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蚕茧”

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我国{dy}代田野考古学家李济博士在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质,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部分腐蚀,但还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请专家进行鉴定后,没有确定这就是蚕茧,但也不能证明它不是。因为这个茧壳比现在西阴村家养的蚕要小得多,也不像是后来放进去的,又因其有被人工割裂过的痕迹,所以也不是野蚕偶尔吐的。经更一步的鉴定后,确认了半个蚕茧是一种家蚕,也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养蚕抽丝了。

很快,这半个蚕茧的新闻传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对于这最古老蚕茧的孤证,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长期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三:

一、蚕茧的年代。多数人认为此蚕茧属距今5500-6000年的仰韶文化。但也有学者怀疑当时发掘的科学性,认为这是后世混入的,其年代应该晚于仰韶文化。

二、蚕茧的性质。至今已有野蚕茧、桑蟥茧三种推断。1968年,日本学者目顺郎经过对蚕茧的复原研究,测得原茧长1.52厘米,茧幅0.71厘米,推断其是桑蟥茧(一种野蚕茧)。另一位日本学者池田宪司通过多次考察后认为是一种家蚕,只是当时家蚕进化不够,茧还比较小。

三、蚕茧切割的用途。这半个蚕茧是被一个十分锋利的工具一割为二的,切割究竟是为了什么?后人对此产生了许多猜测。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都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原始森林比比皆是。桑树长得非常繁茂,给野蚕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慢慢地人们发现了野蚕丝,于是一种新型的纺织纤维—丝纤维出现了,它对满足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野蚕茧外壳粗硬,原始人就用石刀或骨刀将蚕茧切开,取蛹为食,扯茧为丝。半个蚕茧被切割,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由于切割不慎,蛹血污染了茧壳,故而引起了茧壳腐败变色。



郑重声明:资讯 【“半个蚕茧”】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