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记- 百定安的日志- 网易博客

购书记

2010-05-06 19:53:06 阅读7 评论0 字号:

        民国时,许多文化人(例如鲁迅、胡适之、钱穆等等)喜欢给青年学子开书单,近些年这种做法在读书界也逐渐多起来。(近期出版的《我的私人阅读史》(?))。

       二十几年前,我在洛阳书店买到一本xx哲学家蔡尚思教授的《中国文化简论》,薄薄的几十页,严格来讲,也是一个书单,书中罗列了从孔子到近代的经典著作名录,对于重要的著作,也只做简要点评。循着这一书单,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至今保留着。

       据说国外的国家和xx大的学图书馆都设有首席教授,博闻强记,熟悉馆内藏书情况,若有人来借书,只要说出借哪一类书,他能立马告诉你借什么书好,那本书在哪一个区域,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等等。阿根廷xx作家博尔赫斯,好像就曾经做过国家图书馆的这一种角色。可惜,咱们国家没有设置这样的位置。咱们国家图书馆和书店的工作人员都是干活的,如果不是为了谋生,恐怕没有多少人对书发生兴趣。这是我常年的观察。

        广州一带的书店,我最喜欢学而优。学而优书店偏于学术,既不像广州购书中心那样包罗万象,不够专门;也不像北京路的书店,过于讲究实用;这当然是从我的偏好而言。

        今天在书店徜徉了近三个小时,后来感觉逛书店也是一种体力劳动。我的习惯是,从一个区开始,一个一个走下去,通观一遍,哪些书夺了眼球,就拿出来翻翻,翻完之后有些心动的,再看作者,看出版社,看目录,看序或者后记,也看看定价。这些都没有问题了,就把书名记在一张小纸片上。等将书店逛过一遍,回头一一收拾,将记在在小纸条上的书,从密密匝匝的书架上抽取出来,再进行第二次筛选。这时我会逐本逐本去考虑,我为何要买这本书,也就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能够说服自己的,留下;否则,就将其退回原处。整个过程接近招聘或招考时的面试。

        以今天的购书为例。国学经典区域我没去,因为家里有关书籍着实不少;经济学区域也没有去,因为前一段刚刚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张五常的《卖柑者言》,还没来得及读呢。艺术类的区域走了一遍,没有看到更可人的书籍,大部分是老书新版,换了包装,例如梵高、高更、塞尚的作品、书信集和鉴赏之类的。今天我买的书,基本上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一类的书籍,概因我有做文化批评的小小计划吧。

       哲学类:

       包括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三种。《工作与时日 神谱》(古希腊)、《回忆苏格拉底》(古罗马哲学家色诺芬所著)、《基督城》(英国哲学家莫里斯所著)。

       购书理由:对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心向往之。我认为人类早期的智慧,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智慧的辉煌,那个时代也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语)。例如以孔子和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前读罗念生先生翻译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还有古希腊神话和传说,经常遇到神的谱系问题,糊涂的厉害,又很感兴趣,所以看看《神谱》部分;《回忆苏格拉底》是古罗马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这是距离苏格拉底最近的哲学家写的介绍苏格拉底的著作。此外,我喜欢读这些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很欣赏古代哲学家朴素的对话和平易的文字,深奥的哲学用日常的语言说出,体现了一种大智慧,不像现代的哲学家们善于利用文字唬人。购买莫里斯的《基督城》,纯粹是喜欢窥测古代先哲对未来社会构成的设计性幻想描述,就如同读摩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xxx》一样。这种喜欢,甚至没有理由。{zh1}就是,这些都是薄册子,不是大部头。

        此外还有英国哲学家威廉斯所著的《哲学家们在想什么》。这类书虽然买的不少,但是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对于哲学类的快餐读物,我还是情有独钟,特别是国外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普及读物。

        艺术史:

      《时空中的美术》(美 巫鸿著)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台湾留法艺术史教授 刘影著)、《中国书画浅谈》(清末画家所著)

       我有一个怪癖,偏爱海外华裔学者所写的中国文化方面的著作。比如美国刘若愚教授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美国费玉清教授所著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他在著作中推出了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加拿大叶维廉教授有关中国唐宋诗词的著作(她既是xx诗人,又是xx学者),以及美国张光直教授所著的中国考古学的著作(我今天特意买了他的《考古学专题六讲》),等等。这倒不是因为国内的著作水平不高,而是国内著作读过一部之后,再度其它同类,便有重复之感,而且越接近当下,学术界、文化界的门派之争就越激烈,中庸、包容、客观就不易做到。而海外华裔学者,对中国文化既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又有身在海外不受过多意识形态掌控的好处(虽然其中也有偏见),读起来时有新鲜之感,给人以不少启发。而且国内外著作互为参照,互为补充,也有相得益彰之妙。

       前两种美术史著作,巫鸿的著作分析绵密、立论独特、有年轻学者姿态;后者属普及读本,内容上可能没有太多新颖之处,但对于具体画作的分析和讲解虽浅近,但很到位,而且图文并存,形式感很美。第三种属于画家的经验之谈,主要偏重于技术传授,类似于《黄宾虹画论》之类的著作,但比黄著浅显。

       文学类

      《爱默生随笔》(美 爱默生著)、《讲真话:人生箴言录》(季羡林著)、《病隙碎笔》(史铁生著)

       爱默生是美国哲学和文学史上的一座{df},影响了美国许多代人。他的《奥尔登湖》是一部不朽著作。我发表的{dy}篇学术论文,就是论述爱默生及其超验主义(trancendantalism)文学的,所以偏好。爱默生的散文写得好,但必须静读,心情浮躁者,要深入进去颇不容易。这次又是中英文对照版本,两种文本兼顾来读,不亦乐乎。

       季羡林的书读过几本,私下不甚喜欢,读完即送人。尊其学问,不喜其随笔(行笔太直),对其晚年的一些做法也不甚苟同。但季先生毕竟是敢于说话的人,每到评论人事,文见性格,说了许多真话,如同巴金晚年写的《谈话录》(?)一样,有胆识,有真诚。不过两相比较,季先生似比巴老更深刻。这本书收录的,是季先生历来文章中摘录出来的箴言,用于学习,相信会有裨益。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xx作家,当年小说写得出色,后来大多以散文行世,也备受推崇。史先生高位瘫痪,常年足不出户,这样的生存,是作家本人的不幸,又是文坛的大幸。以这样的生存状态,笔下的文字断不会轻浮了草,这种带痛的思考,是有分量的,直逼人生的。《病隙碎笔》共有六节组成,节节都是生命之思,这也是宗教之外,对于生命的另一种解读。

 

       看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好书,想到自己已过了读书{zh0}的年华,心中不能不xx几多感触。自觉从少年时就发奋读书,却因生不逢时,不是无书可读,就是被人误入歧途,读了不少假书和坏书,就仿佛一块好好的庄稼地,被施了过多无良商人制xxx化肥,盐碱,板结,想再回到肥沃,也难。现在的书,否定了以前的书,看书就成了另一种改天换地,痛哉痛哉。所以,一代人的读书,倘没有科学的指导,真是一件无法修补、后悔莫及的大事情。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购书记- 百定安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