这种多读书不如少读书的现象使知识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辉,失去了对人们、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使“读书无用论”等等有了事实上的依据,令一些人更加鄙薄知识,令大批的青少年中途辍学经商或从事其它行业,成为将来扫盲的对象。在这里,穷在于没有文化科学知识这个根本的原理被模糊了、颠倒了,有文化者穷,无文化者富,那整个国家将继续穷下去。

  一个地区差别不缩小,一个教育经费不解决,还有一个教师待遇不提高,那么,无论人们怎样摇唇鼓舌、滔滔不绝、说破嘴皮,说的天花乱坠、瑞雪纷纷,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人们怎样舞文弄墨、引经据典、笔头生花,那也只是华而不实的空议论,都不能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前进一步、提高一级,既无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无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过,确有哗众取宠的效果。

  这里,问题的核心是经费,教师的待遇除政策的偏颇外也包含一个经费问题,经费问题解决了,稍微调整一下政策,教师的待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地区差别又有一半儿是经费问题造成的,还有一半的一半是师资短缺造成的,它又包含着经费问题,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两头重视不够造成的。尚若经费问题解决了,地区差别也是不难xx的。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我们这个庞大国家的庞大的教育经费呢?

  教育经费必须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这就是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这是任何其它财源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经费在国民预算中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至少应该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教育才有一个可靠的财源,教育才有了根基,才能获得发展与提高。

  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有没有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的基础设施及工业建设项目常有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习惯,其浪费的资财是巨大的。如果做计划时先用凉水洗洗脸,使计划作得冷静些、周密些、也稳妥些,协调得好一些,少搞几个半拉子工程,少引进几条无米之炊的生产线,城市的马路少开合几次,将节省下来的钱的一部分转用于教育,那使教育经费在国民预算中提高几个百分点是xx有可能的;如果盖好的新楼少翻修装饰几次,少盖些楼堂馆所,大概又可以使教育经费提高一些,如果禁止掉一半的劣次产品,将其消耗的原材料和占用的工时和设备费用的一部分转用于教育,那我国的教育经费又可以增加不少。这样就绝不会弄到生均只有一元和五元的地步。

  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报纸上竞相鼓吹高消费、超前消费,立马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股比阔气、竞奢华的腐败之风。从报纸、电视、广播中获知,现在社会集团、机关和单位的购买力旺盛,不但控购商品失控,而且早已转向了无所不包的非控购商品,大家都力求豪华、不落潮流之后。各种会议、纪念活动不断,多选在风景名胜之所、气候宜人之时。至于名目繁多的花节、草节、艺术节、服装节等等吃喝节,更是数不胜数,为装饰门面、争风摆阔,个个场面宏大、布置豪华,菜肴如山、酒水如泻,这又不知浪费了多少金银。现在吃喝加玩乐、攀比豪华已经蔚然成风。高级宾馆一坐,动轭上千成万,够多少中小学生的公用经费;一辆轿车,少则十几万,中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可以盖多少乡村中小学校。真不知坐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吃喝的和坐在豪华轿车中兜风的领导和公仆们是如何想的?知道不知道那许许多多祖国的花朵们在昏暗的破庙中抗风斗雪,听饥肠辘辘的老师讲课?有没有想一想你这高贵的人物与那些跪倒在泥塑木雕面前烧香拜佛、求神乞仙的人们到底谁个更愚昧些?尚若将这些靡奢资金转用于教育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教育经费、科技经费就可能要提高好几个百分点,不消三年五载,危房自能修缮,缺房自可补足,教学设备不难完善,教师也可不再清贫,到那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会大变样,变为教育的春天,变成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教师及整个知识界的待遇都偏低,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更令人担忧,这已经为各行业、各阶层的人士所公认。国家也曾下过几次决心、作过几次努力,如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开办校办工厂、以及发动社会支助等等,但均都收效甚微。于是便有人提出教师搞第二职业、创收自救的理论。教师不能靠教书育人养活自己,而要靠搞第二、第三职业创收自救,这本身就不免有几分荒唐、让人感到几分尴尬、觉着不是个滋味。其次,就教师而言,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本身就应该搞一些科研项目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自然也可以结合实际搞搞发明创造、卖卖技术成果,当然也可以担任一些单位的技术顾问之类,帮助解决一些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或作一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等。既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贴补家用,还可以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理论提高自己。故让大学教师搞搞兼职大抵是可以的,只是要注意不要宣宾夺主,将兼职与本职颠倒了。说到中小学教师,因为中小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与工厂矿山和科研机关的生产并无多少直接的联系,教师们除教书育人的能耐外一般不具备多少其它专业知识,也就不具备行外兼职的条件,除自己开办工厂商店外,无人需要他们兼职。就本质而言,中小学校是普及义务教育的育人场所,而不应该是创利增收的地方。而一旦中小学校创办了工厂、商店,势必使为人师表的教书匠们分心分力,从而疏于对教学业务的钻研,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而至于本末倒置。故让中小学教师行外兼职创收是有些误导的,是不宜提倡的。现在有些中小学校自有一套创收的办法,而且这办法是行之相当有效,这就是收取义价生和向学生家长摊派。某些中小学校利用自己的某些优势,想方设法招收议价生,实则是卖分数钱。这种市侩式的交易使赤裸裸的舞弊行为公开化、合法化,是容忍拜金主义的铜臭污染圣洁的校园;这活生生的贫富在教育上的不平等也使相当多可爱的花朵不能结出本可以结出的硕果,过早地为金钱的淫威所吞噬、所摧残。另有一些不具备招收义价生的中小学校则采取了向学生家长伸手的办法,这办法也很凑效。摊派的名目,也很堂皇,诸如补课费、辅导费、实验费、讲议费、乃至茶水费、取暖费、房屋修缮费,等等,等等,家长们只要身上能挤得出几个子儿,是决不肯让自己的宝贝疙瘩在学校受到歧视和欺侮的。这两种办法虽则行之有效,但却有损为人师表的形象和尊严,让人嗅到一股铜臭味儿,看到金钱的诱惑,尚是言传身教于学生,效行下去,则不但社会公德堪忧,国家的前途亦是不容乐观的。

