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制作工艺2_红杉庙---炒股学习笔记_百度空间

    史籍记载“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醒酒{dy},绿色者更佳”“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xx功用”,传统普洱茶虽有对人体立即性的正面功效,但比起一般绿茶,其强烈的口感有些令人却步。为因应效率时代,用人工以纯化强烈口感,普洱茶在xx时期有了重大改变。现在云南地区茶商、消费者与学界所称“普洱茶”者,即为台湾市场所称的普洱熟茶;而普洱生茶则称之为“晒青茶”或“滇青”。

    现代普洱茶渥堆技术的形成,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六零年代末期吸取广东省与香港茶商湿仓陈化的观念,加以原先内地炒青后未干燥直接竹篓装的微湿后发酵做法不断加以改进,利用微生物促进茶叶人工发酵工序。1973年以下关茶厂渥堆发酵技术为基础,在昆明茶厂再经高温高湿,成功研发普洱熟茶并开始量产。

    普洱熟茶与滇青{zd0}的差别在于渥堆,渥堆工序也左右着品质优劣的关键。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不可过高,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xx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约时四至六周。

    渥堆人工熟化除了氧化作用外,其发酵基本上是利用湿度来培养微生物,再藉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热能与分泌的 来进行化学反应,使儿茶素与多醣类氧化降解,除了让茶汤有特殊香气与口感醇化外,许多抗氧化活性成分更有益人体健康。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值,会产生不同的菌种,也因此对普洱茶品质会有{jd1}性的优劣影响。

    目前在云南某些民间茶厂利用特定微生物进行渥堆发酵,与国营厂使用传统潮水方式,其产品差异性甚大,发酵后半成品与红茶的香气口感有些类似。未经潮水增湿,直接以菌类发酵的制作工序,据笔者了解,目前仅在西双版那地区特定茶厂少量生产,并未普及,品质优劣还待后续观察。

    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文献证实,普洱茶有降血脂尿酸、xx、预防糖尿病及前列腺肥大、xxxx等等重大人体健康功效。且对普洱茶急性毒性的安全研究也有重大进展,结果证实xx符合WHO检验安全标准,属于xx范围,饮用安全上无顾虑。

普洱茶制造工艺

茶叶的采收,不仅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科学而严格的采摘标准,是"普洱茶"采收的前提。

    "普洱茶"的采收,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季。2-4月采收春茶,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夏茶于5-7月采收,称雨水茶,如制作得当,茶质近似春茶;秋茶于8-10月采收,称花茶,茶质次于春、夏茶;冬茶很少采收,仅茶农适量采收自己饮用。

    "普洱茶"采收的特点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摘,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树龄分类采收。实行"集中采、集中留,春茶大采、夏茶中采、秋茶少采或蓬养;分批采、分批留,分批多次留叶采"的采收制度。对幼龄茶园的采收,以养为主、采养结合,注意培养宽阔浓密的丰产树冠,为高产优质奠定基础。成年茶园的采收,以采为主,采养结合,切实执行各个季节采收的留叶标准。

(二)制作

  在将茶叶进行人工或机械制作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就是对采收的鲜叶进行评级分类,根据不同茶类的严格要求分类制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普洱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形成了"普洱茶"精湛的制艺和独特的品质。"普洱茶"在制作上,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其制作方法详见下文。普洱紧茶,传统品类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经过蒸(炒)后,装入各种品类模具并经特定工艺压制成型。(资料来源:www.puerzg.cn)普洱紧茶,按照后发酵方法,有"生普洱"(即制成晒青并进而制成紧压茶后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者,如"青饼")和"熟普洱"(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者,如"熟饼")之分,其品味以"生普洱"为佳。此外,"普洱茶"按照其制作阶段的不同,分为初制茶和精制茶两种;按其制作工艺不同,又分功夫茶和机制茶两种。

    普洱绿茶 普洱绿茶的品质特点为清汤绿叶,其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杀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酸性并便于揉捻;杀青的方法,目前有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叶条索,适当破坏叶组织,使茶质容易泡出;揉捻时,根据轻→重→轻和老叶热揉、嫩叶冷揉的原则,使之通过揉捻达到条索紧、匀、细、直的要求。其干燥方法有炒干、烘干、晒干三种,并依此干燥方法不同将绿茶分为炒青、烘青、晒青三种。干燥的目的,是蒸发水分、紧结条索,透发香气,增进色泽。精制后的绿茶,经过再加工后,一是窨制成普洱花茶,二是制成普洱沱茶、普洱茶砖(青)、普洱饼茶(青)。

