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流水帐4-修房子之圣丹尼斯教堂
在巴黎很幸运,去参观了法方教授负责的两个教堂的修缮现场,一个是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一个是巴黎北部的圣丹尼斯教堂(St. Denis)。这也是{dy}次有机会近距离看看石头的建筑是怎么保护和修缮的。圣丹尼斯教堂名称来自巴黎的{dy}任主教圣丹尼斯,同时这个教堂还埋葬了54位王室成员。在教堂入口,竖了一块关于当下修复工程信息的牌子。





法语的,把照片识别了用google翻译翻下:
教堂第二跨的(南立面)试验性修复
历史信息:
1. 教堂始建于1145年,是最早的哥特教堂之一。十三世纪重建过。
2. 19世纪修复运动期间,侧廊曾经整修,窗被整体换掉;
3. 近年于2003、2004年对教堂进行新一次修复,第5、6、7、8跨,自西立面到北立面。
关于此次项目:
1. 在2006年对南立面墙体进行了修复前的研究工作;
2. 在这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基础上,决定把选取局部作为试验项目,来验证一些假设,并指导后续南立面的修复;
3. 由于南立面{dy}跨形制不典型,因此选取了第二跨作为试验对象。
工程内容包括:
1. 表面清洁和去盐;
2. 部分破坏构件的更换;
3. 雕塑用压缩空气吹清洗粉剂的方式清洗,并补强、修复。更换严重破坏或缺失部件。
4. 修复彩色玻璃,包括脱色或起皱的,清洗上面的绘画。
旁边的信息是分包情况,总造价是169万欧元,工期一年。

还没上脚手架,先看到了这两个石头的部件,上面的是坏得厉害要换掉的,下面是即将换上去的。在这里{dy}个感受是,这个被换掉的石头如果在上海的话,估计会被保留。巴黎不缺石头(巴黎地下本身就是一个大采石场,产出这种黄黄的石头,砌筑灰浆也是掺石粉几乎和石头一个颜色),石头坏了换掉也是一种传统。第二个感受是他们对石头的处理感觉要比国内轻易很多,工艺娴熟,工具得力,简直像国内切木头一样切石头。这块新部件看上去像木头做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石灰岩(limestone)。

修复的立面表面整个覆盖了这种黑黑的、软软的、湿湿的东西,是用来除盐的。砖头石材里面的盐分会随水分流动,在水蒸发时析出破坏砖石导致风化。用这种材料敷在石头表面,水分会渗进石头,把盐分溶解后吸出来。D老师曾经在课上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面膜”。

和砌砖的方法类似,砌石头也是先用砌筑灰浆砌筑,再勾装饰性的灰缝。两种材料是不一样的。但两种材料都不含水泥,因为水泥强度太高,且含大量盐分。

灰缝颜色很重要,是浑然一体还是强调石块肌理。因此在进行不同颜色的比较。

在一面墙上,打算换掉的石头用荧光颜料喷上了绿色(很像国内房子上的“拆”字),然后用电锯锯成小块抽下来。

坏的抽掉,换上新石头。上面一张是刚刚换上去的状态,可以看到那个45度的线脚还是“毛坯”状态,是在下面的工棚用电动工具加工的。换上来之后,由石匠慢慢雕琢成和上下石头一致的状态。当然,肌理虽经凿过力求和谐,几百年的痕迹也是做不出的。感觉法国保护界强调用“传统工艺”远大于对“可识别”的追求(还说刻意的可识别是几十年前的做法,汗),但这种可识别总归是存在的。

对拱的处理,先用木支架把拱卸载,然后换石头(比较靠上的两块),可以看到新石头还没有进行倒角处理所以大一截出来。夏约对于传统工艺的研究非常重视,这个学期的作业是研究桥的建筑方式,让学生观察桥,设计施工用的构架和工序出来,满足在有水的状态下怎样砌筑,做的估计是1:10的模型。感觉法国的保护更多地是以建筑师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修复师的方式。

这个柱头是保留的,但是柱子换掉了。我起始的问题是这个柱头和石头怎样连接的,答案是这根本是一块石头,连对角的柱头也是一起的。。。然后问这个柱头的装饰风化这么严重会怎么处理?工人回答说,这个就这样不处理了,如果决定要修复,会把要修复的部分切掉,并切大一点,参考别处的雕个新的粘上去。

