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追思王江民先生_蓝天_新浪博客

    早就知道王江民先生,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2010年4月4日他在垂钓之际突发心脏病,终告不治,激起了全社会对他的xx和追忆,才让我这样走近他的生平,被他感动,被他激励,以至于觉得如果不能写下点什么来把他牢牢地刻在心里,那会是自己的遗憾和损失。



    1951年,王先生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平民家庭。3岁时患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从他记事开始,双腿就“已经完了”。“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一下楼,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这个下不了楼幼童会经常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会把纸条撕碎,探身到窗外,捻着松开手,往楼下“放转转”,这就是给他留下最深刻记忆的儿时游戏。

    还好,王先生是生活在城市里,这使他得以读完了小学,进入了初中。可是,那场{swql}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了,那是个“停课闹革命”的年代,他在学校里能学到多少知识?1970年,19岁的王先生总算是拿到了初中毕业的xx,可这是一个掺水的“初中毕业”。学历中掺了水,这是王先生的缺憾,但不是他的过失,这是时代的恩赐。

    依然置身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离开了初中校门的王先生除了去找活挣钱,没有别的出路。但是,这个双腿残疾的瘦弱青年“找了很多单位,不要工资白干人家都不愿意接收。我觉得我被社会抛弃了。” 到处求工不成的王先生在那一年里自学针灸,试图医治自己的腿,甚至使一个接骨医生一度想收他为徒,最终还是顾虑到他身单力薄到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摁住病人的腿脚,再也不提这事了。

    到了1971年,终于有一家街道工厂同意接收王先生,他们肯放低门槛接收一个肢残青年,这使他们得到了一个宝贝!这个在小学四年级时就熬夜装出了双波段八晶体管收音机、无线电收发机以及电唱机的残疾青年进入了工厂,如龙入海!他从操作机械设备起步,只一两年,就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三年之后,王先生读上了职工业余大学,之后他又被调到国营企业,开始研究光学仪器,革新创新一发而不可收,还因此被xx中的工作组定为“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专不红,不能重用,不能当领导”的典型。这堵住了王先生走向仕途的路,却没有挡住他在工厂里受到重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王先生已经是工厂的生产负责人,是支部书记之下厂里{zg}的领导人了,再想去参加高考,厂里不会放他了。王先生的学历在职工业余大学这里止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王先生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振翅高飞。这以后的十几年间,王先生陆续创造开发了多项机械和光电类产品。1979年,因为在激光产品方面获得多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王先生成为全国首批155个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之一。

    数不清的人叹称王先生“不可思议”,是“xx”,走到了这一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xx了,却还只是他人生xx的开端。王先生在光机电领域勤奋开拓,陆续开发出了YJS3激光水准仪、YHe-Ne激光综合xx仪、CO2二氧化碳激光手术机、YJQ机车汽缸激光救心检测仪、YQ激光轴系准直仪等二十多项光机电产品。

    1988年,王先生意识到要搞光机电自动化必须依靠计算机来控制,不学计算机肯定会落后。于是他在38岁之际开始学计算机。世界上学计算机的人多了,王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是边学边用,通过“用”来学,而且,是用在了正道上。这一用一学,使得他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使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一个方向性的重大转折。

    1989年,王先生花1000多元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第二年又买了一台8088PC机,开始学BASIC语言。当时王先生的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他琢磨着怎样利用计算机来教育孩子,就这样,编出了中国{dy}套按照教学大纲进度要求、成体系的一二年级数学、语文教学软件。这个软件在《电脑报》交流,紧列在WPS磁盘版之后被评为年度第二名。《电脑报》每“交流”出一套王先生的教学软件就给他25元,三个月后,他收到了800多元钱。这是王先生耕耘在IT领域里收获的{dy}粒果实。

    孩子在继续长大,王先生却没有再去开发三年级以上的教学软件。1989年,国内首次报道界定了电脑病毒,而王先生在此之前就发现了小球病毒和石头病毒,“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指出那是病毒。” 当时,王先生已经在把软件技术应用于他自己正在从事的光机电业务中,开始进行工控软件的开发,当用户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而不能正常工作时,会认为是王先生开发的软件不好用。王先生说:“这种情况逼着我必须解决病毒问题。”

    解决电脑病毒问题,当时还没有一条现成的路。是在自己工作领域里遇到的问题把王先生逼到了反病毒的前沿,逼成了世界上最早走上这条路的人之一,逼成了这条路上最早的成功者。