    普洱红茶 其制作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通过萎凋强酶的活性,使其在揉捻和发酵中茶多酚得到充分的氧化,形成特有的色、香、味,再经高温干燥破坏酶的活性,使其形成的特有品质得以固定。其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从其外形与品质分,有小种红茶、红碎茶和功夫红茶3种。

    普洱青茶 为轻发酵茶,其制作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五道工序,其特点在于做青,通过做青而达到青茶"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这是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甜爽,又具红茶的色、香,却无绿茶的微苦和红茶的涩味,香气清纯、汤色清亮、喉韵清爽。

   普洱黄茶 为轻发酵茶,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制作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四道工序。其闷黄工序,是黄茶制作的主要特点,通过揉后温坯闷黄以改变茶叶的品质,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

     普洱黑茶 为后发酵茶,采收一芽五、六叶的"普洱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工序制作而成。制作特点是渥堆,在杀青和揉捻之后渥堆24天,使叶色变为油黑。其品质特点是叶色油黑、汤色橙黄主要用以制作紧压茶(熟)。

    普洱白茶 为轻微发酵茶,其品质特点是茶的外表披上白色茸毛,色白隐绿。其制作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不促进氧化作用,不炒、不揉,顺其自然。将鲜叶经过萎凋后,采取风干的方法进行干燥后即后。选用鲜叶,一般为一芽二叶,白茶的特征是色白如银,香气清纯、汤色淡黄,滋味甜爽。

1、必须在干仓陈化

    干仓不会发霉,转化较为缓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茶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茶录》宋·蔡襄着。

    2、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仓内温度如果过高,温差变化太突然,将会影响茶汤水性给予口感的活泼性,甚至仓内温度太高,形成闷热,会将原本的生茶,转变为普洱茶,此种情形在香港的茶库时有发生。

    3、避免杂味感染

    茶叶是最会吸收杂气异味,洒一把干燥茶叶,会吸清空气中的异味,此外,也应力求贮放环境清洁无杂味。「喜蒻叶而畏香药」宋·蔡襄着;「喜清凉而恶蒸郁。喜清独而忌香臭」明·闻龙着;「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茶解》明·罗廪。

    4、利用竹箬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xx纸包之」《茶疏》明·许次纾。这种传统包装的质料和方式,有助于普洱茶于后发酵时,过滤杂味以确保清纯的效。常有人将已打开了的老茶,改用较低劣品质的塑料纸重包,时间一久,就会发出异味,直接破坏了普洱茶品味。

    5、注意茶龄寿命

    普洱茶陈年代寿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数百年,没有定论资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觉研判其陈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庆老号普洱圆茶陈化感已到了{zg}点,必须加以密封贮存,以免继续快速后发酵,造成茶性逐渐消失,品味衰退败坏。故宫的金瓜贡茶,陈期已一两百年,其品味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陈化”是普洱茶发展香气、巩固和完善品质的重要工序,普洱茶特有的品质和陈香是在陈化过程中变化形成的。陈化过程中,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非酶足自动氧化,如类酯化合物氧化,产生挥发性成分2,4-庚二烯醛等具有陈茶气味特征;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的自动氧化,引起褐色物质的形成和香味的改变。普洱茶的品质与陈化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影响{zd0}的环境条件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和异味。

一、陈化方式

陈化方式按环境的干燥度,茶叶含水量及作用时间可分为干仓陈化法、湿仓陈化法。

(1)干仓陈化法

干仓陈化法是利用云南这样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让其自然陈化。现在好的普洱茶都讲究要干仓陈化,干仓就是指在干爽的环境中陈化,忌湿。太干燥的环境会令普洱茶的陈化变得缓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湿气。干仓陈化的普洱茶,富于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干仓普洱茶的陈化时间较长。

(2)湿仓陈化法

    湿仓陈化可以缩短陈化时间。按其增加湿度的程度和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重度湿仓陈化普洱茶、中度湿仓陈化普洱茶和轻度湿仓陈化普洱茶。这种增大湿度的陈化方法称为湿仓陈化法。但是太过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普洱茶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霉变”,令普洱茶不可饮用。