工人在用小刷子把面膜一点点刷去,很仔细,很敬业,防护面具看上去很先进。这个项目(就是清洗修复这一跨立面)是12个工人做1年时间。

这样的一个哥特小拱券,在下面的工棚里处理35小时达到毛坯要求,放到目标位置后还要一个人处理3天。和这个哥们聊了一会儿,说是学校里学了2年,工作几年再进修,学了石匠工艺和保护(!!),干这一行10年才能达到熟练石匠的水平。然后问收入情况不肯说,只说,反正不够花!是为了喜欢这个,有成就感才做这一行的,否则早就不干了。喜欢!啥时候我们的农民工也能有这觉悟。

石匠兄弟的工具,和书上的传统工具基本上没有变化。

替换石头时,如果上面的石头不能撑住,就要用千斤顶了,很简单的工具。里面还可以看到一根钢筋。这是19世纪修复的时候留下的“现代技术”,甚至用了预应力技术。也因此,教堂墙体中的原初部分和19世纪修的两种交叠在一起,两种体系石头的受力关系是不一样的。替换两种石头要搞清楚其和周边石头、灰浆、钢筋的关系,这个就是基于当代的研究完成的了。

正好这个券在现场处理阶段,可以看到左面在凿的线脚,右面还没有处理。

正好有块石头新放进去,这块石头像块奶油蛋糕一样,轻易地被他一个人搬起,塞进,就位。问这石头有多重?回答约80公斤。看来这西方用石头,东方用木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种不同。哈哈。


在现场看到了施工依据的图纸,每块石头标记出了种类、举措,然后工人弄完一块就用马克笔涂掉一块,很有成就感。说实话这图画的并不细,有些雕塑啊线脚啊都没画,肯定没我们三年级测绘的同学画得“美”,但对修复来说够用了。心里存了疑惑,问工头儿这图是谁画的?工头儿自豪的说,是俺们画的!我又问,建筑师干啥?工头说:建筑师审图,提意见,同意后签字。这图有点像国内的工程联系单或修改通知单,施工方画建筑师认可。可以想象如果是建筑师画,石头画小了1CM导致不合适,这责任的扯皮就复杂了。

在法国,感觉建筑师的地位非常高。在blois考察时,他们遗产局长说了这么一件事,省长的家是保护建筑,省长自己想改建,用了一种日本的新材料。结果被遗产建筑师否决了,说这种材料既贵(贵管建筑师P事)又不协调,居然省长只能换了一种材料。其保护也是建筑师主导的,估计这也是他们的保护教育当中,无论是培养对象还是课程都是围绕建筑学进行的一个原因。


运输手段传统,工人也非常熟练。


下面的工棚里,这硫酸纸是干啥的?

上面还有小孔!

原来可以在石头上做加工标记,有点像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梁上彩画的标记。

做好标记就。。。切!


在教堂的南立面发现了一块不甚协调的“幕墙”,不禁存疑,这是啥?

原来,南立面的玫瑰窗,因为石头构件太纤弱,发生了扭曲变形,但修复工程还没计划修这一块,于是只能在两边用钢架固定,外面罩了层玻璃,属于“紧急维护措施”。


关于这个教堂修复告一段落,用一张教堂内景来结束。在欧洲看教堂的感受是,很难想象要用多少人工和时间来修建、维护一个教堂,{dy}感觉是强权+压迫的结果,但接触多了,包括看了一些教堂修建的介绍,发现未必如此。法国教堂多数是靠信众捐出来的,教会甚至还会故意排斥国王、政府的力量(国王捐了钱,可能在不起眼的地方放张画像)。而民众、建设的工人、建筑师往往会投入一生的积蓄或精力。信仰的力量吧。推荐大家看看那本讲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建设的故事书“圆顶的故事”,会对教堂建设的动机和过程有个了解。


(完)











2010-05-04 16:55:22: (保护,设计,GEEKS)

  嗯,xxx宪章是原则,具体做法有很大不同的。这点在吴哥窟感觉特别明显,本来想专门写篇的,可发现这种不同很难用照片表达。“近看”到多近?要用仪器吗?远看“整体感”是指看不出修过,还是大体和谐?我觉得西方自xxx宪章以来走过了倾向于鼓励表达可识别性到倾向于鼓励使用传统工艺的转变。第二个问题呢,我是想说,修房子有很多种修法。一种是房子原来怎么造的,现在就怎么修,强调工艺和设计,建筑师主导,就像viollet le duc当年做的差不多,可以说是“低”技术,可能多些现代技术的分析手段;第二种呢,就是xx站在当代,用当代的眼光和技术来处理遗产,高科技手段去处理。这种情况下,保护学者、修复师起得作用会更加大一些。看下来感觉美国意大利更加倾向于后者,实验室分析材料、测试受力,而法国更加倾向于前者。当然这种倾向不是一边倒的,而是味道不太一样。




郑重声明:资讯 【巴黎流水帐4-修房子之圣丹尼斯教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