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族企业扩张中的“内部金融体系”替代- 供应链与物流- 供应链与物流系统 ...

当前位置: » » 正文

系族企业扩张中的“内部金融体系”替代

等级:
组别:普通用户
:14
威望:280
金币:477
同城:
状态:离线
点击数:39   | | | | |

系族企业扩张中的“内部金融体系”替代

 

摘要:系族企业通过控制多个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类似于宏观金融体系的内部金融体系,在外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该体系是对外部金融体系的替代。但是从功能金融视角看,这种替代是不完备的,即过于侧重筹资融资功能,而如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激励问题解决等金融市场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没有实现。正是这种不完备导致了内部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效率,甚至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功能扭曲,导致内部金融体系的坍塌带动系族企业的整体溃败。本文从功能金融视角详细探讨了系族企业这种内部金融体系替代的表征、形成、内外部环境以及演化过程,以此来分析系族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与影响。
系族企业往往通过控制多个企业并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以达到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一些规模相当大的系族企业来看,其控制的金融机构类型、数量都具规模,俨然成为一个运作成型的企业内部金融体系,这个体系从传统的视角看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但确实有相当的企业就是依靠这种内部替代体系成长起来的,而那些溃败的系族企业也多是由于这个内部的替代金融体系崩溃而带动的产业群坍塌。本文即是探求这种系族企业内部替代型的金融体系的表征、形成、内外部环境以及演化过程,以此来分析系族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与影响。
所谓金融体系或者金融市场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换(即交易)的场所。R.Merton 和Z.Bodie指出金融系统包括市场、中介、服务公司和其他用于实现家庭、企业及政府的金融决策的机构。尽管金融市场的存在并不是创造和交换金融资产的必要条件,在多数经济中金融资产都是在某种有组织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创立并交易的。不论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金融体系,如下图所示,盈余部门、赤字部门、中介机构和市场组织是金融系统必备的,资金盈余部门的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流向赤字部门,还有一部分资金通过金融市场流向赤字部门,这也相应形成了赤字部门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存在一些企业由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关系而结成的类似于系族的企业群,这些企业群不同于由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企业,其控制关系是靠逐步的股权、产权交易形成。这些系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规模扩张迅速,依靠核心企业和核心产业迅速扩张,并形成多元化发展局面,从而在资本市场乃至经济体系中影响日盛。支持这些系族企业扩张的金融体系是由企业之间的资金流通行为以及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集合和金融机构来完成的。依靠核心企业的决策机制和调动渠道,在系族企业内部同样形成资金盈余和资金缺乏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采用各种方式将资金从盈余部门调配到赤字部门,这些方式包括银行信贷、发行债券、配股融资、金融机构拆借、金融机构委托理财等。因此,在系族企业内部事实上形成了类似于宏观环境下的“内部金融系统”,下图显示了这个系统的基本框架。
文本框:文本框:文本框: 

 


