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古灯收藏家殷小林先生_一羽鸿_新浪博客

题图照片:秀丽的江南水乡—千灯古镇                                           摄影:一羽鸿

 

    “点起千灯万灯,点灯的人要把灯火传给人!”千灯镇,顾名思义,必定和灯有着某种不解之缘。这个坐落在苏州昆山的千年古镇,随着中国xx以灯为主题的古灯博物馆“千灯馆”的建成与开放,真的就亮起了千盏华灯,一千余盏古灯,述说了古今中外灯的历史故事,也照亮了千年古镇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千灯镇的发展史上,曾有过烽火台的使命,有着“灯”的原始意味,因此,古镇自1966年4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正式改名为“千灯镇”。灯文化博物馆“千灯馆”的建起,从远古时期的xx石灯、到隋唐的陶灯、近代民国时期的煤油灯,各异造型的古灯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灯文化,也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令人叹为观止。

    千灯馆内所展出的1100多盏古代灯具,是由北京的xx民间收藏家殷小林先生所提供的历时20多年精心收藏的不同年代、不同质地、不同造型的灯具,这些灯具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观看。这些灯具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于它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很近;在于它的古老,迎合了当代人的怀旧心态;也在于它的形态各异。从人类开始用灯至今的几千年来,它的发光原理没有什么变化,但每个时代的灯具却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制作灯的原料和造型上。殷小林先生所收藏展出的油灯,制作原料有石头、木头、竹头、青铜、铸铁、玻璃、陶、瓷、锡、银等好多品种;造型方面有豆、盏、壶、盆、风灯、马灯、人俑灯、动物灯、烛台等;从安置方面又可分为台灯、壁灯、挂灯、吊灯、床头灯、勾栏灯、提灯、行灯等等。千灯馆内所展出的1000多盏油灯,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姿百态。每一盏油灯都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每一件灯具都有一段或短暂或长久的历史,每一盏灯都有一则撩人的故事。面对它们,我感到好奇又陌生,感慨又赞叹不已。

    离馆时,在馆门口巧遇了馆主殷小林先生。他中等身材,结实健壮,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令人钦佩。为了收藏研究油灯的历史,他将微薄的收入除去最基本的生活之外全都倾注到灯具收藏中去。他的灯具展犹如一本厚重的灯文化的宏篇巨著,展现在人们的眼前。2005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了殷小林所著的《古灯史话与收藏》一书;2006年殷小林的千灯馆在昆山千灯古镇建成。听殷小林先生讲起一盏盏古灯的故事,历史的厚重感,在娓娓话语中一带而过,却又余音绕梁般挥之不去,心也随之变得静谧,仿佛习习凉风吹过心头。

    灯的产生,要追溯到7000至10000年前。其实远古时期,人们一直在使用火,照明、取暖、驱赶野兽,以至可以用火来烤熟食物。这个时期的照明,主要是指使用火把。真正促使灯的产生,还是从烧烤食物中得到的启发。食物滴下来的动物油,使人类了解了“燃料”的概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随着生产的需求而得到改变。人们希望在夜晚依然可以进行生产,于是利用烧烤得来的燃料,将其放入xx的器皿中,即xx的石灯内,制成了人类走向光明的{dy}盏灯。

    殷小林先生收藏的逾1500余盏灯,就是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电灯得以广泛应用这个漫长时期的见证。这些灯全部采用燃料为光源,虽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精美的外观、巧妙的设计和背后动人的故事,每每提起,总叫人心驰神往。

    ■镇馆之宝——汉代青铜龙首柄行灯

    收藏讲究缘分。千灯草堂许多藏品的来历,都充满xx。藏品中,汉代青铜龙首柄行灯既是青铜灯藏品中的佳品,又有着xx的来历,被奉为镇馆之宝。

    十几年前的{yt},殷小林先生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里“寻宝”。一位小贩手里拿着这盏青铜灯,主动上前询问:“先生,您要不要这个?”殷小林当时正在关注其他古灯,便没有留意小贩手中的东西,一口回绝了。但是小贩却不肯罢休:“先生,看看这个,便宜!”殷小林再次被拦住去路,纠缠不过,于是便打算敷衍一下小贩,赶紧离开。这一看不要紧,殷小林xx被这盏青铜灯吸引了。

