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字”香油香天下- 崔字牌美容香油e路通- 崔字牌香油- 和讯博客
“崔字”香油香天下 [引用 2010-05-07 21:34:44]   

    《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大圩河崔家庄。当时,崔氏三兄弟迁居此地,并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崔家庄”。崔氏老大有种蔬菜、瓜果的技术,其后代迁居寿光稻田一带;崔氏老三会捕鱼,后来他的后代定居于潍县央子一带。唯有崔氏老二留了下来,他聪慧伶俐,心灵手巧,既会种地,又会烧窑,还会用石头做石臼、石磨,人们都夸他是能工巧匠。让人想不到的是,崔老二灵犀一动,竟然磨制出了浓香四溢的香油。
  “崔老二”变“崔香油”
  在那时,芝麻收获后,人们将芝麻籽在锅里炒一炒,用石臼捣碎成粉状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状食用。有{yt}吃午饭,崔老二把碗里的芝麻糊用开水稀释准备加到菜里食用,在用筷子搅拌时,他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一股扑鼻的香味。崔老二用筷子蘸了些油珠品尝,香味让他陶醉。崔老二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开水制出更多的油来,加在饭菜里,饭菜不就更香了吗?他动手试验,用小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籽磨成糊状,把芝麻糊放到大泥盆中,倒入适量的开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断地搅拌,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一层油,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饭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动泥盆,油越出越多,油层越来越厚,他用木勺把油撇出来,盛进陶罐挑到集市上去。人们一尝都很惊讶,崔老二自豪地说:“这是我刚刚用芝麻磨制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饭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
  崔老二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他在磨制芝麻油时又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芝麻油的香味与芝麻的烘炒火候关系很xxxx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清淡,颜色也浅;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带有焦糊味,颜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适中,制出的油香味浓,颜色也好看。此后,崔老二在芝麻油的磨制过程中,对磨制工艺不断琢磨和改进,磨制出来的芝麻油越来越香。
  就这样崔老二磨制出的芝麻油有着浓郁香味的消息传开了,后来传到了皇宫。皇上知道后,下旨叫钦差大臣将崔老二的芝麻油送进皇宫,皇上一品尝,连声说:“香!香!香!潍县大圩河崔家庄竟磨制出这等香味的油来,难得!难得!甚是难得!就把这油叫‘香油’吧。”从此,人们就把芝麻油改称为“香油”,又因为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称其为“小磨香油”。后来,人们还给崔老二起了一个绰号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们渐渐把他的真实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
  郑板桥闻香赋诗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yt},他早起在楼台上吟诗,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他问道:“何味甚香也?”衙役答道:“此香味乃城西十多里远的崔家庄小磨香油散发出的香味随风而来,听老辈人讲,他们的{zc}工艺有四五百年了。”郑板桥自言自语道:“香,此乃‘天下{dy}香’也!”继而诗兴大发,随即赋诗一首:“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xx芳味崔家庄。”
  说起崔字号香油和郑板桥,还有一段“郑板桥赠驴”和“香油进贡宫廷”的故事。郑板桥在潍县常常扶贫济困,{yt}他微服深入民间,来到了崔家庄。到了一家门前,正听到一男一女的对话和推磨的脚步声,向院内一瞅,原来是小两口子正唉声叹气磨芝麻做香油。那小伙说:“都说郑大人关心穷人,我才不信呢!咱天天卖香油也赚不了几个钱,还得夜夜像驴一样推磨,他也没给咱头驴帮帮咱。”衙役一听很气愤,要敲门理论,郑板桥微微一笑说:“你去告诉他们,明天一早把香油送到县衙,咱用头{zh0}的毛驴换他们的!”衙役敲开门,向小两口说明此事。第二天一早,郑板桥早等在县衙门口了。没等小伙子开口,郑板桥就从背后拿出一幅画给他。小伙展开一看,原来画着一头栓在竹石旁边的驴,他一下子楞住了:原来郑大人是拿咱庄户人逗乐子!郑大人笑着说:“听说你家磨芝麻做香油没有毛驴,今天我赠你这头纸驴,到集上可换头{zh0}的毛驴。香油就用这纸驴顶啦。”小伙来到集上,把画亮出来卖,一家店铺的老掌柜没问画的贵贱,将画抢到手,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小伙狠狠心说给头{zh0}的活驴就换,老掌柜二话没说,拉上他就往牲口市,任他挑好一头上等毛驴。
  再说郑板桥换来两坛香油却不舍得吃。年关将近,他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引路人,乾隆皇帝的叔叔慎郡王允禧。他修书一封,命管家快马加鞭将香油送到京城慎郡王府。允禧接到香油后,将香油送到厨房了事。谁知,他却在下一顿的菜肴里吃出了不同的味道:“今天的菜肴怎么这么香啊?”叫来厨子一问,原来是菜里加了香油。打开香油坛子,一股纯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油质澄澈,色泽棕红,看着坛子上的“崔”字,允禧连说:“崔字号香油,真乃{jp}也!”他忙命人进宫,给太后奉上一坛。太后一尝,喜上眉梢,赞道:“香,实在是香啊!”当听说这么美味的香油竟是用一粒粒不起眼的芝麻磨制而成,太后即刻传令到慎郡王府,唤郑板桥的管家进宫询问,管家将崔字号香油的历史、工艺禀呈太后,太后重重地赏赐了他,并传口谕:崔字号香油,天下一绝,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崔字”香油不寻常
  抗日战争时期,生产崔字号香油的代表人物是崔升扬。崔升扬被称为“崔能人”,是崔字号香油的第十八代传人。他头脑灵敏,且勇敢机智,带着崔家庄的香油小贩们周旋在山东半岛。那些随日寇来中国的日本商人也闻香前来崔家庄,他们带来了日本化肥和豆饼之类的稀缺物资,跟崔升扬交换。崔升扬心里恨日本人,他通过翻译提出了苛刻的贸易条件,没想到日本商人满口答应。就这样,崔家庄用香油换来了急需的化肥、豆饼等物品,而崔字号香油也由日本商人带到了日本。
  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崔家庄的百姓还用香油为革命队伍的伤员xx刀枪伤口。崔升扬他们常常化装成卖山果的小贩,背着藏有香油的筐子进山,为八路军后方医院带去治病用的香油。当时,华东野战军领导陈毅、粟裕等都知道崔家庄和崔升扬。
  1948年春潍县解放,崔升扬的香油生意{yt}比{yt}红火起来,香油畅销到昌邑、昌乐、益都、高密、胶州等地,崔升扬做生意讲诚信,他经常教育儿女要心正,做到老不欺,少不瞒。对香油质量他制定了“四不”标准:买不到优质芝麻不生产香油;用来做香油的水不洁净决不使用;盛香油的器具不干净决不使用;买油人盛散香油的瓶子不干净就不卖给他。有人说:“崔老头,我打你的香油,脏净反正是我吃,又不是你吃,你管得宽!”崔升扬说:“你的香油瓶不干净,我给你把香油提上,日子久了,瓶子里的香油变了味,到头来是说我的香油质量不好,还是说你的瓶子不干净呢?”
  新中国成立后,崔字号香油成了老百姓的消费品。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每到大的传统节日,按粮本每人2两供应给昌潍地区的城镇户口居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79年。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崔字”香油香天下- 崔字牌美容香油e路通- 崔字牌香油-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