2.   金融资源流向的渠道特征比市场特征更显著。在一般的宏观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在市场中通过报价机制形成的,定价能力、风险识别和信息成本是金融市场的关键要素。金融市场的存在增强了流动性,对被迫或主动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系族企业内部金融市场上,市场特征减弱,渠道特征增强,表现为资金流动有明显的调动渠道,这种渠道或者是由金融机构实现,或者是由企业实现,但是基本不具备报价能力和风险识别,从而使得内部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特征缺乏。
3.   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有较强的核心决策机制。有效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决定了交易资产的价格,或者说确定了金融资产所要求的收益率。通过价格信号,投资者与筹资者在明确风险溢价的基础上承担相应的风险来获取相应的收益。xx的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率的运作将资源配置{zy}化,“看不见的手”发挥其作用。而在系族企业内部,往往存在一个核心决策机构来实现“看得见的手”的功能。这个核心机构清楚哪些部门资金盈余,哪些部门资金缺乏,从而其资源配置的决策特征比较明显。
4.   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往往不存在明显波动性。宏观环境下的金融体系会有资金盈余和缺乏形成的波动性,在资金盈余大于缺乏时通过价格信号反映出资金成本降低,融资相对容易,反之则是资金成本增高,融资相对较难。xx有效的金融市场,如果能合理解决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代理失灵在内的各种市场失灵机制,则会通过供给关系对波动产生自动熨平。而内部金融体系则缺少这种对价格敏感的波动性,因而无法体现在市场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相对状况。这种灵敏性的缺失带来的弊端是与外部金融体系的割裂,使得外部金融体系的波动以及其所反映的价格信号特征无法传递给内部体系,造成内部体系运行的失真。
1.      外部金融体系融资缺陷的压力。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易克服的难题。发源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系族企业在发展之初难免遭遇融资难的困境。以德隆为例,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分别于1996年10月、1997年6月、1997年11月入主新疆屯河、沈阳合金、湘火炬之后,2亿元资本金已所剩无几。为了维持运营,以至寻求扩张,系族企业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天性,单个项目的融资必然受到限制,特别是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渠道明显带有体制偏好和直接融资渠道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金融体系的形成是系族企业间接获得融资、自主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即通过控制融资能力强的部门来获取资金,支持融资能力弱的部门。通过内部金融体系,系族企业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有统一规划和安排,这未尝不是一种替代的提高效率的方法。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泰达系曾提出的“资本大循环”理论,即通过多渠道,让资本在控股公司和有关经营领域内科学地配置,加速其流动,并实现资本快速增值。作为系族内部的运作平台,核心企业泰达控股主要就是为了通过股权运作、购并、重组,管好增量资金,xx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将呆滞的项目做“活”。尽管泰达系的运作受到政府背景的质疑,但其提出的优化资源实现增值的理念有科学合理之处。考察各类系族企业,控制金融机构均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选择,往往是产业链扩展到一定程度遭遇融资瓶颈而涉足金融产业,通过形成内部金融体系来获得更为畅通的融资渠道。
2.      内部金融体系的整体信息优势与融资能力放大。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通常,金融机构很难xx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筹资目的及相关风险,而企业则xx掌握这些内部信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使资金时刻存在浪费的风险,极大地阻碍了资本的有效扩张。从各自利益出发,金融机构和企业都会寻求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可行途径,以xx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安全和效益。而系族企业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促进了信息不对称得降低。在对外部融资上,系族企业内部更清楚哪些企业需要融资,哪些企业不需要融资,融资的成本是多少,融资的风险界限在哪里。这些对于金融机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系族企业内部是信息平衡的,因此理论上系族企业更容易掌握融资的主动性。在内部金融体系运作上,其内部控制的金融机构与内部企业之间更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同处一个系族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成本较低,从而能较好解决市场失灵。这种对外和对内的整合效应也是很多系族企业涉足金融领域,建立内部金融体系的一个内在动力。
这种整合和信息沟通的结果是放大了系族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担保、抵押、关联输送等正常或非正常的方式,系族企业构成了畅通的融资通道。由于这种通道是以规模化和多元化为基础的,所以寻求扩张的动力除了来自于版图扩大外,很重要也是来自于为这种内部金融体系的形成构建基础。据2003年底的数据,参股控股金融体系的19家民营企业大都集中在100强的前50名,随着排名名次的推后,进入金融业的企业越来越少(见下表)。可见,涉足金融业仍只是“少数人能玩的游戏”,这种规模扩大-搭建金融平台-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演进模式同时也为很多系族企业留下了风险隐患。