    这是汉代“灯树”中的一盏灯具。“灯树”是汉代王宫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组合灯具。灯檠似小树,树的枝干高低错落,枝干上安插着十几盏或者几十盏灯。这个青铜灯灯池底部有一个带插孔的突出物,就说明了它是灯树上的一员。这盏灯有典型的行灯形制,有执柄,灯池下具三足。这盏行灯的构思十分巧妙,执柄化作一只长颈龙头,颈上鳞纹分明,龙身瘦硬劲健,五官清晰饱满,通体散发着一种帝王之气。

    就这样一盏青铜灯的精品,那个小贩才开价五十块人民币。殷小林记得行家说过,真品都有一股能感染你的灵气和抓住你的真气,看着这盏深深吸引住自己的灯,殷小林认定这就是汉代真品,连价都没还,抱起来就走。现在回想起来,殷小林觉得自己要不是和这件青铜灯有缘分,他的一再拒绝可能早就使他与这盏青铜灯中的精品擦肩而过了。

    ■三国xx顶灯

    石器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人工器具。石灯亦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灯具。

    在陶器和铜器出现以前,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多为石制,所以那时被称为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灯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因为那个时候,灯具正处在日常用具逐步演变、形成的过程之中,它所具有的特征还不十分明显,所以有时候很不容易从各种器皿中辨认出它们。

    由于石器的制作技术原始,工艺却很复杂,很难大批量生产,再加上各种新型材质的不断涌现,后来各个朝代中使用性的石器越来越少,石灯亦是如此。因此,今天人们能够见到的石灯就显得十分珍贵。千灯草堂收藏的石灯数量不少,每盏石灯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图中的这一盏xx顶灯,就是极为生动的一盏汉代前后的石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猴顶灯”形容事务不稳妥。或许是因为猴子都生活在野外,生性活泼好动,时常给农作物造成毁坏。人们想制服它们,无奈何没有好的办法,只好幻想着让猴子顶上一盏灯,使之受到约束,负起责任。这种纯真的幻想,被当时的工匠用生动、洗练的手法,展现在小小的石灯之上。整盏灯的造型活泼、生动,既体现了猴子好动的天性,又流露出猴子被迫顶灯的无奈。

    ■汉代灰陶胡人俑灯

    这是一盏汉代灯具。它高约十七厘米,灰陶所制。人俑体胖、目深、面部多须。他双手举着灯柱,双膝下跪。这个有些与众不同的造型,描绘了古代外族军人,因战败而被俘虏,进而沦为奴隶,为汉人做一些屈辱性的工作。

    在历史上,西汉初期,北方的匈奴多次南下,入侵汉朝。汉武帝时曾重创匈奴。到东汉时,南方的蛮夷民族也开始不断进犯汉朝的疆土。汉朝与南北方各民族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才陆续将入侵的外族消灭和招降。

这件汉代的灯具,反映的就是这段战争岁月。 这个小小的胡人俑,双目圆睁,怒视前方,虽败为奴,却仍心有不甘。整个陶俑,虽然线条简练,但却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宋代张抡在《古器评》中说,“汉人之灯,往往取象于物。”这“物”字不仅是指器物、动物,也包括人物,这盏汉代人俑灯便是取人物形象为灯具的造型。

    ■悲欢离合两烛台

    不仅收藏讲究缘分,藏品之间的缘分,也会暗藏着无限的悲欢离合。千灯草堂有两件形制相似,大小不同的烛台。这两只烛台是明代的青花烛台。两件烛台被殷小林寻到,前后差了两年。较大的那件是从香港的一位先生那里得到的,小的那件则是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淘来的。

    这两件烛台看起来很普通,但是由于彼此的存在而显得十分有意思。它们的台身上都写了同样的话“小心莫管人间事,禁口无言少是非。”这两句题词,不仅内容一样,连笔法都如出一辙。殷小林当时就怀疑这一大一小两个烛台是一套。当把烛台的顶部拿过来对比的时候,殷小林才发现两个烛台的落款分别是“时在丙申年”和“冬月念七日”。这真的太巧了,从题词到落款,都告诉我们,这两件烛台真的就是一套。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将流离失散很多年的一套器物,重新收集起来,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

    ■神秘的新疆船形卡娃灯

    新疆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灯,这种石灯叫“卡娃灯”。“卡娃”在维语里是“软”的意思。这种石灯所采用的石料非常的软,实际上是一种软玉。图中的卡娃灯被设计成船形,作为新疆出土的灯,总有些使人匪夷所思。专家曾经推断,把灯具做成船形,{jd1}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中有一种满载着灯火的船,叫法船。它往来于生死之间,是佛祖为接引世间众生渡出苦海,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西方净土的彼岸建造的“专线交通工具”。最初,它只是大乘佛教的一种理论,后来逐步演变成与佛教“盂兰盆会”同{yt}进行的一项宗教活动。这个船形的卡娃灯,受佛教影响的另一个考证是它身上的奇怪文字,这种文字是古印度曾经使用过的一种文字——佉卢文。