王先生最初是用Debug手工杀病毒,后来是写一段程序杀一种病毒。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杀一种病毒就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公布这段杀病毒的程序。再后来为了便于使用,他把6个杀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命名为KV6,再后来,又发展到KV8、KV12、KV18、KV20…。

    1992年前后,市面上开始流行防病毒卡,各种防病毒卡多达五六十种。王先生认为,“防病毒卡能让病毒吃一个闭门羹,但病毒进不去这台机器,通过软盘会带到别的机器上,装防毒卡的机器毕竟是少数,所以,防病毒卡越防市场越火。” 他要坚持走软件杀毒的路。

    就是在那时候,王先生收到了从武汉大学寄来的一个变形病毒样本,这是他{dy}次遇到变形病毒,很难用传统方法杀灭。结合后来又掌握的几个变形病毒样本,王先生归纳出了变形病毒的普遍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创了独特的“广谱过滤法”,这篇论文在全国计算机专业学术交流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

    基于这个理论,王先生决心把自己的反病毒软件商品化。但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普便应用,王先生意识到,xxxx毒软件会遇到对病毒反应滞后的问题,怎么办?王先生想到利用报纸定期公布新病毒的特征码,让用户自己升级软件。他将自己的想法连同开放式、可扩充的KV100软件一起寄给了《软件报》,并为软件起了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超级巡警”,以示高效广谱的查毒特性。《软件报》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于1994年7月15日首次发布了《反病毒公告》。KV100在《软件报》上一炮打响,王江民快速杀病毒网的理想初步实现。“在没有互联网和光盘传播的时候,报纸的反病毒公告发挥了{jd1}的作用。有不少单位的领导要求计算机管理员把每一期的报纸都剪下来,把新病毒特征码加进去。” 当年,KV100被称为中国{sk}专业杀毒软件,王先生成了软件红人。

    紧接着,一段新的婚姻走近了王先生,使他走出了山东烟台,走进了中关村,走出了一段新的xx。促成了这一次转折的女主角是高宁。高宁是《电脑报》的广告部主任,与王先生因工作接触而相识。一段鸿雁传书后,1995年冬天,高宁买了张去烟台的机票,跑到烟台去见王先生。在离开烟台回北京前,高宁对王先生说,如果我们结合的话,有可能会创造奇迹:创造{zh0}的产品,{zh0}的事业和{zh0}的爱情。这一切在后来的日子里都应验了。多年以后,王先生上下班还总是背着一只旧包,那是他们结婚前高宁送给他的,他说,除非夫人再给他买一个新的,否则,他不会换这个包。

    高宁促成了王先生停薪留职,北上京城,开拓反病毒的市场化之路。1996年的{yt},45岁的王先生打了一辆黄色的“面的”来到中关村,自此,中关村的历史上有了王江民和他的江民科技-北京江民新技术有限公司。

    踏进了京城的王先生面临巨大挑战,这挑战来自不停升级换代的病毒,来自盗版侵权者,来自各式攻击者,也来自市场竞争。面对这些挑战,王先生胜了,而且胜得辉煌!他用确切的杀毒性能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占领市场,他用产品升级整顿市场秩序,他用逻辑锁对付恶意攻击:只要企图xx正版江民软件制作盗版,用户的硬盘就会被锁定,只能采用江民软件去解锁。从KV100到KV200,再到KV300,KV系列杀毒软件创造了超过80%的反病毒市场占有率,这个学历低到可以忽略也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托的外省残疾人所取得的,是多少精英苦心经营多年都无法企及的成功,这就是王先生创造的辉煌。

    王先生赢得了商业成功,但是他始终也没有成为一个商人,他不会圆滑,不会狡诈,他更像是一个奉行技术至上主义的工程师,他主掌的江民公司在技术方面业绩昭昭,在商业运营上却始终也没能创造范例。2003年以后,江民科技逐步落后于对手瑞星、金山,尽管也曾经借助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风光一时,但目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了10%。

    就在这样的时候,王先生悄然离去了。这个无论哪方面的起点都低到在常人看来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可能的残疾人,作为在光学领域里成果累累的专家,作为中国软件业界的奇才,作为中关村最富有xx色彩的知识英雄典范,作为国际上赫赫有名的“杀毒王”,作为“全国青年自学成才标兵”、“全国自强模范”,走完了他的一生,为自己的xx画上了句号。他使每一个追求成功、渴望创造xx的人都能因他而看到自己的希望,获得信心和激励。

    王先生,你不朽,你必会永存!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追思王江民先生_蓝天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