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_冀鹏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比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还不够多。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二是有些单位着眼于直接“使用人”,总想招聘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不愿接收刚出大学校门、未经实践锻炼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大多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经济效益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就业主管部门必须针对这些原因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加强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和不断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有关政策,对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后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实行政策性加分等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建设自主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并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xx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组织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以降低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其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在加强政策支持方面,尤其要注意研究制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做好对他们的就业服务,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应努力拓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重点推荐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吸纳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运用多种手段,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其公益性,通过开展专场招聘、大型洽谈会和送岗位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高效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搭建高效便捷、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平台。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积极利用手机短信、有线电视等,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牵线搭桥。

     着眼长远发展,广泛发动各类企业吸纳储备人才。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压力。但这一困难时期也是企业吸纳和储备人才的有利时机,接收优秀高校毕业生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就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电话联系和建立信息员制度等办法,广泛收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协助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对于积极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应采取免费参加各类招聘会等鼓励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作出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具备什么样的求职技巧,需要就业主管部门加强教育引导。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其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比如,可以在搞好日常就业指导的基础上举办“就业指导培训进校园”等活动,组织专家深入高校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与媒体合作等形式,在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和就业信息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夏秀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事局党组书记、局长)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引起许多市政协委员关注与思考。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偏向于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或外资大型企业,就业门路过于狭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行政事业机构精简的制约,现有结构中的岗位已相对饱和,而社区服务中尚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这 些委员认为,应借此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社区服务蕴含巨大就业空间

     仅从上海社会组织与国外的对比数字来看,其中蕴含的就业潜力就值得大力开发。据市民政局2008年统计显示,上海三类社会组织目前从业总人数为13.5万,其中专职人员6.5万,兼职人员7万,从国外就业结构来看,大约有10%的就业人口在社会组织工作,但是目前上海只有2%的比例,10%意味着几十万的岗位,因此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

     近年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带动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本市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共有9086家,相比1999年的2636家,保持着平均每年700家的增速。据不xx统计,上海社会组织费用约占上海GDP的1.2%,在推动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承接政府职能和舒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背后,是社区服务存在的巨大缺口,仅以杨浦区的为老服务为例,杨浦区有44家养老机构、157个老年活动室、16个助餐点,但同时直接负责养老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却非常少,优抚对象与优抚工作人员的比例是664:1,而这也促使杨浦区民政局在今年年初专程赴高校向应届毕业生伸出“橄榄枝”。

     同样存在缺口的还有家政服务业,民进上海市委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有77.6%的家庭需要社区服务,但满足需求的只有26.1%。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国际化和xx社区越来越多,在沪常住外国人已达27万,常住港澳台同胞更多,加上居住xx小区的本地、外地居民,构成了对高层次家政服务的庞大需求,但目前提供的家政服务无法与之匹配,86%的家政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上海家政市场难以满足客户的一些新的多元需求。

     社区服务尚存开挖出更多就业岗位的潜力,但社会上也有人质疑看似琐碎、“底层”的工作不适合大学生,市政协委员对此不以为然。同样还是举社会组织的例子,目前上海的社会组织中,有9万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占到社会组织总就业人数的68%,高于本市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5%的比例,这意味着社会组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组织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有创造力的优秀大学生。

     市政协常委冯德康补充表示,作为社区管理者——居委会也亟须加注高学历、高素质的新鲜血液。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大学生,有利于培养年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居委会老龄干部一统大局的局面以及未来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及储备。

    陈旧观念阻碍公共服务岗位挖潜

     尽管社区服务、尤其是社会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已引起各方关注,但在挖掘其潜能的道路上仍存在不少障碍。全社会仍未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就是其一,一些委员提出,在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仍有大学生没有转变择业观念,认为从事社区服务是低三下四伺候人,不愿到有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岗位就业,造成“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不对称局面。而政府往往比较注重生产性行业,对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行业关注较少,在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缺少对扩大社区服务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习惯以大包大揽的方式,直接承担大量社会性和服务性事务。