3.      我国目前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民间金融市场的空间广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较为严格,从而导致了金融资源的稀缺,对民营企业构建自身得内部金融体系有一定的障碍,这些稀缺和障碍包括金融机构核准审批的障碍、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对民营企业金融行业的政策限制等。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一旦有机会涉足,系族企业很可能会较少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比较,而以获得牌照为目标。这种模式增强了系族企业扩展金融领域版图的冲动,从而无形中扩大了内部金融体系的规模。已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投资于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大大减少了对民营企业金融投资的政策性限制,增强了市场准入的公平性,减少了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民营企业不必像以前那样,为政策性限制和金融资本资产的稀缺而付出过多的溢价,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对于这种状况是一个改善。
另外一方面,我国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使得很多资金流失在体系外,并形成庞大的非正规金融市场。据浙江省政府研究室2001年的调查,有75%的企业曾向地下钱庄或其他企业借过xxx用于短期性资金融通。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亿~8200亿元之间,占到正式金融规模的近30%。美国花旗银行2005年1月报告说,2004年5~10月,中国国内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这些流失的资金大多进入了收益更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中。这些非正规金融中有一部分即是一些系族企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从体制外吸引进入的资金,供内部市场使用。而另一方面,从官方的统计口径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获得的资金支持相对占比较小,但是,从这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快速扩张历程看,如果没有大量的融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其快速扩张的。这就在客观上揭示出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一个相当庞大的民间融资市场,其中既包括民间的资金,也包括一些能够从正式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转而把资金投放到这个民间融资市场获取收益的资金。正是外部非正规市场的存在,民间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系族企业容易进行多渠道的非正规融资,推动内部金融体系发展。
4.      外部金融体系制度缺陷的利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背景是渐进式的经济转轨,这是一场复杂的制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体系存在一定得不完善,这些漏洞容易被企业所利用,特别是在形成系族企业之后,在产业规模、信息整合等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更容易针对这些制度缺陷而形成特殊的非常规融资机制。这种机制表现在间接融资渠道上,很明显的就是利用系族企业内部的担保关系进行信用放大,从而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张规模;表现在直接融资渠道上,就是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委托理财、违规会计操作的资金占用等手法侵害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利益。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融资的偏好而构成的中国“资本结构之迷”有其制度因素,包括股权融资的软约束、股票发行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对上市公司考核制度的不合理。
但对于系族企业而言,如果存在违规操作则是利用这种市场制度的不完备而获得融资收益,证券市场上典型的系族企业坐庄即是体现。在这一环节中,系族企业依靠抬高的股价维持融资渠道,又利用股权割裂的背景进行增发、违规担保、配股、违规拆借等手段谋取收益。在一定限度下这的确能起作用,但会形成路径依赖,如果无法合理的控制和退出,则反会被拖累。而考察这种融资方式的限度则可以简单利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进行说明。如下图所示,系族企业在维持一定股价下,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这些成本随着股价的升高而增加,但由此也形成了利用高企的股价进行抵押融资、增发配股等的收益,这些收益随着股价的升高也在扩大。简单的示意表明,抬高股价的成本始终在收益之上,系族企业在最初介入时可以忍受一定的成本,如在M点,但是随着股价上涨会逐渐与收益持平甚至低于收益,即在N点之前,在这一界点上融资是有效率的。为了维持这样的融资渠道,系族企业的决策机制不得不进入路径依赖,即难以退出维持股价的困境。在边际成本持续高于边际收益时,系族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如再P点。特别地,当外部制度缺陷有所改变时,则导致了维持高股价的成本增高,成本曲线A移至成本曲线B,或者利用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融资的难度增大,即收益降低,收益曲线A移至收益曲线B,两者不再相交,则这种方式越来越失去其效力,这也即说明了当前市场逐步规范后很多系族企业不再涉及这一方式。
 