    设计成船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要和当时新疆地区的生存环境相联系。通过历史与地理专家的考据,得到证实:古时的新疆是一片汪洋大海,到处都是水丰物美的景色。民间的设计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见闻,将物件设计成船形在当时或许是很常见的。

    ■带给人灾难和黑暗的xx烟灯

    灯,在我们心目中一直占有非常神圣的地位,人们早已不再把灯具看作单纯的照明设备,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正义和光明。

    有一种灯,却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和黑暗。这种灯就是人们吸食xx的工具——xx烟灯。

    xx自从十九世纪由英国人从印度走私进入中国以来,深深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心。

    在清代,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吸食xx者众多,因此烟灯的样式和等级也纷繁复杂。从材质和工艺区分,有陶瓷的、铜制的、镶金银的、景泰蓝的……从形态上区分,有圆形、矩形、桃形、多边形……但它们的基本构造和形制是一样的,使用功能也没有什么差别。一般都是以储油池为基座和主体,油池外有镂空的护圈,护圈有时也兼灯罩支架,支架上方一个形如瓶口状的玻璃灯罩。支架镂空处是燃烧时供氧的通道。灯罩口便是烧“烟泡”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烧烟装置,给多少旧时中国人带来虚幻的快感,又给多少人带来无尽的耻辱并因此心痛而难以释怀。

    ■古代的节能灯具:省油灯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把不好对付的人称为“不是省油灯”。其实在古代民间,人们真的发明了“省油灯”并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形成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节油灯具。

    有证可考的最早的省油灯发明于唐代。在四川邛崃县唐代邛窑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这种灯。省油灯在唐代以后的各个朝代流传不衰,直到清代仍在沿用。早期的省油灯多拥有一个封闭式冷却水套。这个水套有一个或两个小孔式的注水口。后来又发展成简易的直口,注入清水冷却降温就更加方便了。宋代时,省油灯水套的注水口被做成规范的漏斗状。从元代以后,有些水套的上盖儿被去掉,制成敞开式的双池省油灯,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在省油灯逾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它的功能和构造原理与最初发明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外形上有了一些差别。可见,古人的发明,在最初阶段就近乎xx。直到今天,省油灯虽然已经被历史淘汰,但是“冷却水套”的工艺却仍是降低油温的一种方法。

    千灯草堂收藏了多个时期不同样式的省油灯,最早的其实比上述有证可考的唐代省油灯还要早。图中的省油灯是汉代遗存。其样式比后来的省油灯更纯朴、大气。它的冷却水套非常之大,占总容积一半以上,想来它的冷却效果应该很不错。

    ■清代粉彩小盘灯

    中国古代的民间灯具中,瓷灯占了很大比重。粉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以雍正时制作最精,故又有“雍正粉彩”之称。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千灯草堂收藏的清代粉彩瓷灯有两种,一种是小盘灯,另一种是高柱台灯。图中的藏品就是小盘灯。灯盘呈梅花状,盘内绘有精美的三国故事图案。这个小盘灯描绘的是“吕布戏貂蝉”。人物刻画细腻、形象,即使没有人讲解,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通过画面中人物的站位关系和神态,也能很清晰地明白图案表现的故事内容。

这样的小盘灯,千灯草堂还藏有很多件。这些藏品往往都是古代戏剧或者文学名著中的重要篇章,且往往都是成组成套的产出。这些零散的小盘灯,让殷小林联想到了之前那些与他有缘分的藏品,他觉得把这些藏品成套收集完备,是他今后的一项工作,当然,收藏的乐趣也正体现于此。

                                      在千灯草堂前与xx民间收藏家殷小林先生(中)合影留念

                                                      千灯馆每天接待者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千灯草堂的楹联:千灯传薪火光照神州五千年,万民歌昇平风飘律吕九万里


                                                       每一盏灯都在讲述着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故事

                             殷小林说,要把中国的古灯介绍到世界上去,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历史文化的积淀给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千灯古镇注入了更加古老的神韵,赋予她“中国魅力名镇”的美誉。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邂逅古灯收藏家殷小林先生_一羽鸿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