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问民意不是全民赶大集

作者:毕诗成

教育部2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围绕这20个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2月7日《华商报》)

在一个表达欲望汹涌澎湃的年代,任何“听取13亿人民意见”的举动都会勾出无穷的热情。各媒体与网站在显著位置报道时,齐刷刷地提炼出“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个最能吸引眼球的看点,其他19个问题基本一个“等”字带过。网民们也非常配合,争先恐后地贡献智慧,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帖子不断刷新,场面非常火爆,议题却悄然间只剩下一个:文理分科到底好不好?

网民热情越高涨,我就越感到不安与悲哀。不否认,文理分科的话题最能体现对立性,人人都能说几嘴,但就命题重要性而言,虽不能说是最末节的一个,却也{jd}不是{wy}重要的一个。看看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考试招生制度问题、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哪一个不重要得让人肃然?随便哪个问题有新决策都将影响深远,怎么能只剩下“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这一个问题呢?它不过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环节罢了。

教改征民意{jd}不是全民赶大集。赶大集的特点是,大家可以哪里热闹往哪里走,调侃、骂街、看热闹、说风凉话,都可以,哪怕所有人都聚集到耍猴取乐的场子去,其他摊铺再冷清也无关紧要。教改征求民意则不然:它需要全面的参与和参与的全面,需要想方设法引导大家对每一个重要命题发表意见,提出有建设性的主意来。如果全国人民只揪着一个“文理分科”争得不可开交,其他重要命题必然被忽略而过,征集者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民意水平就是低吧?除了瞎戗戗顶不上什么用,还是按俺们的“精英意见”那一套来搞吧。乱糟糟的“民意”等于把自己给害了。

出现今日之“偏废”局面,有媒体引导偏颇的责任,但组织者也需要反思:光抛出一些宏大题目让大家泛泛而谈,怎么可能谈出火花、谈到点子上?医改问民意、休假改革问民意,现在教改又问民意,搞了这么多次了,是不是也要提高一些技术含量,上上台阶,提提档次?

温家宝总理说过,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让民众参与这个过程,是相当必要的。但参与不是为了听大家重申“投入应增加、教育应重视”这类大而化之的正确废话,而是应对解决这些长期矛盾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方向性的讨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有一套逐步推进的细化程序来保证:前期调研组拿出初步草案——— 业内相关人士提出意见——— 公开听取全民意见——— 汇总意见修改方案——— 通过人大组织专题论证会、听证会——— 形成初步样本再拿出来讨论……总而言之,需要反反复复的“折腾”。改革方案有了方向感的共识,才有可能避免朝令夕改的命运。前期讨论越充分,后期执行越能避免流于形式,这也是制订十年、百年教育大计的程序基础。说来说去就是一些原则性题目,老百姓再有表达欲望,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zh}只能 “瞎戗戗”。戗戗完了,你听了用了没有,谁也说不清楚,全部的意义就是我们参与“戗戗”过。

这次征求意见从1月初就开始了,听说{dy}轮意见主要来自网站跟帖与电子邮件,数量不老少,110多万条,但质量怎么样?形成了哪些初步改进的东西?都不知道。声明“继续征求意见”时抛给大家的还是这些宏观的大话题,只不过从36个压缩到20个,丝毫看不到互动性的推进,人们除了对一个“文理分科”嚷嚷几句,还是难入门道。这种参与法能弄清什么根本性问题,又能有多少有效果的民智积聚,都充满了变数。

据说征集意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希望主导者看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及时做出转变,哪怕延长时间,也要力求深入、透彻、全面——— 只要方向正确,扎实推进,慢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不浮于形式,不热热闹闹地光走过场。

郑重声明:资讯 【教改问民意不是全民赶大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