 


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基于机构金融视角,即认为现存的金融市场中的机构是稳定的,各种相配套的金融规章和法律制度是规范当前机构的运行,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以维持现存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为目标,甚至是为维持该目标而牺牲市场的效率性。这种视角一个明显缺陷是当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组织机构赖以存在的基础技术以较快的速度进行革新时,银行、保险及证券类机构也在迅速变化和发展,由于与其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滞后于其变化,金融组织的运行将会变得无序。
1.   内部金融体系的形成源于功能金融的需求。系族企业的产生来源于产业扩张的动力,为达到一定的整合效应和规模经济而不断的兼并收购相关企业,形成价值投资的产业链。这一过程需要金融平台支持,在外部金融体系难以实现有力支持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金融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支持产业扩张。这一体系的建立之初并非为了追求金融机构的庞大、完整,也并非为了实现依靠金融机构获得投资收益,而是{zd0}程度上利用金融机构平台为产业链的扩张提供金融支持。这表明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的建立是以功能金融需求为导向的,实现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等功能是这个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出发点。以内部金融体系最为庞大的德隆为例,在1996年之前一共获得过“三桶金”,即1986年创办“朋友公司”,靠冲印胶卷1年赚取了100万元;1992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8·10”风波期间,带领5000名新疆老乡南下{qg}新股认购抽签表,谋得暴利;1994年在北京开办JJ迪厅,盈利丰厚,后来成了德隆的财务型公司。1995年,经过10年的创业,德隆已经有了几个亿的资产。但相对于德隆1996年开始的高速、庞大的并购计划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构建庞大的金融版图始于这种融资筹资功能的需求。
2.   内部金融体系形成完善的机构平台,成为实现功能的基础。为实现金融体系的功能,系族企业注重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在内各种金融机构完备的金融平台,为实现金融体系的功能奠定基础。但是系族企业在建立这一平台过程中往往暴露出一些先天性的弊端,例如民营企业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平台,金融机构数目较多,投资巨大,消耗了自身产业扩张中很大的资源,并且日后维持和运作的成本也相当高昂,如果金融体系不能带来相应的支持或收益,则这部分负支出将对产业扩张带来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建立平台过程中也存在控制力不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系族企业多采用参股和控股的方式,股权交易频繁,对金融机构没有{jd1}的控制力,这可能与其投资金融机构获取投资收益而不重视控制权有关,但是从金融体系而言,这种不稳定的控制力为日后体系运作买下了隐患,资源的配置与调动可能因为这种松散的结构而效力大为削弱。下表总结了部分系族企业控股金融机构的情况,即可看出投资成本较大和控制力不均匀的特征。
3.   内部金融体系在功能发挥上的失衡。如前所述,从功能视角而言,金融系统具备六大功能,而对应系族企业内部的金融体系,这六大功能是不完善和缺失的。从金融体系的形成而言,显然对外融资和资源配置是自最为重要的功能,类似于德隆的系族企业在搭建金融平台后,或多或少地将功能向融资倾斜,采用各种合法或者违规的手段扩大融资能力。而在其他功能上则并没注重,表现在:(1)风险管理的严重缺失。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是提供管理风险,资金通过金融系统进行转移,风险也在相应地转移,例如保险公司就是典型的风险转移中介,将风险在时间和空间的更大维度上进行匹配。资金和风险的转移常常是通过金融系统捆绑在一起的,但是在系族企业的金融体系下,严重缺失风险管理与控制渠道,随着资金在体系内的流转,风险转移也随着流转却不被识别,这是内部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弊端;(2)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的不完备。金融系统需要提供有效率的支付体系,使得家庭和企业不必为了购买资源而消耗大量时间,采用货币、支票、信用卡和电子资金转移支付等手段都是提高效率的方式。对于系族企业的内部金融体系而言,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主要体现在隐蔽性和不规范上。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所致,对于系族企业内部大量的非上市公司,采用违规的资金划拨、调度普遍存在,例如设备采购、预付货款等,这些资金的转移名目隐蔽,且披露性强,故往往不被外人所知,而其目的则是{zd0}程度上调动系统内的资源。采用财务公司的中介功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可以看到系族企业采用如此规范的资金调度手法毕竟是少数;(3)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的功能被扭曲。金融体系中由于单个主体实现投资受限制,往往提供分割股份的功能来实现共同投资,并因此而分享收益共担风险。在系族企业内部,也存在交错复杂以致眼花缭乱的股权分割关系,这种关系现在看来往往是为达到多层间接控制并逃避监管,隐藏系族企业的真实面目而形成的,投资与实体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都有可能存在复杂的股权和实际控制关系,在这样的结构下,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理清系族企业庞大的股权结构之后所看到的通常是控制链的交错庞杂。(4)不存在价格发现功能。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是依靠价格发现功能实现的,即金融系统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这种价格发现机制不仅使得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更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定价功能缺失下的金融体系势必是机械的、无效率的体系。而考察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却是价格信号xx缺失的体系。内部进行资源分配时,金融体系无法以价格信号为基础,将稀缺的资金配置到最为需要的企业中去。价格信号缺失的背后是企业治理的不完善,以系族企业为范畴的企业群落没有相互的信息流通,缺乏为企业资源配置报价的职能,从而进一步造成整个内部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管理匮乏。(5)激励问题无法解决。金融体系的另一重要职能是解决市场合约不完备所形成的激励问题,主要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委托-代理问题。例如通过抵押来解决xx中道德风险问题,降低放款者的监督成本,以及通过限制股东与债主之间利益冲突的“准权益条件(equity-kicker)”来允许放款者与与股东分享收益,从而降低委托-代理风险。对于系族企业内部的金融体系而言,这种激励问题的解决相当乏力,原因主要是如前文提及,在内部金融体系与外部金融体系的对立,也即内部金融体系作为合同交易中激励问题的信息优势方,没有动力去解决,反而会利用信息优势而放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委托-代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损害了外部体系的利益,例如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进行复杂的违规担保就是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势。对于金融体系内部而言,各类机构在直接或间接控制下已经缺少独立性,没有明确的核算功能,因而降低了解决激励问题的必要性。因此,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系族企业内部的金融功能实现是失衡的,该体系偏重融资、筹资功能,而忽视了包括风险转移和管理在内的其他重要功能,从而使得金融体系的完备性大大降低。