二、陈化条件

(一)场所 普洱茶陈化场所十分讲究,一般要有专门的陈化室,室内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雨淋,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为宜,湿度控制在75%左右,室内要通风,透气、干燥、无污染、无异味、清洁卫生,切忌与其它有异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陈化室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二)时间

1、普洱生茶:普洱“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不经过渥堆发酵,而xx靠自然缓慢氧化而成普洱茶,生茶自然陈化过程相当缓慢,视陈化环境条件,至少需要10~15年,在一定的期限内,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2、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视陈化环境条件,需要3~5年,其陈化后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三)措施

新老茶品、生茶熟茶间杂堆放,以老促新;定期翻动,使其陈化均匀;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四)条件

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应注意含氧量、异味、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普洱茶的影响。

1、水分

(1)茶叶含水量 茶叶含水量是影响品质变化的首要因子,含水量越高,对品质不利的变化速率越大。陈化过程是非酶促氧化过程,水的介质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所以,应保持10%左右的水分。

(2)空气湿度 湿度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需年平均湿度控制在75%以下。所以普洱茶的陈化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2、温度 普洱茶的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zh0}保持在25℃—30℃之间,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氧化加速,有效物质减少,影响普洱茶的品质。

3、光 光照能使茶叶内部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光线中的红外线会使茶叶升温,紫外线会引起光化作用,当茶叶受日光照射后,其色泽、滋味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失去其原有风味和鲜度。所以,普洱茶陈化必须避免光线直接照射,一定要避光。

4、空气 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和保持,因此陈化普洱茶的环境非常重要;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普洱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5、忌异味 异味物质的存在是茶叶吸收异味,品质产生劣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茶叶是一个多孔的疏松体,富含高分子的棕榈酸和萜烯类物质,这些物理和化学特性使茶叶极易吸收异味,因此,在普洱茶陈化室内不能存放其他有异味的物质,诸如香皂、棒脑、油漆、香烟等;普洱茶陈化周围环境也不能有异味,否则茶叶会吸附异味而变质,还要注意必要的通风换气。

普洱茶审评

    茶叶的审评分为感官审评和理化检验。感官审评是由茶师运用丰富的经验,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判断茶叶的色、香、味、形是否达到普洱茶的品质特征或标准样的品质水平。理化检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通过对茶叶物理性状的测量和对茶叶或茶汤中各种化学成份的分析,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不可避免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应尽量创造相同的主、客观环境,减少误差。由于理化检验需要仪器设备多,分析操作繁杂,时间比较长,有关实验数据尚不完善,目前茶叶的审评仍以感官审评为主。

一、审评环境及用具

1、审评环境 审评室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审评室,室内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足够的灯管以便在自然光较少时用。审评室要求干燥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烟、酒、腥、辣等异味进入。{zh0}设在楼上远离有异味的场所。 

2、审评用具

评茶盘 用于审评普洱茶外形,以木质为宜,形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正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宽各23厘米,长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28厘米,宽16厘米边,高3厘米。均涂成白色,有助判断茶叶的色泽。样茶盘的一角开一缺口,口径上大下小,以便倒茶。

审评杯   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250毫升。口径8.5厘米,高8厘米,有盖。

审评碗 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一致,即容量250毫升,口径11厘米,高6厘米。

叶底盘 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10×1.5厘米)和长方形(22×15×4厘米)两种。

天平秤   用来称量茶叶。

计时器   用于计时。

网匙     用于取茶汤中的碎片茶渣。

茶匙     选用大小适宜的白瓷汤匙,用于品尝茶汤滋味。

茶盂     审评时吐茶汤及盛废水茶渣用。尺寸要适合,过高不方便,过低茶汤易溢出。

煮水壶   以钢质为好,无金属味,{zh0}用电茶壶,既清洁又方便

二、普洱茶感官审评

    普洱茶感官审评的方法,分为干看外形和湿评内质两个步骤。无论干看、湿评,都要对照实物标准样来审评外形和内质的各项因子,然后根据各项品质因子的审评结果,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普洱茶(熟茶)的感官审评分为散茶(级别茶)和紧压茶的感官审评两部分。散茶感官审评其外形审评评比条索、色泽、匀整和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和色泽两项因子;内质审评评比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一)普洱散茶审评方法

1、外形审评  

评比条索:对照标准样比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但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评比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色泽是衡量普洱茶(熟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加工的好坏。色泽红褐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适度且均匀”。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过度或不匀”。