     同时,全社会“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意识尚未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勤杂工来使用,这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需求方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而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市政协常委骆新表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职业社工,上海若以此按人口数量推算,职业社工至少应有2万。

     在上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仍是新鲜事物,无论从管理制度、职级、待遇,到观念、后备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供需错位”。一位担任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社区书记反映,大学里即使是学社工专业毕业的,考出任职资格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对象时,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更不要说吃苦耐劳的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很多社区基层管理者也反映,由于社工、社区工作目前待遇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即便以此就业,也大多是权宜之计,流动率很高。

     此外,公共财政相对于社区服务领域配套还不完善,譬如财税部门大都把民办非企业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视同企业,各项税收概不优惠;而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优惠政策,民办非企业组织却不能享受。

    委员建议: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市政协常委骆新认为,应依靠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从专业服务机构采购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在国外,收养小孩在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由专业社工去申请收养的家庭实地考察1到3周,但类似的职能在我国则由民政部门的公务员完成。应该聘请社会组织把社会工作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进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从而产生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政府从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无形中可以引导、培养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税收及各种政策的扶持,可以由这些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与各种基金会、慈善家结合,拓展社会公益服务资金渠道,逐步改变全部由政府出资的资金来源方式。在此基础上,在社区家政、居家养老、社区教育等方面,可以尝试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根据服务对象层次、收入水平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提供菜单式服务。

     为此,委员们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把社区服务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像抓产业振兴那样,着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将社会组织纳入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将政府应对危机的1600亿元拉动内需投资的1%,用于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担的服务项目;在运作上应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培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引导向产业化发展。政府应购买与监督并重,确保资金有效运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社会组织建立、管理、发展中的xx和枢纽作用。在当前着力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会组织,扩大社区服务,拓展就业岗位。

     建议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发布平台,努力使信息公开透明,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公平参与的社会环境。委员认为,由于社区服务利润水平较低,还可以建立一个规模经济和统一的协调平台,目前,仅凭各区县街道“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式地搞社区服务,xx不足以支撑业务延展,建立起市一级的、市场化运作的“社区服务运营中心”,可以统一平衡协调各区分中心的市场运营,在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品牌、人员培训、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利用信息系统实行统一管理,但在服务内容设计、服务价格制定、服务特色选择等方面,各区分中心和各社区服务中心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

     此外,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参与社区工作的发展通道和上升空间,形成到社会组织也是创业就业的理念,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到社会组织就业。而作为从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应在课程设置、实训课安排等内容上考虑如何设计与一线需求相结合,以社区、社会服务岗位为定位的专业。市政协常委左学金认为,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事业中,还需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制。现行社会保障体制将就业人群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城镇正规就业、城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征地农民、农民等不同人群,影响了不同人群的福利,降低了大学生进入基层服务的积极性。(佚名)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失业加剧。作为一个出口依存度超过30%的发展中大国,出口受到外部需求急剧萎缩造成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就业本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当务之急。运用政府法制来促进就业,规范政府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与危机中的法制建设

     国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保障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国家通过发放小额担保xx、财政贴息、减免税费等措施,积极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发放优惠xx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劳动法》对促进就业作了专章的规定。我国政府促进就业的基本规则有: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2.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3.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4.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的服务体系。

     对于政府法制在危机中促进就业的作用有一种消极的看法,认为政府应当减少干预,多由市场本身来运做。但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政府的做法正好相反。当时高达25%的失业率使劳动市场几近瘫痪,美国政府承认减少失业是政府的责任。罗斯福的“新政”采取了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开启了政府调节劳动需求、促进就业的政策与立法。二战后,为应对战后失业率重新上升的局面,美国接连制定了《全面就业法案》(1945年颁布)和《就业法》(1946年通过)。