  除上述几种办法之外,还有就是向公司、企业乞求赞助,或强行摊派,这自然也能搞到几个子儿,但这不稳定、不可靠的涓涓细流无疑只是杯水车薪,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的价值不会象生产工业产品那样立刻就显露出来,而是象种庄稼那样须经播种、中耕、施肥、锄草等等之后,开花结籽才能有收获,丰收的果实不能只算在收割者的头上。传授知识的学校和基础学科的研究是为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而工作的,产值创造者们今天创造的产值中有他们昨天的劳动,在进行社会分配时理应得到体现。只有不但在精神上、而且在物质上都承认知识的价值,并在现实社会的分配中得到正确的体现之后,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才不是纸糊的花冠,而是实实在在的那分该得的利益,知识分子才能有真正的社会地位,知识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好地为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服务。如果知识的价值得不到物质的体现,那它就要停滞、甚至倒退和萎缩,文盲就会增多,国民的素质就要下降,那这个国家就很难发展了。基础教育和基础科学是服务于全社会的,理应有全社会来供养,即应由国家给予教育工作者和基础科研工作者一份合理的报酬,并且这报酬应该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教育工作者和基础科学工作者一跨进教育和科学的大门就应该放弃发大财的欲望,但也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能全心全意地、全力以赴地为祖国的明天工作和耕耘。一个企求发展和崇尚科学文化的国家不仅要供养知识的使用者,还必须供养好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开拓者,决不应该让他们去兼职创收,既分散精力、又滚一身清洗不掉的铜臭、导至乱教乱科的得不赏失的举措。

  提高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待遇的同时,还有必要遏制一下超高收入。国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给教师及科技工作者提了一两级工资,但与那些大幅度上升、连续成倍增长者一比,就显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略而不计了。超高收入除少数是从事风险行业、或者吃大苦、耐大劳无可厚非外,其大多数都是利用改革开放之机钻政策的空子,诸如大幅度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或卖议价,或倒卖紧俏商品谋取暴利,或利用工作之便收取回扣和好处费、或以权谋私、巧取豪夺攫取他人财物、乃至直接侵吞国库等等,而并非他们真有三头六臂或有特异功能。这些行为无不以污染社会空气和经济环境为代价,故无论从本质上还是从社会影响上这些超高收入都在该禁之列。此外,超高收入不仅使国家提高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待遇的努力失去效力,而且使许多人的眼睛盯在了肥缺和外快之上,不再安心于本职工作。在尚有许多人的温饱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少部分人轻而易举地暴富起来将使许多人的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出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给社会风尚以消极的冲击。因此,为求社会稳定、崇尚道德、文明发展,也应该遏制乃至禁绝不正当的超高收入。

  当知识能够带给人们以希望和乐趣的时侯,就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会象磁石吸铁一样将人们紧紧吸引住。“读书无用”、“读书吃亏”等等奇谈怪论自然就没有了市场,人们会去追求知识、提高自己。当教育经费有了保证、教师不再需要兼职、不再需要向学生家长伸手就能无后顾之忧、精神饱满地教书育人之时,那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了。

  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办呢?这里只谈义务教育,并且因为城市中的中小学校一般办的还算可以,即便有些问题也不甚大,故这里主要着眼于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就农村的中小学校如何办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国全民的教育,工人的子女、农民的子女、商人的子女、其它行业者的子女,都是炎黄的子孙;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汉族的孩子、少数民族的孩子,都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国的中小学生在差不多的条件下争芳斗艳,各类人才就会大批大批地涌现,学校和教师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比高低,才是真正水平的较量。条件相差悬殊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而要使条件差不多,政府就必须真正重视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下狠心、花力气、多投资,在那里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培训教师,迅速改善那里的办学条件。不但使那里的义务教育能生存下去,而且能发展、能提高,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最终消灭这个差距。政府还必须教育那里的民众认识到读书识字、提高文化水平是摆脱愚昧落后、摆脱贫穷的必由之路,送子女上学读书是走向富裕的起步。在人们认识到了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之后,又有较好的学习场所,那义务教育就能维持下去、发展起来、提高上去。