评比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有无脱档现象,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评比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以及是否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2、内质审评

取试样茶5.0g,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 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之后,又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又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zh1}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其叶底。

评比汤色: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为好;深红色为正常;汤色深暗、浑浊较差。比汤色的深、浅、亮、暗、浊、透的程度,并作出相应记录。

评比香气:比香气的纯度、陈香的持久性及高低。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有酸味、异味、杂味为差。

评比滋味:比滋味的醇和、顺滑程度、浓度及回味。以入口顺滑、醇浓、回甘、生津的为好;不苦、不涩、不酸、醇厚回甜的为正常,有酸味、苦味、涩味的较差。

评比叶底:以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匀齐一致为好;色泽花杂、暗淡无光泽(或呈黑色碳化)叶底硬,或用手指触摸如泥状均为较差。

(二)普洱紧压茶的感官审评

普洱紧压茶的感官审评包括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

1、外形审评

由于紧压茶未设标准实物样,且具多种规格形状,故紧压茶外形审评,评比试样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整齐、光滑、厚薄是否一致,模纹是否清晰,不起层落面。紧压茶要求松紧适度,过松、过紧都不符合要求。色泽红褐,无黑霉、青霉等霉菌。

2、内质审评

将试样解散混合均匀,称取试样茶5.0g,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 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之后,又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又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zh1}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其叶底。

(一)普洱茶贮藏中品质成分变化

普洱茶品质的好坏直接与普洱茶所具有的内含成分的多少和其所含成分之间比例有关。在茶叶的理化成分与品质的关系中我们已经讲明了,茶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普洱茶越陈越佳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茶叶质变与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密不可分,我们通过对凤庆茶厂生产的普洱散茶三级、五级、七级、凤庆砖茶(简称散3、散5、散7、凤砖),下关茶厂生产的下关沱茶、下关普沱、普洱砖茶、普洱方茶(简称沱茶、普沱、普砖、方砖)作为试验材料,在冷藏、常温、45℃等不同温度处理下进行贮存试验。试验样品均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后贮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贮存温度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极大。

贮存试验中,普洱茶主要物质的变化是:

表1 贮藏中茶多酚的变化

       处 理

茶样

茶 多 酚 含 量 (%)

0天            17天             45天          59天

散    3

冷藏

常温

45℃

13.965         13.924(0.3)      13.104(1.2)      12.878(7.8)

13.950         13.895(0.4)      12.903(7.5)       12.766(8.5)

13.383         13.299(0.6)      11.199(16.3)     10.971(18.0)

21.450         21.429(0.098)    20.866(2.7)      20.647(3.7)

21.335         21.298(0.02)     20.573(3.6)      20.473(4.0)

21.181         21.086(0.04)     19.973(5.7)      19.856(0.3)

28.981         28.963(0.06)     28.374(2.3)      27.994(3.4)

28.968         28.994(0.08)     27.705(4.4)      27.625(4.6)

28.734         28.652(0.03)     27.478(5.4)      27.360(6.0)

方    砖

冷藏

常温

45℃

沱    茶

冷藏

常温

45℃

备注:括号内为茶多酚下降率(%)。

    从表1中可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随温度的升高,茶多酚下降率有升高的趋势。即随着温度升高,茶多酚氧化速率加快,其保留量越低。因而可以说低温下茶多酚的氧化速率较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常温相比,干茶色泽在冷冻、冷藏条件下均变暗,45℃则变浅;汤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45℃变化稍明显;香气则以冷冻冷藏陈香气明显,45℃陈香气减退。

   茶多酚是以占总量60%—80%的儿茶素为主体的不同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它与茶汤的滋味、汤色成正相关[6][7]。多酚类物质味苦涩,有较强的刺激性,在贮放过程中会发生自动氧化,首先脱氢而成为醌,再进一步氧化、缩合形成褐变物质TF、TR、TB等,其中TF能溶于水与滋味鲜爽度有关,影响茶汤收敛性和刺激性;TR是茶汤的主体物质与滋味浓度有关;TB溶于水是造成茶汤发暗的主要原因。田劲的研究报道认为,成品普洱茶中多酚类氧化产物与经鲜叶酶促氧化作用后的产物相同,即也生成TF、TR、TB[8],审评中汤色变亮、滋味变醇和叶底轻微暗变无不与多酚氧化产物相关。多酚类在贮藏过程中发生了氧化,生成了影响茶汤汤色、滋味和叶底的物质(TF、TR、TB),促使成品茶的品质发生变化。因此,茶多酚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下降的趋势是符合其变化规律的。

