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瓜类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0-05-05 07:42:36 阅读10 评论1 字号:

                           瓜类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黑土农技网  玄武星  2010-5-5
 
   一、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其次是叶和茎。被害的幼刮多从开败的雌花上开始腐烂,雌花受害后花瓣呈水浸状腐烂,并密生灰色至淡褐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然后侵入瓜尖,向前半部扩展,使幼瓜变软、腐烂。被害的幼瓜轻者生长停止,烂去瓜尖,重者整瓜烂掉,或干缩脱落。叶部发病,大部分是由落下病花引起,形成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中央褐色,表面长出灰色粉状霉。烂花烂瓜脱落附着在茎蔓上,可引起茎蔓变褐、腐烂。茎主要在节部发病,病部表面灰白色,密生灰霉,当病部环绕一圈,其上部呈萎蔫状。在南瓜、西葫芦上,先在谢花的花瓣上着生,继发展到嫩瓜上,引起腐烂,密生灰霉。叶上产生大圆形病斑,形成轮纹和灰霉。
    二、发病规律
  灰霉病是xx性病害。灰霉病喜欢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发病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在90%以上,易发病。当气温高于30℃,低于4℃,空气湿度在9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方等地春季阴雨天多,气温偏低时易发病。南方3月中旬以后,当气温在10-15℃和多雨时病害发展迅速。病菌最易从植株的伤口、萎蔫的花瓣、衰弱和枯死的组织侵入。病菌在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可随气流、水溅和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三、防治技术
  1、栽培管理:推广高畦地膜滴灌栽培方法,不漫灌浇水。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多中耕,提高棚温,降低湿度,尽量减少顶棚滴水。 保持棚内外干净、通风透光好。 日常管理中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黄叶,并清理干净随时深埋或烧掉。换茬时彻底xx田间病残体。
       2、温湿度控制:设施内注意通风排湿,使空气湿度在85%以下,温度控制在白天26-30℃,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必要时可提高温度达33℃,抑制病菌产生。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可用多氧霉素、抑菌灵等药交迭使用或混用,也可用速克灵、百菌清等烟雾剂傍晚熏蒸,亦有良好防治效果,施药间隔7天左右,连续3—4天。也可用杀霉灵粉尘、灭克粉尘、百菌清粉尘等喷粉防治。

                     

                              南瓜灰霉病

                    

                            西葫芦灰霉病

                                          

                           黄瓜灰霉

                       

                          西葫芦灰霉病叶片

                         

                          甜瓜灰霉病状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瓜类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