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发展环境分析- 范巧- 职业日志- 价值 ...

  1. 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

  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主要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仍然沿袭前文的分析逻辑,将基于经典生产函数中产出的主要决定要素,对2010-2015年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可能投入做出预测;而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社会文化要素条件的分析将主要依赖于对巴渝文化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对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条件的分析将基于对土地、森林、水源和矿产资源等条件的相关分析。

  1.1 持续增长的要素投入将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按照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生产函数,产出的主要决定因素将主要由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因素构成,由此,就经济方面的要素条件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将取决于该地区的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量和资源消耗量。按照前文的分析逻辑,我们将分别以就业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费总量等数据替代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接下来,我们将基于对这四组数据序列在2010年至2015年的预测值,分析未来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可能要素投入量,同时,我们还将结合重庆市主要的能源的存量和技术可开发量分析重庆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情况。

  对就业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方法将根据主要年份相关数据的长期趋势,并采取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估计相关数据的估计模型,并由此估计这四组数据序列在2010-2015年的预测值。对该四组数据序列在主要年份的趋势的判断将依赖于相关数据序列的散点趋势图。如下图1(a),设就业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 ,并设年份为T,容易得知,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占用和吸纳人数的长期趋势存在着两阶段的发展趋势,即1996年之前的近似直线上升趋势和1996年后的抛物线趋势,而重庆市经济增长中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费总量的依赖存在着明显的指数曲线趋势,这与前文的相关分析基本保持一致。

                 图1(a) 主要年份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长期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

  

  依据上述长期趋势,结合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对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趋势进行计量经济学模拟,其趋势描述、参数估计结果和统计性质如下图1(b)所示。
     
                 图1 (b) 主要年份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长期趋势模型估计结果
  资料来源:软件EVIEWS5.0的输出结果,并经作者整理。

  如上表所示,上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人数吸纳等四组数据序列长期趋势的模型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统计优良性质,可以用于对未来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可能要素投入进行预测。预测的方法为计量经济学预测的点估计预测,并结合对2008年的估计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值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数据序列预测值如下表1(a)所示。

  表1(a) 新时期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可能要素投入量预测

年份

就业人口

(万人)

能源消耗总量

(万吨标准煤)

固定资本投资总额

(万元)

科技经费支出

(万元)

2010

1628.07

5581.32

46587937

156534

2011

1618.82

5844.70

50113596

171679

2012

1609.62

6123.09

53957573

182427

2013

1600.48

6417.31

58412744

201340.5

2014

1591.40

6728.28

65509540

217628

2015

1582.36

7056.93

74346902

258394

       资料来源:据作者计算和调整。

  从上述预测值可以看出,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中将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科技经费支出和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加,同时,就业人口的比重将略有下降,其原因在于重庆市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趋势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1.2 独特的自然资源将成为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在分析了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后,接下来,我们将把分析视角转移到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要素上。首先,重庆市具备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自然资源要素。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zd0}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是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通过设立为直辖市的。全市下辖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19个区和綦江县、忠县等21个县(自治县)。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2008年平均气温18.6 ℃,年总降雨量985.3毫米。

  其次,重庆市还具备了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特殊自然资源要素。下表2(a)和2(b)展示了保证重庆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林木土地和水资源,还有特殊矿产资源。从表中容易得知,重庆市的水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几乎占到了全国水资源蕴藏量的1/10,而重庆市的锰矿、铝土矿、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了约7.87%、4.95%和4.58%,从而使重庆市经济增长具备了较为突出的动力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表2(a) 重庆市林木土地和水资源存量(2008年)
  资料来源:据《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表2(b) 重庆市主要矿产资源存量(2008年)

项目

重庆市

全国

重庆市占全国比重

天然气(亿立方米)

1559.00

34049.62

4.5786%

煤(亿吨)

20.9705

3261.44

0.6430%

铁(矿石亿吨)

0.0112

226.4

0.0049%

锰(矿石万吨)

1845

23439.5

7.8713%

锌(金属万吨)

15

4281.69

0.3503%

铝土(矿石万吨)

3639

73513.99

4.9501%

重晶石(矿石万吨)

185

9658.84

1.9153%

盐矿(矿石亿吨)