2.可溶性糖的变化

   选取散5、凤砖、普沱为代表样,其可溶性糖含量如表3所示。四种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增加,45℃增加的幅度略高于其它。但不同茶样增加的幅度不一,这与茶叶本身的原料和各种茶的加工工序有关[9]。

表3 贮藏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

茶样

   理

散       5

凤       砖

普      沱

45

45

45

{dy}次

4.732   4.365    4.856    4.901   5.792    5.695    5.582    5.547    5.317    5.573    5.438    5.278

4.803   5.425    5.09     5.284   5.801    5.713    5.601    5.762     5.339    5.605    5.513    5.511

4.828   5.695    5.743    5.748   5.827    5.735    5.628    5.804    5.377    5.621    5.658    5.860

第二次

第三次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类的葡萄糖、果糖等;双糖类的蔗糖和麦芽糖等;多糖类的纤维素、淀粉等;还有杂多糖果胶物质等。糖类不光是茶树体内各种物质合成、转化的基础,也对成品茶的品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可溶性糖的存在和转化,对茶叶的汤色和滋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还间接影响到茶叶的香气,是形成茶汤甜醇味的主要物质。在水热作用下,一部分大分子的糖类物质能进一步裂解成单糖,使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在热的作用下可溶性糖还可与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相互作用生成色泽悦目及具有花香的物质,因此可溶性糖在一定湿热条件下是动态变化的[9]。

3.氨基酸的变化

   以散7、沱茶、普砖为代表,氨基酸的变化如表4所示,无论是在低温下贮藏,还是在高温下贮藏,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相同茶样随着温度升高其下降速率亦升高,试验结果还表明45℃时下降速率{zd0},因而低温贮藏普洱茶有利于阻止氨基酸过多降解和转化。

   茶叶中的氨基酸会发生降解和转化,可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色泽悦目及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参与茶叶色泽和香气形成,同时氨基酸也是构成茶汤鲜爽味的重要物质[11]。因此氨基酸是影响茶叶色、香、味的重要化学成分,其中占游离氨基酸40%以上的茶氨酸,在茶汤中冲泡率可达80%,对茶汤滋味品质具有特殊意义,它在贮藏过程中降幅较大。贮藏过程中氨基酸变化呈波浪形曲线,贮藏前后氨基酸总量大体持平,但其组成及比例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尹军峰、罗龙新的研究表明,氨基酸总量呈现前5个月减少后5个月增加的趋势[12]。本试验所测的氨基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也呈下降趋势,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下降率亦升高。

通过对普洱茶不同温度贮藏试验结果表明,构成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变化左右着普洱茶的色香味。与常温相比,无论冷冻、冷藏还是45℃条件下贮存普洱茶,在一定时间贮存普洱茶,汤色都有变亮的趋势;滋味出现醇或滑的感觉,只是程度稍有差异而已;香气则在低温下陈香明显,高温下陈香气减退。汤色、滋味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受到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大[12]。随着低温下含水量的升高和高温下含水量的下降,各种化学成分之间也发生复杂的变化,如果贮藏条件不当或不讲科学的无限期的贮存,这必然使其品质发生变化,好茶降低品质。

   所以说,如果是把作为保健食品,那么你应该了解普洱茶药效物质和营养物质贮放过程中的有效期;而把普洱茶作为商品,周转的时间可能太长,您可能要仔细算算账。建议您还不如购买品质好的发酵普洱紧压茶来贮藏,来得更快一些。因为这类紧压茶已经具备了普洱茶的基本品质特征,只是进一步后熟,品质会更好。但是经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普洱茶的品质都有一个{zj0}时期(不是越长越好),在这个时期以前,它的品质呈上升趋势,达到高峰以后。它的品质会逐渐下降。如王郁凤先生(原中土畜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经济师)在《普洱茶与清王朝》一文中写道:“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儿茶、茶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陈年贡茶实物,普洱团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邵宛芳、杨柳霞在“对普洱茶化学成份及品质特点差异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如果普洱茶已经具有了汤色红浓、陈香明显、滋味浓醇、叶底黑褐的品质特征,这样的普洱茶如仍一味的无限期的贮存下去,必然会使茶叶中所含有的有益成份逐渐分解、氧化、进而失去普洱茶应有的特殊风味。故在普洱茶的贮存过程中,应视茶叶的具体情况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及时间。而不应单纯地追求贮存时间的长短。”可见普洱茶无限期的长期存放,品质会有下降的趋势。当收藏的普洱茶色、香、味达到{zj0}状态时,就不必再贮存了,而应把握住这个时机适时饮用。

