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玉米”是新世纪一场“黄粱梦”
作者:佟屏亚
《科技日报》报道,200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向全国宣布“超级玉米”问世,亩产达到1000公斤。据介绍,科研人员于2004年从上万个杂交玉米组合中选出新品种,在亩地实收公斤,这一产量为我国玉米亩产之最,在国际上处于{lx1}地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布,2006年将试种这种杂交玉米。保守估算,每年推广4000万亩“超级玉米”,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500万亩土地。
“超级玉米”项目首席专家赵久然著文阐述“理想型超级玉米的目标——零缺陷(xxx)”。所谓“零缺陷”品种,即没有缺点,没有毛病,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没有缺陷;企业在开发推广品种过程中,没有技术风险;生产出的产品,消费者达到百分之百的满意。衡量“零缺陷”超级玉米的五项指标:一是超高产。每亩产量1000公斤。二是品质优良。品质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三是广适应。适宜播种面积3000万亩以上。四是多抗性。抗5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和抗倒、抗干旱、耐阴雨和日照少等天气条件;五是易于制种。每亩制种产量在500公斤以上。
北京市科委决定将零缺陷“超级玉米”列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拨付2620万元的研究经费。
报刊发表“质疑超级玉米超高产”文章,严肃指出“超级玉米”的浮夸与炒作,所谓零缺陷“超级玉米”并没有标识采用了什么先进技术,创新了什么种质材料,植株有什么形态变化,充其量就是普通玉米的理想型指标的极限。
在一片违背客观自然规律批评声中,“超级玉米”首席专家赵久然在《玉米科学》著文承认:“超级”一词耸人听闻,有炒作之嫌,玉米育种界的同仁多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屑于在名词上概念上作文章。因此,时至今日,虽有“超级水稻”、“超级小麦”,但作为高产{zw}的玉米,超级一词还很少用。首席专家在文中特别强调,已经聘请戴景瑞院士等国内外xx专家为“超级玉米”项目顾问。
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组会议上,特意请xxx院士介绍“超级水稻”育种成就,借箸代筹,为“超级玉米”登场呜锣开道。主持会议的一位院士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超级玉米代表时代方向,这个词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不浮夸就可以了。
“超级玉米代表时代方向”给一些玉米育种人员造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一位科研人员说:“超级玉米”提法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嫌,更深一步说,是赶时髦、造声势,博取功利。知情人士私下透露:北京市玉米面积只有200万亩,“超级玉米”却赢得了两千多万元经费。主持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采取向中央单位“转赠”课题,入选的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还有山东省登海农业科学院等,每个单位都给了100多万元,还特聘为超级玉米项目的顾问。有些科研院所的领导明知“超级玉米”是浮夸造势,也听之纵之,因为能捉住耗子就是好猫嘛!
“零缺陷”超级玉米既令国人惊诧,也令业界传为笑柄。科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沿,探索是长期的,成果是暂时的。一位院士评说:凡受过初等教育的科研人员都不会不知道广为流传的“永动机”故事。(略)在千忽万变的自然生态环境中,{jd1}无缺陷的玉米品种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科研人员怎么能用“零缺陷”超级玉米欺骗社会、蒙蔽官员、忽悠农民呢!一劳永逸啊,还有必要搞什么科学研究?
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有恃者无恐?
在科技界一片赞美、褒奖和一片质疑、指摘声中,精心策划的“超级玉米”成了“烫手的山药”。经费到手了,荣誉齐全了,但并没有培育出“零缺陷”的玉米品种,报国家大奖的前景就成为镜花水月了。首席专家骑虎难下,开始放低调门,寻找退路,{zh1}巧妙地施展了一个“金蝉脱壳”计,找了一个不明底细的人续演——
xx农民育种家李登海,高山仰止。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底蕴次之,这几年由于社会活动繁忙,无暇读书看报,缺乏博采信息,难以兼听群言,更不知道关于“永动机”的故事。当时登海种业刚刚进入资本市场,掖单13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李登海踌著满志,顾盼自雄。其实,作者认为,按李登海在玉米育种方面的成绩根本没有必要再戴上这顶“超级玉米”头盔。此前,他也根本没听说也不知道“超级玉米”是咋回事。但经过“超级玉米”策划人的几番撺掇之后,移花接木了,李登海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超级玉米”接力棒。
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李登海以人大代表名义提出“超级玉米应加速研发推广”建议。建议说: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迫切需要培育抗病、抗倒、优质并具有亩产1000~2000公斤以上产量能力的“超级玉米”新品种。
李登海的宏恢建议引起重视。科技部农村司司长杜占元等一行,4月21日专程去山东省莱州市考察“超级玉米”。据《烟台晚报》报道:当时玉米尚未播种,没有可看的现场,大家就坐在会议室里听有关“超级玉米”汇报。尽管“超级玉米”是什么样儿都未见到,官员表示,要给予李登海“超级玉米”重大项目经费资。
从2007年起,李登海任“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2007~2010年)首席专家,总经费8746万元。