10.0296

1734.28

0.5783%

  资料来源:据《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同时,重庆市还具备了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其他矿产资源。截至2008年底,已探明特殊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即矿产资源中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并通过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界经济的部分中,熔剂用灰岩达到了10287万吨,冶金用白云岩达到了4546万吨,汞矿达到了1917吨,陶瓷用砂岩达到了495万吨,毒重石达到了491万吨,冶金用石英砂岩达到了382万吨,耐火粘土达到了169万吨,而锶矿的基础储量则达到了43万吨。这些独特矿产资源的蕴藏和相应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进将是新时期重庆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有效保证。

  

  1.3  璀璨的巴渝文化将为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提供深厚的人文支撑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重庆文化的重要源流,主要指“孕育于巴渝地区的上自伴随这一地区人类语言产生而产生的文化,下迄于今,其间在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着的相对独立的文化”。[1]从静态的空间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重庆地域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从动态的发展时序看,它不仅包括古代,还包括近现代、当代乃至未来重庆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巴渝文化主要体现为移民文化、山地文化、码头文化和政治-战争文化等基本内涵。[2]“湖广填四川”、“战时陪都移民”、“三线建设”和“三峡建设移民”等多次移民使得巴渝文化具备了移民文化的基本特征,多元性和包容性成为了巴渝文化的主要特征;重庆的地形地貌也使得“山地文化”和“码头文化”成为了巴渝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重庆的地位多因战争或政治的需要而发生重要变化,则使得巴渝文化具备了战争—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和巴渝文化的不断积累,使得重庆人具备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特征。陈适宜(2008)、田敬红(2009)等人对重庆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特征做出了较为xx的概括,其中前者认为,重庆人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忠贞不渝, 爱国爱乡”、“爬坡上坎, 负重自强”、“追求时尚, 敢为人先”、“耿直豪爽, 诚信无欺”、“同舟共济, 团结协作”、“大度宽容, 兼收并蓄”以及“热爱和平, 追求民主”等;[3]而后者将重庆人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了“自强,倔强”、“骁勇,乐观”、“重信,好义”、“开放,包容”等。[4]这些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特征将使得重庆人在新时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将不懈努力,从而不断地促进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发展环境

  对新时期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发展环境将主要从宏观的发展背景来展开,本文认为,新时期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发展环境将主要可以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西三角经济圈”建设、“五个重庆”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

  

  2.1 重庆发展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重庆市的发展历来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鉴于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实现重庆新时期新阶段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统筹城乡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 决定了重庆必须在立足市情的基础上, 广泛借鉴各地经验, 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做法, 积极探索新路子。必须坚持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 把广大农村地区纳入总体规划, 通盘考虑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 实现“规划一张图, 城乡全覆盖”;同时,还必须强化城乡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建设,实现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5]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区主要采取“空港+水港” 的保税港区模式,包括寸滩及周边地块的水港保税港区和机场北侧地块的空港保税港区。保税港区规划近期规划面积为8.37 ,其中水港保税港区位于寸滩港及周边地块,面积约6 ;空港保税港区位于机场二、三跑道北侧地块和规划的空港工业园区地块,面积2.37 。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远期规划总面积将达到15.16 。近期规模计划投资约100亿人民币,计划于2013年完成开发。[6]重庆市保税港区建设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为构建重庆与国内外各口岸联网互动的保税物流网络体系以及促进重庆成为外向型产业扩张和升级的新兴重点区域提供重要便利。

  2009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布,该意见系统阐述了重庆在未来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目标、路径和要求, 以及中央给予重庆的政策支持。《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重庆的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意见》要求,到2012年,重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必须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而到2020年,必须实现重庆市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意见》还重点提出了“两江新区”建设相关问题。这对加快重庆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实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加快北部新区和保税港区建设, 通过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政策环境等, 大力提高开放水平,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快重庆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金融体制、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具有示范与带动作用。[7]

  