4.   内部金融体系稳定性与效率性的低下。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效率性是功能金融中的重要研究命题,从机构视角来分析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效率并没有太大意义。系族企业在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框架并不意味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相互制衡。相反,按照功能金融的{dy}个假设,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则内部金融体系的功能实施是实现其稳定和效率的重要条件,而不在于控制了多少数量和种类的金融机构。根据R.Merton 和Z.Bodie的研究,判断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和效率性的标准是金融体系能否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充分动员社会储蓄并将聚集起来的资金进行高效配置,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有效进行风险分散和管理,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比照系族企业的内部金融体系,从构建过程和实施效果看,都存在很大不稳定和低效率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1)风险管理意识的淡漠和手段缺失,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资本市场经常出现的某系族的资金链条绷紧以至于断裂。资源的分配伴随着风险的转移,因而在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明确的测算风险、估计损失的可能性以及制定有效的转移风险办法,但是系族企业的资金运用往往缺乏战略规划,短借长用更是带来资金调剂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即使想进行风险控制也必然会因为资金调动过于灵活而难以xx测算风险。这些风险一旦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所谓的资金链绷紧问题。(2)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侧重于为企业提供资金,而资金作为一种资源同样有其成本和收益回报,无限度为资金筹集支付成本而不追求回报是违背金融市场常识的。但系族企业内部就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利用金融体系无限度扩张筹资规模,但资金运用的效率极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高,从而使资金的回报难以弥补成本,这部分缺口又需要通过凑集资金来弥补,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将系族企业推向融资饥渴的被动局面。(3)信用的虚增和滥用。内部金融体系由于处在同一个实际控制人之下,则对于资源的调用和分配没有价格信号,因而也没有临界约束,很明显地表现为信用的虚增和滥用,如采用隐蔽的股权控制关系扩大了信用能力,以期从外部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控制上市公司不断进行再融资,耗尽上市公司的信用额度等。R.Merton 和Z.Bodie指出,金融机构是通过向客户发行某种类型的债务、管理客户的各种资产来实现自己主要的业务功能的。由于金融机构深受客户对其信用状况看法的变化的影响,因此,金融中介对信用极其敏感,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一般企业对信用的敏感程度。金融机构一般通过三种基本的方法来控制或减少自身可能的违约风险,即向持有该机构债务的客户提供套期保值、保险和资本缓冲。金融机构成功的关键就是它能有效地控制与客户持有债务相关的实际和可能的风险。系族企业对信用的虚增和滥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部金融体系的基础脆弱,抗风险能力差,某一风险点损失实现就会很快传染到整个金融体系,陷入连锁反应而无法自救。
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的建立大多源自于其发展初期的融资瓶颈,在上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下逐渐寻求自身所能控制的金融支持渠道。而考察目前已经坍塌的系族企业,其金融体系走向已经偏离了初衷,从而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如何看待这一过程的演进,也是分析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方面。大致说来,我们将系族企业内部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分为四个步骤,即{dy}步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第二步调动企业资源初步形成内部市场,第三步吸纳金融机构提高内部市场效率,第四步金融市场功能嬗变导致体系溃败。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系族企业都经历或将要经历这四个步骤,而是在考察个系族企业的发展里程后,形成这几个较为典型的步骤予以分析。
{dy}阶段:面临融资困境,金融支持需求萌动。受体制所限,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资金匮乏,而又面临融资困境,这已成为不争的共识。在外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面的反差是很大的。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中,业主资本一项占31.1%,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为18.3%,金融机构各项借款为42.5%。在日本,2001年财政年度,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中,业主资本为25.2%,外部股权融资占到13.3%,公司债券和其他债券占6.5%。长短期借款占到41.1%、商业信用占14.1%。这种不通畅的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形成了制约,如下表所示,民营企业的规模增幅相当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开始萌动,希望能有自身可以控制的融资渠道来支持产业发展。这种突破的冲动导致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遵循“地下金融”、“草根金融”的模式,进行非正规的融资,这在江浙一带表现为“地下钱庄”,另一种则是靠间接方式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而设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介入金融机构则是这种方式的途径。
 