     《全面就业法案》根据经济危机中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法制规定:所有能工作和寻找工作的美国公民,都有权利获得有用的、有报酬的和稳定的全日制就业。为保证实现这一目标,总统在每年开始时要向国会提交全国生产和就业预算。预算要说明在这一财政年度中预计的劳动力规模、与此相应的充分就业下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说明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预期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并计算出充分就业下国民生产总值和预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进而提出政府为弥补充分就业下国民生产总值与预期国民生产总值间“紧缩缺口”或者“扩展缺口”而应当采取的政策和立法。《就业法》进一步确定美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任务和目标,规定了xx政府对社会就业水平承担责任,政府要力争实现{zd0}就业。

     不难看出,在危机中,政府法制对于就业必须实行更加强有力的干预。一方面要限制市场萎缩对就业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要采取“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美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与立法缓解了失业的严重性,20世纪40年代后的失业率平均低于30年代及30年代之前。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也由此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

    《就业促进法》规定政府促进就业的具体规则

     1.建立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A、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规范人力资源市场,xx就业歧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帮助。C、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实现就业。

     2.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

     3.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

     4.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A、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战略。B、企业应当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为劳动者建构终生培训的体系,即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C、要求每一级政府都要制定职业能力开发计划,使就业计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5.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由财政提供资费,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不得参与经营性的服务,更不得从中谋取利益。

     6.建立公平就业制度。A、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B、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民等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C、制定具体规则保障公平就业,政府出台新的配套法规,如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岗位是不适合妇女的:水下作业、矿山、井下、高空等,其他行业就必须招收妇女。

     7.建立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A、明确就业援助的对象和措施(包括家庭困难、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失去土地、年龄较大等,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的困难群体);B、对就业压力大的特定地区进行扶持(比如把老工业基地,已经资源枯竭的煤矿等);C、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如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岗位,普通劳动者或者说技能不高的劳动者可以直接进入,开发这些岗位安排困难群体就业);D、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这实际上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所在城市或者地区的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

     政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具体措施是把全部就业优惠政策都能用在困难群体上:A、企业招收就业困难者可以享受减免税收的待遇、可以享受社保补贴,即企业应该交的税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定额给予减免,企业应该交的社保由政府交。B、就业困难者从事个体经营,国家就给予减免三年的税费,同时给予小额担保xx,得到资金的帮助。C、通过当地社会公益岗位来解决,如劳动者在保安岗位上的工资由政府提供(岗位补贴),社保由政府接续,劳动者可以在这个岗位继续工作到退休。D、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就业,希望孩子就业,政府就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两年的时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免费培训,掌握了劳动技能后就业,解决其家庭就业问题。

     政府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措施包括:A、找到接替的产业和接续产业,在发展替代和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给予扶持,包括对新的项目和新的产业给予相应的扶持。B、把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转移出来,政府为这部分转移的劳动者提供服务和帮助。C、鼓励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当地的资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比如在资源枯竭的矿山,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产业。政府提供培训等帮助。 

     8.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中小企业主要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企业,在服务业里面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载体。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对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的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比较多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xx的政策,解决资金困难;对于中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鉴于“教育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2009年至2010年,国家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围绕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1.对困难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困难企业培训结束被培训职工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后,可获得当地财政部门按{zg}不超过培训费用50%的标准补贴资金。

     2.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国家支持的铁路、交通、建设、电力及灾区建设等领域以及劳务输出的订单需求,组织相应的培训项目,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农民工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按规定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

     3.对城镇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就业培训。重点开发面向城市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开展培训所需的资金,按规定由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补贴。

     4.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组织其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所需资金从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

     在美国,把职业培训作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就业下降的手段归类为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全面就业和平衡增长法》规定:经济危机中失业的工人如果找不到由政府补贴的工作,可得到政府通过向雇主提供补贴来保持其就业,以使其劳动技能不至荒废。对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当其为得到雇佣而接受培训时,公共部门向其提供暂时的工作岗位。对于缺少工作经历或没有稳定工作经历的非熟练工人,由政府提供津贴到公共部门或私营企业就业。对于就业特别困难的劳动者,政府作为{zh1}的雇主,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在接受培训期间,这些劳动者至少能够得到{zd1}工资。这种用工资代替福利救济的方式在有效地提高扶助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率。