  2.2 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遵循先东部,再中部,{zh1}西部的战略,而对外开放也首先从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地区开始。所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开放条件和开放力度等方面较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区域差距严重地制约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支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展” 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的加强,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态势。由此,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中西部内陆地区的{wy}直辖市,重庆的开放发展将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重庆也对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实现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给予了重点关注。2006年7月,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重点专项规划》,这一规划首先提出了包括调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各种有利因素等在内的发展目标,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做出了具体的构想。2007年3月8日,xxx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未来重庆工作可以归结为“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简称“314”总体部署,这成为了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指导思想。2007年10月,重庆市与商务部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重庆将在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开放型经济,这表明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思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首肯和相关的政府资源支持,使得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进入了筹划阶段。2008年2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200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2008年7月,重庆市委书记xxx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围绕314总体部署在大开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讲话,指出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是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必由之路;同时,2008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这三份报告共同构成了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10月12日, 《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草案)》提交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于次日在公示并接受市民意见,该条例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供了法律保障。[8]

  

    2.3 “西三角经济圈”建设呼之欲出

  2009年3月, 重庆市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 向中央提出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理念, 建议国家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西安的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 形成“西三角经济圈”, 并明确为全国第四增长极。“西三角”地区由成、陕、渝三地复合而成, 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 涉及1.18亿人口,总量约占整个西部40%的大区域, 是中国西部{zd0}的经济核心区,“ 西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将是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的必然过程。构建这种集群式区域城市经济合作的开发模式,实现大西南与大西北联合开发, 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对于我国西部全面性的资源开发、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生态重建、东西一体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西三角经济圈”的建设也更有利于重庆的发展。目前,重庆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按照“314”总体部署的总体要求,重庆将以被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重庆市目前的经济总量还远远不够,从带动西部发展的角度看, 规模太小, 力度不够,必须要依靠西部各省市的鼎力支持。“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将使重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国家政策优势、保税港区、黄金水道等优势, 积聚“西三角经济区”的生产要素,并服务于“ 西三角经济区”,同时,带动自身的相关产业发展和“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实现与各省市之间的强强联手,为重庆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2.4 “五个重庆”建设热火朝天

  2008年7月,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出了“五个重庆”的重大发展战略决策,主要包括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和平安重庆等。按照《宜居重庆总体规划》,重庆市计划在4 年内投资8761亿元改变334 万人的居住环境,在2012 年建成西部最宜居城市,实现重庆的居住条件、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重大改进;而按照“畅通重庆”的发展要求,重庆市计划从2008年到2012 年,投资3000 亿元,以解决主城拥堵为重点,从公路、轨道、铁路、航空、港口等骨干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着手,到2012 年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 小时周边”, 建成全国最畅通的城市之一;而按照“森林重庆”的发展要求,重庆市将在2017年前实现新造林增加1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实现道路绿化率、水系绿化率指标提高到80%,从而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按照“健康重庆”的基本要求,重庆市计划在2008-2012年间向卫生工作领域投入约280亿元,并在竞技体育、群众健身、安全和医疗保障等领域投入约72.57亿元,实现到2012 年全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部{lx1}水平;而按照创建“平安重庆”的基本要求,重庆计划在2008-2012年间投入155.22 亿元,实现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到2012 年建成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9]

  [1] 李伟,魏巍.巴渝文化与重庆文化生态圈建设(J).文艺xx,2008,(07):150.

  [2] 陈适宜,王顺达.培育“重庆人文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41-42.

  [3] 陈适宜,王顺达.培育“重庆人文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42,44.

  [4] 田敬红,论重庆人文精神的文化依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60.

  [5] 本部分的分析参考了白涛. 重庆统筹城乡诚脸区经略—访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J).今日中国论坛,2008(01)的相关分析。

  [6] 本部分的分析参考了范巧,唐龙.促进重庆保税港区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09(10)的相关分析。

  [7] 本部分的分析参考了柯善北.“两江新区”不是梦——《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09(4)的相关分析。

  [8] 本部分的分析参考了范巧,王魏.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问题研究——渊源、软肋与xx路径(J).中国城市化,2009(12)的相关分析。

  [9] 本部分的分析参考了IUD 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五个重庆”构建城市发展新坐标(J).数据中国,2009(25)的相关分析。

  •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郭冉
  • 个人名片 范巧
郑重声明:资讯 【新时期重庆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发展环境分析- 范巧- 职业日志- 价值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