  乡村的中小学校、主要是乡村小学的规模应该办得适当地大一些。象电视报道中那些十几个孩子、甚至几个孩子一个学校、几个年级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教几乎所有的年级和几乎所有的功课、又xx没有实验设备和文体设施的学校是教育不出高质量的学生来的,国家就要失去大批优秀的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学校的规模过于小了就不可能全,小而全了就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可避免的要造成浪费。不能三两个学生就一个教室,也不能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仪器设备更不能用过一两次就束之高搁。若是规模大一些就不会存在上述问题。学生分班而坐、各类教师齐全就可以人尽其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仪器设备、文体设施既可以齐全、又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故而较大较全的中小学校既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相对地又节省了开支,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较大较全的学校还有一个好处是较易发现各类特殊人才,因才施教之后,可以使国家获得一些超常人才,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有好处。

  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学校的规模一增大,数量必减少,必然要使孩子们上学的路程变远,甚至于翻山越岭,这既不方便、又不安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一些学生宿舍来免除孩子们的奔劳之苦。学生宿舍,一次建设,几十年受益,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得到改善,学习时间有所增加,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性,是值得提倡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送到学校的原材料不是可以任人摆布、在机床上任意切削的金属材料和塑料,而是智商和性格千差万别、可塑性极大的儿童和少年,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全靠老师的辛勤劳动。

  老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既然为人师表,就必须先受教育,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在德智体诸方面作学生的楷模和表率。能言传身教给孩子们自小就懂得正直不阿、不畏强暴、不长奴颜与霉骨,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批判谬论,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等等作人的标准;能以博学多识给孩子们以知识的传授,引导孩子们到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吸取营养,教会孩子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并且xx自满、xx气馁;能以健康的体魄承担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能带领孩子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能进行一些社会和国情调查。他们爱学生如己子,懂得孩子们的心理、理解孩子们的需求、循循诱导孩子们的道德行为、关心孩子们的冷暖;他们为培养人才而呕心沥血,却不为金钱利益所动、视奢华富贵如粪土,视追名逐利为丑行,两袖清风走天下、一身正气立世间。这些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品格和知识,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来。

  现在有些中小学教师不怎么合乎为人师表的标准。有些学业不深、知识欠丰,难以完成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有些脑袋中染上了铜臭,道德品格相对低下,难作楷模与表率。对待这些教师应该先培训而后择情录用,不适合做教师的应当另行安排工作。对现任教师也应进行阶段考核,优者奖而劣者惩,以促使其水平不断提高。考核的主要依据当然是其所教育出的学生是否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除了业务水平即教学水平有高低之分外,教师不应再有其它的等级之分,诸如农村城市之别、官费民费之别等等统统在该消灭之列。如果在待遇方面允许有所差别的话,那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下从事教育的人,其报酬应该高于一般条件下从教的人,以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总体上是城市的工资待遇优于农村,平原的工资待遇优于山区,也就是说越是艰苦的地方,教师的待遇越低,条件越是优越的地方,教师不但工资待遇高,而且还有许多其它的好处。这种颠倒不是鼓励人们胸怀建设国家的大志,到艰苦贫困的地区去办教兴科创业、战胜愚昧、改造山河、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是鼓励人们拒绝艰苦,追求享受、向往城市;不是鼓励人们从城市往农村跑、往贫困的山区和边缘地区跑,而是往山下跑,往城市跑,许多在编教师跑出了教育界。如果不是工资待遇颠倒着,那就一定不会这么反着跑,那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就会是另一翻景象。

  所有的中国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学校不能误人子弟,家长和子弟也不能自误。九年义务教育,除痴迷呆傻者,谁也不能例外,国家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凡未授满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不得从工务农经商,严禁工厂矿山、公司商厦及个体专业户等使用未授满九年交义务教育的童工,违者重罚重处。童工是文盲半文盲的前缀,禁止了童工也就堵塞了文盲产生的一个源头,减少了文盲半文盲的产生。“学而优则用”、“德才兼备则升”,厂矿企业、公司商社及政府部门招工聘人应受国家和民众监督,把好文化水准关,以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另外,应适当招收部分农村的文化青年,使农村青年增添希望,有兴趣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投资,有志于学、有志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这将有助于

 

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助于xx愚昧迷信和落后,有助于发展经济、xx贫困。

  九年以后,凡成绩优秀者、或有专长特长者,都应该送到高一级的学校或专门的培训场所进行培养和深造,使之成为较高级的或高级的人才,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本文不准备谈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问题,只想建议不要太向钱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有教育的正常发展,教育才能反哺给社会一个良好的风尚。

  回首四十年,深知立本之重要和艰难,对于立国之本,知之者甚众、言之者亦甚众,而付诸行动实施者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棋是这样,建设国家更应该懂得深谋远虑。今天若再不重视教育,不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我们将丢掉中国的明天。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立国之本】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