 


第二阶段:企业系族的初步形成与功能放大。很多系族企业的形成最初注重产业链的扩张,即以兼并收购上下游企业进行全价值链投资或者多元化扩张。如前文所述,这种多元化的扩张模式一部分重要动机也来自于规模的扩大有助于系族企业的功能放大,直接体现在信用放大、规避政策管制、调度内部平台等方面。如图所示,在这一阶段中,核心企业通过控制底下与产业扩张相关的几个企业发展业务,而在金融支持上,则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之间的隐蔽的资金调度以及各个企业对外进行股权、债权、xx等方式的融资,从而初步形成了相互协作的内部市场。这个阶段的直接结果是加速了企业的自我积累,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例如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在1982-1988年经历了初期的创业阶段之后,通过养殖鹌鹑积累资产1000万元,并转入饲料加工,此时成立的希望集团刘氏兄弟各占1/4股权,并分别成立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南方希望四家子公司,分别在高科技、饲料生产、加工等领域发展,从其理念而言构成多个企业协作比较偏重实业目的,治理结构也相对完善;而德隆在发展初期时也经历了多元化的扩张,但是进入三家老三股上市公司却是其明显翘动金融杠杆的开始。三家公司中,新疆屯河(1995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净利润1975瓦元,应收账款3360万元,存货1670万元,净利润率为19.75%;沈阳合金(1996年)主营业务收入4880万元,净利润835万元,应收账款4011万元,存货3525万元,净利润率为17.11%;湘火炬(1996年)主营业务收入7264万元,净利润165万元,应收账款7502万元,存货4764万元,净利润率为2.26%。这三家公司都规模普遍偏小,财务状况也并非优异,但是德隆通过这三家公司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金、配股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这是其利用企业控制关系构建内部金融体系的开端。
 

