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tyle="WIDTH: 222px; HEIGHT: 241px" alt="" src="http://www.pingpinganan.gov.cn/SysAdmin/Picture/%D5%D5%C6%AC%B3%CC%E7%F7/%CD%F8%C2%E7%CA%B5%C3%FB%D6%C6.jpg">
网络实名制,这话题不再新鲜。今日重提,是因为忽然有料——国务院****公室主任王晨近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所作的专题讲座谈到网络实名制的推进,他表示,“积极探索网络实名制。在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推行论坛版主实名制、取消新闻跟帖‘匿名发言’功能取得实效,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用户身份认证工作正在探索之中。”
看到这则新闻后,立马微博了一下,没想到实名跟贴者如云,但放眼望去大都是反对之词,比如,“谎言不会因为实名制而增多,但真话可能因为实名制而减少。”“也更方便某些人打击报复了,慢慢地连网络上也没人敢讲真话了。”“官员都不敢公布自己的财产,却要网民公布自己的名字。”这些笔者不予点评,留待诸位博友评说。在众多关于实名制的回复中,我的老友蚂蚁网创造人@麦田先生的看法让我印象很深,也非常认同。这倒不是他是我朋友我就另眼相看,而是这些话着实理智,就是反对实名制的人听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实名制对网民可能是好事。现在你在网上发表内容,要找你,肯定找得到;而目前表面上非实名制,容易让网友放松,结果发表了违反中国法律的言论,反被处理;倒不如实名制,类似预警,让网友明白上网的潜在风险。”
笔者一直是网络实名制的支持者,曾多次撰文力陈实名制之利大于弊。我始终认为,实名制是网络时代、匿名社会的管理基础,是社会规范得以遵循的依恃,可以预防和震慑部分不法之徒散布虚假信息、从事诈骗犯罪、制造社会恐慌和社会冲突;可以使坏人难以借助匿名手段和工具肆无忌惮干坏事。打个比方,实名制的应用就像锁具的发明一样——锁不仅给民众增加某种安全感,赋予某种“制度性自律”,同时也为盗贼增加闯入禁地的成本。当然,有些不为人所乐见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比如,有人可能会将你反锁在自己屋里,有人可能会在你不在家的时候撬锁入屋,偷走了你的钱财。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责备锁具毫无价值的理由。
一些人总拿实名制会抑制言论自由来说事,而实际上,我们管理层实行的是有限实名制,实际是0.5版的实名制,即“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网民在新闻网站注册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通过验证后方可登录跟帖或发帖,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这种实名制应该是充分因应了网络的慝名性,并不必然会影响言论自由。
网络实名制,是个好东西。好在不仅能够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更能够推动人们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互联网不再是一个“个人媒体”,而是一个“网络社会”――这里有“公共空间”如博客空间、社交空间;也有“私人空间”如个人电子邮件、QQ。个人空间不受限制,而公共空间需要管制。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我们需要培养积累公共空间意识。余秋雨曾经提出,我国民众千百年来只注重“朝廷”“家庭”,缺乏公共空间意识。这是有道理的。由于公共空间意识的习惯性缺乏,导致出门玩耍、出国游赏时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等非文明现象——没有公共空间意识,就没有在公域尊重他人的习惯。如今的网络似乎也有一种集体无意识,认为互联网是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撒野乱来的,这显然是谬误。
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丑陋现象,实际上是人们现实中的公共空间意识缺乏在虚拟世界的映射。通过网络实名制来适当约束网民,有利于网民公共空间意识的树立和强化。我们主张实话实说,但我们更提倡实说明说,敢于担当,敢于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惟有如此,我们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公共空间才能更美好。