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一季度业绩实现“开门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均取得净利润大幅增长的良好业绩,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实现油气产量近32%的增长。 业内人士预计,二季度三大公司业绩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国内市场需求、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以及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是影响石油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 三大公司一季度业绩开局良好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一季度中石油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71%。中石化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达158亿元。尚未回归A股市场的中海油虽未公布一季度业绩,但油气净产量达6730万桶油当量,同比大幅增长32%。 分析人士指出,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以及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拉动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上升是中石油、中石化利润大幅增长的两大因素。 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原油价格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连续上涨,3月份基本维持在每桶80美元以上,相比于一年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处于谷底的原油价格翻了一番。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复苏明显,一季度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6.2%,化工产品表观消费量增长超过8%,带动石油公司下游业绩的好转。 中信证券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殷孝东说,一季度中石油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国际油价的上涨;而中石化则更依赖于化工和销售板块业绩的上升。 作为我国{zd0}的原油生产商,中石油一季度生产原油2.1亿桶,同比增长2.1%。原油实现价格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近89%,达每桶70美元。 相对于其他几个板块利润的大幅增长,一季度中石化炼油板块利润出现同比下降。中石化财务总监王新华说,这主要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一季度国际油价持续上升,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相应调整,中石化炼油板块仅实现微利。 我国于4月14日年内首度上调成品油价格。王新华说,此次调价后,炼油板块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但调价后国际油价在原来基础上继续上升,目前炼油盈利压力仍然较大。 主营业务集中于上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中海油在三大公司中受国际油价影响最为明显。由于油气产销量和油气实现价格均大幅上升,一季度中海油未经审计的总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5%。 二季度业绩有望环比继续增长 招商证券石油化工分析师裘孝峰认为,二季度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和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否及时调整将是影响石油公司盈利的主要因素。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说,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果国际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将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因此,如果二季度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炼油业务将承受较大经营压力。 王新华说,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石油石化行业宏观环境总体较为有利。但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否按照完善后的定价机制及时调整增加了中石化炼油板块的不确定性。此外,随着中东等地区低成本乙烯的大量投产,化工板块面临的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 裘孝峰认为,今年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执行不会在价格和时间上偏离很大,因此炼油行业出现较大亏损的可能性较小。他预计全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将达每桶85美元,石油公司在此价位不会遭遇亏损局面。 殷孝东预计,二季度市场将进入消费旺季,受益于国内经济回升向好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石油石化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现良好态势。预计二季度几大石油公司业绩有望环比继续增长。 他说,考虑到中海油今年产量增幅较为乐观,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走势,预计中海油将实现较快的业绩增幅。 优化产业链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裘孝峰认为,由于上游、销售和化工三个板块均出色的业绩表现,一季度中石油整体业绩表现良好。这主要得益于中石油勘探生产业务占比较大,炼油销售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这种比较优化的产业链结构。 对于近80%加工原油都来自于进口的中石化来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其整体业绩影响尤为明显。裘孝峰认为,在高油价下,中石化成本压力较大,建议在海外拓展原油资源以减少炼油成本压力。 中石化于3月底宣布收购母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油气区块权益,被视为进一步扩大上游业务规模的重要举措。中石化集团公司亦于近日以近47亿加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油砂项目股权,加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潜力的释放,几大石油公司均将天然气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由于普光气田投产及川气东送管道的投运,一季度中石化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41%,成为上游板块利润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 王新华说,今年普光气田产量将达40亿立方米,明年将达80亿立方米。届时,普光气田效益和回报情况将有明显增加,并将对整个上游板块利润有较大提升。 中石油一直将天然气作为主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一季度,中石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5%,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与壳牌达成收购澳大利亚能源公司的协议,以进入澳煤层气开发及液化天然气生产。而中海油也实现天然气净产量41%的增长,并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液化天然气长期进口协议。 王新华说,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天然气价格和可替代能源价格形成合理比价,并随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动而调整,逐步建立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需情况的定价机制。“改革将根据我国经济和国内消费能力情况逐步推进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