 


第三阶段:进入金融领域,打造内部金融体系。在通过企业扩张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如上文所述,融资渠道狭窄、金融资源稀缺等原因使得系族企业期望通过自身控制金融机构获得更为便利的融资平台,这一阶段系族企业开始真正打造内部金融体系。一方面,追逐金融机构也有系族企业获取垄断收益、加速利润积累的目的,例如投资股份制商业银行。东方集团(600811)2003年向国际金融公司(IFC)转让民生银行1.08%的股份,获取转让款19114万元,收益预计可以达到5500万元。新希望(000876)通过控股的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6.99%的股份,截至2004年上半年获得投资收益5456.48万元,投资收益超过公司净利润的10%。证券公司也是民企投资金融机构的一个热点,如雅戈尔(600177)2003年度因投资中信证券获得现金分红2200万元。以及较早进入保险业的东方集团,其参股的新华人寿2003年实现保费收入171.85亿元,同比增长115%,市场份额从上年的3.51%跃升为5.7%,总资产为243亿元,同比增长91%,并在筹备上市。同时,2003年东方集团将其所持有的1.976%的新华人寿的股份转让给隆鑫集团,获得收益2432万元。而另一方面,打造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也同样是系族企业进入金融机构的重要原因。如下图所示,核心企业控制了金融机构平台和产业企业平台,除了在这两个平台内部可以有调剂外,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配置,德隆庞大的组织体系即是反映了这一特征。
理论上而言,这种内部金融资源调动方式应该通过与外部金融资源吸收资源是同等效果的,如果内外部市场是xx有效的话。但是之所以形成内外部资源调动的不平衡,关键在于内外部金融体系的效率对比,如果外部金融体系效率高于内部,即系族企业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资源更容易,则内部金融体系将不会起作用,系族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xxxx目的更明确,反之,如果内部金融体系效率高于外部,系族企业通过内部的平台配置资源更有效,则其投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目的较弱,更多还在于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支持体系。而确定双方效率的标准则在于内外部金融体系何者发挥功能金融的作用更完备,事实上,系族企业在构建内部金融平台之后,因为无法实质上推动外部金融体系的改革,则以控制内部金融体系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手段来实质性推动内部金融体系的完善,则xx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获取这种收益。而如果不注重内部的风险控制或者配置效率,则无形中增大了这种金融平台的成本,一旦采用违规手法来维系这种无效率的内部体系,则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很多已经坍塌的系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尝试是具有可观合理性的,但是对金融风险的漠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金融管理经验的欠缺使得其为内部金融体系付出巨大代价。
文本框:文本框: 

 


第四阶段:功能扭曲导致的内部金融体系溃败。这一阶段的形成是由于内部金融体系主动地或被动地扭曲了金融体系应该发挥的功能,单纯追求投机收益而导致风险聚积,导致体系的溃败。并不是所有的系族企业会经历这一阶段,但如果控制不当则必然是以这种方式走向失败。如下图所示,在这一阶段中的金融系统和产业系统已经失去了利润积累的功能,主要的任务是从外部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以后调剂到内部市场,在内部市场的各个部门进行拆补,而金融体系的特征是信用的缺失将导致金融功能加速衰减,反映在金融体系内部就是对外部资金的饥渴加速呈现,这种状况已经使得系族企业无力顾及产业链条的运作,而着重于在体系内调配资源,至此,金融体系的功能已经xx丧失,内部金融平台成为企业{zd0}的负担。
事实上,通过德隆、农凯等一系列系族企业的案例,其他系族企业也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有意识的收缩金融平台。例如复兴系所宣称的复星今后将不再向金融领域进行投资,并将有选择的退出金融领域,专心做好产业,以及东方系向IFC转让1.22%的民生银行股份(东方集团此举获得2350万美元),和向北亚集团(600705,SH)转让了9012万股新华人寿的股权(总价格2.88亿元),以收缩在金融领域的机构。如果内部金融体系的功能无法{zd0}化发挥,以及控制得不完备,或者投资收益相比成本的微弱,则逐步弱化内部金融体系是{zj0}做法,因为这不仅避免耗费系族企业的大量资源,还是防止进入带有路径锁定风险的第四阶段的{wy}途径。
文本框:文本框: 