     法国政府在将失业保险金用于就业方面走得更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把失业救济转换为促进就业。对于因经济裁员失业而要求6个月内再就业者,可不领失业津贴,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发给转业安置津贴,相当于原工资的80%。开始领取失业津贴而要求转岗培训失业者,经就业中心安排参加培训。从培训之日起领取的失业津贴水平保持不递减,最长培训期可延至3年。对已领取失业津贴达8个月的失业者可参加公约,与雇主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即被雇用。雇主从失业保险机构领取应付的失业津贴,用作支付部分工资,保证6个月内不解雇这名职工,最长优惠期为12个月。如失业者在领取失业津贴期间愿意接受一份比原工作待遇差的工作,同时继续寻找更合适的岗位,可继续领取失业津贴。但在这临时工作期间,每月工时不超过136小时,工资不超过原工资的70%,最长期限为18个月。

     英国为鼓励失业者参加再就业培训,对参加培训者发放旅行补助和训练补贴;对于接受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按照资格等级增发失业救济金。新加坡、德国创造出了政府与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模式。如新加坡的“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模式,德国“根据培训性质(转业、再就业、在职培训)分别负担”模式,以色列“由承办者主要负担”模式。在目前流行的职业培训“基金化”模式中,无论是新加坡的“新技能发展基金”、日本的“雇佣调整培训资助基金”,还是澳大利亚的“青年培训基金”也都分别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2.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

     经济或者金融危机中失业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失业,其主要表现就在于危机对失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群体与地区差异。从总体上看,危机过后失业率并未随着经济恢复而下降至危机前的水平;就微观而言,青年人的失业率会大大高于平均失业率,某些地区的失业率会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失业率。因此,对严重失业的群体和贫困地区采取特殊的就业扶助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例如,美国《地区再发展法》就是为重建长期持续性失业地区的经济,为严重失业者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推进公共工程法》采取了更为直接地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并且限定一年内完工的方式,以此提供直接的临时就业机会,缓和严重失业的情形。这与我国长期行之有效的以工代赈方式相近,即在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中,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

     在经济发展缓慢或就业问题严峻时,通常会由国家出资兴建能够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的公用设施,为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长期失业者和青年失业者提供临时就业机会。这些公用设施包括大型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社区建设、清洁卫生和垦荒绿化等工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公共事业看作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也都通过立法鼓励对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进行劳动密集型投资,以便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城乡建设、维护和发展社区公用设施。《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建设内容也有具体要求。在当前的情形下,应当更为灵活与有效地扩展运用这一方式,如对于返乡的农民工以此进行重点扶助;在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中应有专款直接用于严重失业和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将返乡的农民工作为特定对象提供“以工代赈”式的就业机会。

     运用税收政策来影响就业的方式通常为三:其一是用税收刺激经济,即规定将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减免所得税,或从纳税中扣除投资额。其二是用加速折旧方式鼓励企业大量投资并较快收回投资后再投资,并以此减少纳税额。其三是减税、降低税率或提高起征点,通过增加企业储蓄来增加投资。税收政策对于促进就业有用但也有限,因为任何时候税收都不会减至为零。因此,相关手段的综合运用更为各国政府所青睐。如法国对企业雇用失业青年6-24个月的,予以补贴5000-7000法郎培训费用、并免收所雇雇员的社会保障资金;对企业雇用长期失业者和长期领取社会救助津贴的,免缴社会保障费,并补贴企业1万法郎:对企业雇用特困失业者1年以上的,按每人每年3.8万法郎和同等数量的社会保障资给予补贴;对企业雇用失业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免缴所雇雇员50%的社会保障缴费;劳务派遣公司为特困失业者提供750个工时以上工作的,免缴社会保障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英国政府对企业雇用失业青年6个月以上、并给予培训的,提供每周40到75英镑的工资补贴和一次性的750英镑的培训补贴;对长期失业者获得固定就业岗位、且年薪不超过1500英镑的、以及创办小企业的,提供1年每周60英镑的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瑞典政府对企业雇用6名以上失业青年的,提供60%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培训内部富余人员而不裁员的,提供每人每学时40克郎的培训补贴;对企业雇用失业者,填补因培训而出现空岗的,提供每小时75克郎的补贴。

