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2月6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宣布就该纲要所涉及的四个方面、二十个重大问题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多年以来,不少教育专家一直提议,中学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因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学文科的学生,在选择文科之后不关注一些理科科目,而选择理科的学生不关注文科科目,从而造成学生的素质缺陷。前不久,还有专家发言称,中学不应文理分科,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也是诺贝尔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但一到现实之中,可行性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早在2002年,江苏省就积极着手此项改革试点。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之弊,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六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就因学生要同时抓九门课,负担太重,且高校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接着继续推行的“3+1+1”模式,是在语数外三门之外,考生可以在物、化、生、历、地、政六门中任选两门,一共15种组合方式。这套模式在现实中遭遇学校组织教学困难及高校录取时选考科目的公平性问题,维持了五年,在2008年又被另一套将高考成绩与学业水平测试和中学综合素质测评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替代。这一模式从公布到执行一年多来,据说还没有人真正搞懂。
上述改革试点表明,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中学文理不分科,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更多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令不少考生和家长深感不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文理不分科并不能解决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等问题。
事实上,正是将卷面分数作为{wy}录取依据的高校集中录取制度,才是造成民众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等问题的本源(注意,还谈不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今天读理科的学生并不就有科学精神,读文科的学生并不就有人文情怀)。在这样的升学制度引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以知识教育为重点,突出记忆与背诵,哪怕是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是走知识化、技能化的路线。文科和理科,在学生看来,都是需要考出好成绩的科目,谁会真正关心,学习这样的科目能增长多少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要知道,就是在今天的大学里,考察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通过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