   购买的普洱茶不管是个人消费,还是作为商品贮存,都有一个“保存”的问题。如何贮存保管普洱茶也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普洱茶的保存条件。一般来说,只要不受阳光直射,或雨淋,环境清洁卫生,通风无其它杂味、异味即可。如存放数量多,可设专门仓库保管,如数量少,个人在家中存放,可用陶瓷瓦缸存放。将普洱散茶、紧压(折去外包装)直接置于缸内,封好缸口就行。

(二)贮藏方式与普洱茶品质

   市场上有不少经营从事普洱茶的人,重视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从销售角度对成品茶进行了再处理,形成目前市场上比重较大的仓储茶。这些茶处理的重要环节就是增大湿度、提高温度,营造自然微生物适生环境,并作用于普洱茶。按其水分加入量和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重度湿仓普洱茶、中度湿仓普洱茶和轻度湿仓普洱茶。这种处理{zd0}的特点就是仿老茶的做法xx苦涩味,老茶贮放的结果是苦涩味明显降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降解或聚合的结果。尤其是酯型儿茶素的减少,苦涩味改变最为明显。研究表明,自然贮放10年的普洱散茶,茶多酚减少为13.94%,贮放20年的普洱散茶,茶多酚减少更多,仅为8.98%。

   普洱茶的品质形成需要一定的贮存时间,贮存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普洱茶花色的形成。科学保留下来的老茶,最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湿仓茶也有一定的市场,普洱湿仓茶流行的原因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消费者欲寻求口感刺激性弱的老茶风格,二是经营普洱茶的商家根据市场要求改变产品特性的结果。

     总之,对普洱茶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些科学的贮存方法,即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清洁的环境,一定时期内将有助优质普洱茶品质的形成。

普洱茶熟茶生产技术与收藏价值

   很多刚接触和饮用普洱茶的朋友都会遇到一下的几个问题,在此店主将自己的饮用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见解为个人感受意见,仅供大家参考,不到之处还请高人指正本。

  1、熟茶是哪一年发明生产技术的?

  答:熟茶的工艺发明开始于1973年的勐海茶厂,可以说一点73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均是生茶,73年后才有熟茶的产生,73年是个分水岭。

  2、熟茶是怎样做的?

  答:“熟茶是通过“渥堆”的工艺:即是将晒青茶叶堆放在仓库中淋上一定量的水产生热量加速起陈化转变工程,使的茶叶的烈性的到快速转变,软化口感,能马上进行饮用的工艺。

3、为何生茶才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答:因为熟茶已经是人工控制转变了的茶,其口感变化不大,所以收藏价值就不大啦,随着时间的长久价格虽然会有点攀生但毕竟无法和老生茶比拟,因为好的生茶通过在优质的储藏环境下(干仓收藏,空气湿度合适等)所产生的茶气和茶质的变化很大(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樟香、兰香、荷香等{zg}境界的香气及化口生津顺吼的好的口感)

普洱茶的加工与分类

一、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制作工序。

  1、传统普洱茶制作工序:杀青(生晒、锅炒)揉条(手工揉团)晒干。

  2、现代普洱茶制作工序(人工熟化):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茶菌)干燥

普洱茶的成型过程:采茶—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选分类—紧压成型。

  

二、普洱茶的分类

  (一)依制法分类

  1、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2、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

  1、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2、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三)依外型分类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从普洱茶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不同历史阶段的普洱茶加工工艺也是不同的。传统普洱茶的加工,主要由茶号茶庄的制茶作坊制作加工。清代民国期间传统普洱茶的加工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加工制作风格。传统普洱茶的加工集中于普洱、思茅并逐渐向景东、景谷、江城、易武、勐海等地扩散,昔日传统普洱茶的加工制作可谓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多姿多彩。



郑重声明:资讯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2_红杉庙---炒股学习笔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