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黄酒的后现代生活"

阅"黄酒的后现代生活"有感

2010-05-04 22:44:45 阅读5 评论0 字号:

 

      我从十几岁开始于xx跟着老兵们遇到节假日时喝点小酒,那是为了与他们相敬并缩短新老兵的距离和减少对家乡的思念,特别是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更是以酒当歌,人生几何。八十年代初我们从xx回到了上海,又被分配在公安局工作,那半军事化的快节奏,加之加班点那是像“吃豆腐”似的,当家的们又没有什么可以款待我们这些年轻有为的小xx,只能以小老酒来磨练,致此,从参加工作之后就与烟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应该讲自己与酒沾上边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对白酒、葡萄酒、佐料酒、啤酒和黄酒等及“泊来品”的洋酒有所了解,而黄酒则是我们南方人特别喜欢的一种酒的类型。

     黄酒的温顺性子,被烹饪者看中了,把它定位为烹饪中的主力。他们不仅信赖黄酒的醇厚酒香,更是想要利用它这份持久稳定的酒劲儿和挥发力,所以黄酒开始以料酒的身份,行走于煎炒烹炸中。
     按说成为料酒,也怪不得黄酒,因为和其他性子更猛的酒相比,黄酒自身的香味绝不抢味,但却能为菜肴增香,并通过酒气的挥发,对菜品本身的香气加以诱导,使菜品之气升腾、挥发,进而愈加芬芳。而正是由于黄酒的这种特性,使黄酒不知不觉中就与料酒画了等号,以至于形成了“铁打的料酒流水的菜”。不论我们面前是什么样式的菜肴,皆可用同一瓶黄酒伴其左右;不论是用黄酒调了肉,或是做鱼、做虾、蒸螃蟹,还是在藕里加上黄酒、葱花、蒜末调成的肉馅,炸个油润香嫩的藕夹,黄酒都是人们不二的作料选择。
      如今终于有好酒者重提黄酒的历史。有人说了,从悠久的历史角度来看,黄酒似乎更有资格成为咱们的国酒,它不但有着近四千年的酿造史,而且在古法提纯酒精的时间里,长久地占据主导地位,还一直兼任着药酒的作用,常被当做药引子饮用。
     这不,已经有饭馆开始着重打造黄酒形象了:大大的泥坛摆在门厅口,装有冰糖、姜丝的小碗和小酒精灯一字码开。食客可以随意打上一盅,你想加热一分半会儿的,还搭一盘油炸花生米。小酌闲聊到红光满面也可以,让服务员给黄酒加上两颗话梅,煮成梅子酒。
     黄酒在好酒者执著的坚持下,重回饮用酒排行榜,还有人要打破常规,把它比作中国的威士忌。而且,不喝得像,还要在视觉上营造传统与现代的xx结合:在直升杯里放入一些冰块,注入少量黄酒,然后加冷水稀释,再放入新鲜的柠檬或黄瓜或苹果。就像一杯微黄的威士忌,浓烈中倒也带出中国式的温润绵长。还有更多的巧思妙搭,比如黄酒与雪碧、可乐或果汁一起饮入,醇美可口还有点微微的陶醉感;而黄酒搭了啤酒,则具备了鸡尾酒“深海xx”的威力。据说这种喝法在江浙一带很流行,甚至有“一比二”、“一比三”的说法,就是以一瓶黄酒和两瓶、三瓶啤酒相兑,放在火上煮热了再喝。这酒不用浅酌慢饮,只需把心一横,把头一仰,穿喉而入,一份辛辣,一份直白,让品酒者瞬间就能纵横江湖,醉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情景让不少外国人很感叹,一方面,他们对加入枸杞、桂圆等滋补气血的食物的黄酒“爱不释口”;另一方面,还对饮用此酒后浑身经脉的通畅与对身体的保健作用而感到惊奇。还有一点得让所有人学习:这唯中国有之的黄酒,也讲究中庸之道,遇事不急不躁,凡事都能心平气和。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阅"黄酒的后现代生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