     日本设立多项特别奖金用于资助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如为了刺激失业严重地区的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设立“地区雇佣特别奖金”;对于因招聘新员工而缩短工时的企业设立了“促进企业雇佣特别奖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改善就业环境特别奖金”等,这些奖金的金额和奖励率逐年提高,并按照创造就业机会的绩效分列不同等级。

     另一方面,为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法律规定,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期间,必须每隔2周或一定时段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汇报一次寻找工作的情况。对年轻的失业人员,则要求每两周必须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汇报一次。汇报内容包括寻找工作的经过及与公司面谈的情况。若逾期不汇报,劳动局则向其发送延误通知书,之后14天再发警告书;再过14天仍不汇报,则取消其领取失业金的资格。波兰的《就业与失业法》也规定:失业人员应在指定的时间向地方劳动局汇报其寻找工作的情况,且每月至少一次,以证明其具有就业能力,并在获得就业或者培训机会后会随时就业。同时,各国失业保险支付期多缩短为90天到1年,按失业期限长短确定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标准。失业时间越短给付标准就越高。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大学生就业特殊政策

     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人没找到工作,据此,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

     国务院要求: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1.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A、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去年。B、鼓励和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或吸纳高校毕业生。C、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报效国家。

     2.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3.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A、高等院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B、加快实施毕业生见习计划,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C、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在这些措施中,强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尤为重要也尤为必要。这实际上是在更为有效地运用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措施”。政府部门经常性地长期劳动力需求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措施。在上世纪经济危机中,美国以国家预算来保证政府直接雇佣人员数量的增多,使政府部门及公共部门成为继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后的第四大就业部门。单就雇佣劳动力数量而论,美国xx政府是全国{zd0}的雇主。州政府雇员多于xx政府、地方政府雇员又大大高于前两者雇员的总和。

     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就业的既包括政府机构雇员,也包括公共教育雇员。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扩大基础教育设施,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应当成为我们的{sx}。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又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提高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待遇、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职人员身份、增加教师队伍的人员数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策。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缩短劳动时间和灵活就业

     在经济不景气中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来缓解失业压力是一种分享就业机会的思路,也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普遍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缩短工时,非全日制工作,提前退休及提倡非正规就业(小时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等)。“法国经济学家博士联合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研究报告认为,企业如能平均削减工时20%左右,即实行每周32小时工作制,那么仅法国就能创造150万个工作岗位,相应措施是国家减免10%的企业社会保障支出或部分税收,以弥补其经营缺额。”

     加拿大已在部分地区将每周5日工作制再缩短1-2天,雇员工资收入的损失由政府按日工资60%支付。为样做的前提条件是劳资双方自愿,并且雇员必须接受再培训。企业为此进行的职业再培训也可获政府补贴。德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设置部分时间工作岗位、劳动就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减少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限制(如{zd1}工资限制、{zd1}工时限制和解聘职工的限制)等措施来实现劳动就业市场的“弹性化”。并且通过减少雇员工时20%而工资仅减少10%的所谓“工作分享”模式使就业总量增加。政府为此给企业适当补贴。丹麦实行“替换工作计划”,即允许职工休假一年,去享受家庭生活或进修学习,一年到期后再回到原岗位。在此期间则由长期失业者代替工作,使其得到一个工作机会。此计划已使近10万人受惠。因休假失去工资收入的职工,如进修学习,每月可获435美元的补贴(失业津贴的{zg}额度);如照顾家庭或去度假,则获得上述补贴金额的70%。瑞典实行逐步提前退休的“在职养老金制度”。瑞典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为了使职工能逐步提前退休让出工作岗位,60岁以后逐年减少工作量和工资,同时提前享用养老金递补差额。养老金递补额逐年增加,直到65岁xx没有工资收入时,再发放全额养老金。