 


1.      内外部金融体系的功能替代。按照功能金融理论,一个金融体系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发挥其六大功能是基础。在我国明显的经济转轨和市场化进程的背景中,外部金融体系的功能完备与否也需考量。不论从投资融资、风险管理还是资源配置、激励问题的解决等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民营企业依靠自身努力经营发展,在外部体系无法满足时,则会从内部体系去实现包括投融资在内的功能。以及地下金融、非正规金融等都可以认为是正规金融体系在功能实现上的欠缺,从而被整体或部分地替代。上文分析指出,这种替代如果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替代,则很可能发挥比外部金融更有效的作用。
2.      内外部金融体系的连接存在不合理。内部金融体系与外部金融体系存在接口问题,即资源从外部金融体系流向内部金融体系总有一个通道,而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源的流动。考察系族企业的个案发现,从外部金融体系流向内部金融体系的资金存在的期限和利率的不匹配,即内部金融体系所能接纳的长期资金被外部金融体系以短期资金替代,内部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低利率资金被外部金融体系以高利率资金替代。一方面,这是内部金融体系报价功能缺失的体现,无法以正常的价格体系鉴别资金成本,来吸收相应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内部金融体系在匹配资源功能上的匮乏,金融体系的一个特征是匹配各种类型的资源,在空间、时间、风险上进行错配,内部金融体系既然引进这些期限、利率不合适的资金,如果功能完备的话则可以自动化解缺口,但目前来看,由于客观政策的限制和主观经验的欠缺,还难以实现。
3.      从监管角度看则是功能性监管的缺失。既然内部金融体系是对外部金融体系在功能上的替代,则从监管角度看,仅靠机构监管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内部金融体系的功能监管。系族企业这种具有较强控制力的混业金融体系对功能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功能金融理论指出,功能性监管的优点主要是:(1)xx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能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2)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xx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而目前我国功能性监管的还待加强,在系族企业金融溃败的案例中非常明显得体现出监管在空间、时间、机构类别上的割裂,信息无法充分共享,这是外部金融体系对内部金融体系监管的缺位。


德隆入主老三股的成本包括以3.11元/股受让沈阳合金1500万法人股,出资4665万元;以2.8元/股受让湘火炬2500万法人股,出资7000万元;从新疆昌吉州屯河建材工贸总公司、新疆八一钢铁总厂受让的新疆屯河共计713万股,每股价格不详,应不低于2元/股,再加上德隆控股屯河集团51%股份所需花费,以及1996年2月参股新疆金融租赁出资700万元,德隆基本上已无自由资金。(引自李德林:《德隆内幕》,P159)
泰达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要求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要提出自己未来发展的主业。泰达控股主业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为主,津滨发展则着力发展工业房地产租赁、信息电子、网络等业务,灯塔油漆则是能源及油漆。根据各公司确定的相关主业,泰达控股将把相应的资产交给上市公司经营,并将上市公司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上市公司主业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对一些金融机构的控制加强了对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如当时泰达系控股的金融机构已有天津北方信托投资公司、渤海证券、泰达担保公司等。2002年年底,天津泰达控股又与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出资13.02亿人民币,成立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泰达系的资本大循环--到底是谁在掌控泰达系?》,《新财经》,2003年08月01日)

查阅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发表于 2010-5-5 15:02:20 | | | |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资讯 【系族企业扩张中的“内部金融体系”替代- 供应链与物流- 供应链与物流系统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