2007年5月9日,在登海种业召开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李登海高调宣布:“超级玉米即将通过农业部审定,很快投入市场。超级玉米品质好,比现在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高而且成本低,有非常强的市场垄断优势,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已经发来了订单。超级玉米种子必将成为世界市场的抢手货,登海种业公司未来发展无可限量,并将成为世界玉米种子的霸主。”
登海种业大门前巍然屹立镌刻标语———“登海种业进入超级玉米新时代”、“超级玉米从这里走向世界”。
登海种业发言人宣布:“超级玉米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也很强,在大田每亩稳产900公斤,高产田1000公斤。”“今后三年超级玉米推广面积分别达到67万亩、500万亩、1000万亩。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为登海种业每年增加销售收入3亿元,年净利润1.5亿元。
登海种业“超级玉米”升天,股市抢眼,股票增值。
时光无情,豪言犹存。“超级玉米”实施期为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原宣布目标2010年“超级玉米”种植1000万亩。期望太高,失望也大。这个目标xx落空了,{zh1}由登海种业一位董秘勉为其难地告诉记者: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目标较难达到;预计延后10年“超级玉米”达到500万亩。
所谓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呢?据业界的综合看法:病害较重、容易倒伏、穗子偏小、产量一般。确切地说,“超级玉米”中看不中用,叫好不叫座,农民不欢迎。在大田中“超级玉米”没有实现超吨粮或双吨粮,甚至产量还比不上普通玉米,更谈不上和郑单958、先玉335相提并论了。
一位xx育种家评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登海在培育出掖单13号以后,决策失误,一直没搞出像样儿的玉米品种,应该好好的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把精力全用在育种事业上。衷心希望李登海先生不要再空喊所谓的“超级玉米”口号了,这种虚假浮夸、违背科学的宣传经不起历史的考验,{zh1}可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至此,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演、山东登海种业续演的一枕“黄粱梦”告终。
发端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谢幕于山东省莱州市登海种业,轮番登场,各领风骚,经过六年多的“忽悠”,花去了纳税人1亿多元,并没有培育出一个自诩“零缺陷”的玉米品种。当黄粱梦醒时分,应该冷静地思考,谁应该对这场彰显浮夸与腐败的“超级玉米”黄粱梦负主要责任?
源在上,尾在下,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部门的官员难辞其咎。说得好听些,科研管理部门的官员缺乏宏观战略思想,跟着“浮夸”“腐败”屁股后边跑;说得难听一些,官员拿纳税人的钱当儿戏,按潜规则顺水推舟,也博得好政绩好名声提职升官了!如果管理部门的官员严格政策,遵守规章,瞎忽悠的超级玉米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传超级玉米要推广4000多万亩,每年增产粮食60亿公斤,这种漫天忽悠的谎言,市科委的官员笃信不疑,竟敢于拨给2620万元的经费?山东登海种业要培育出亩产2000公斤的玉米品种,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巨无霸”,科技部的官员是无知还是被忽悠,竟然重点立项给了8000多万元?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演变为部门或某些人炫耀性商品的时候,当金钱成为某些不受约束的公权力任意挥霍的时候,已经严重背离了科研投入初衷,削弱了国家对科技共同体的投入力度和广度,也伤害了共同体内部运行的承认与认同机制。
年岁稍大一些的人对五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农业“大跃进”记忆犹新,那些敢于说大话、说狂话、说胡话和放“卫星”的各级人等,都被擢升了官职、选上了劳模、当上了代表。新世纪的农业“大跃进”放“卫星”有何等相似之处,心中明知炮制“超级玉米”是说假话、编瞎话、胡说话,彼此心照不宣,大家都有很容易地攫取到官位、劳模或代表称号。
科技管理部门为“超级玉米”特批立项引起强烈质疑:在世界农作物育种史上从没有出现过所谓“超级”的先例,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具有几何级数差别的超级品种。如果仅仅是杜撰一个概念,提出几个新词,就炮制出了惊天动地、龙腾虎跃成果来,那就不叫科学研究而叫“魔幻世界”了。现在科研管理部门有些管钱的官员“厌旧喜新”,就有人巧立名目,投其所好。只要敢说敢编敢骗,就舍得大把大把地给钱!这就印证了科研领域通行的潜规则:“小项目大评,大项目小评,超级项目不评”。
管理部门的官员对满天过海的超级玉米骗局应负主要责任,应该对官员引入“问责制”。查一查在科研课题立项时的专权与渎职。没有官员的助威和支持,“超级玉米”神话不会满天飞舞,这些可能成为笑柄的东西却能大行其道。
浮夸与腐败——农业科研领域流行的瘟疫,它玷污了科学技术的纯洁,使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失去信任,最终阻碍科学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治理科学浮夸和腐败,要从源头入手,在制度建设上强调分权和程序公开,让程序运作处于行政、监察和社会舆论监督的阳光下。根治科研腐败、遏制学术不端,加强监督,净化学风,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古人云:“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衷心希望科研人员要远离游戏性,拒绝表演性,超越名利性。科学研究无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