     意大利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工作时间要与集体合同所规定的原则保持一致。因此,虽然法定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但几乎所有行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都低于40小时。政府还对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按照实际工作时数多少给予鼓励,在经济萎缩地区,鼓励部分工人提前退休以便招聘年轻人。(黎建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4日介绍,上半年全国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这在世界经济形势尚不明朗、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实属不易。笔者以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应该是政策取向之本。今后,应该把促进就业增长放在更为显著的地位。

     发展经济为什么?保八为什么?说到根本,就是为了民富国强。而要民富,就必须让人有事做、做的事有效益、个人有收入,尤其在目前情况下,各种政策的导向就应该考虑保就业、增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无所谓安居乐业,劳动者就难以有收入,社会就难以稳定,刺激内需、扩大消费就没有基础,从而就没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一些地方在投资取向和产业选择取向上,仍然从发展经济角度考虑较多,对如何扩大就业研究考虑不足。突出表现在:

     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到“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公共工程来刺激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应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收效慢、周期长,且由于施工的不断现代化,聘用的劳动力较少,就业促进效益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这些就业不是可持续的,一旦工程完工,大部分员工将面临无事可做,这和一般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同。

     许多地方把抓大项目、大企业、大工程作为招商引资的头等大事,其主要目的还是GDP的大幅增长及地方财政的迅速增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尽管人们逐步意识到地方政府直接抓招商引资的种种弊端,尽管不少专家在呼吁要防止项目与污染一同“北上西进”,但是招商引资的热度不减,各路官员吸引大项目的积极性依旧。从纯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如果从就业增长等社会效益角度看,这类大项目技术先进、劳动效率高,吸收的就业有限,因而,仅仅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是不够的。

     还有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产业的发展上,这些领域的人才和知识密集,资本投入巨大,对劳动力的要求比较苛刻,虽然产业附加值较高、整体盈利水平骄人,且对治理环境的要求较小,但促进就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上。

     实际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的我国,就业压力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zd0}问题。无论产业发展还是政策取向,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为此,应该注意:

     在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上,要把就业状况作为最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地方和政府目前执行的发展战略,忽视了就业优先的方针。细究起来,极少数是“主观故意”,但更多的是“无意而为之”———多数是因为GDP至上的政绩观取向。在考虑经济增长及照顾到项目大、投资多、科技高的同时,更应该关心那些吸收劳动力多、就业门槛低、创业较为容易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具体说,如果单纯为了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味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某些第三产业,是不对的。

     要有更大的力度支持创业。要排除对创业领域的“歧视性干扰”。现在,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现有企业的发展和吸收劳动力能力上。实际上,创业是就业之母,只有创业生机勃勃,才能有就业的源源不断。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波又一波的“下海”热潮、吃皇粮的人争相去当个体户,既有人们观念的转变,也是创业环境较好、人们愿意冒市场风险的表现。比起来,现在人们创业热情的减退,尽管也有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创业相对较难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创业环境不够宽松、政府的鼓励条件不够优惠的影响。

     要xx对中小企业的准入限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有资料表明,尽管天量资金已经投放市场,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有限,多数资金还是流到大型企业、垄断企业。中小企业是就业的{zd0}接收者,各级政府对于小企业、小项目,不仅不能忽视,而是要在各方面给予如同大企业、大项目一样的扶持。而且,也不要仅仅以“科技含量”论英雄,大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其实是中小企业的“强项”;大量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第三产业,正是中小企业发挥优势的地方。因此,要在资金流向、支持政策上,尽快向中小企业倾斜。(宁金彪)



郑重声明:资讯 【多管齐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_冀鹏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